材料一:
简帛书是一门新的学科。自20世纪初敦煌等地陆续发现简牍以来,学术界对简帛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王国维把简牍列为中国近代考古四大新发现(即殷墟甲骨、汉晋木简、敦煌写经、内阁档案)之一。简帛出土方百余年岁月,历经兵燹、盗掠和人为破坏,损失不可估量。但先辈学者不遗余力的保护,使得很多宝贵的简帛得以幸存。简帛书研究对中国学术史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改写或重写中国学术史。
简帛书的发现与研究,对中国书法史意义同样重大,它填补和改写了书法史的空白和不足。我们很少看到隋唐之前的墨迹,特别是魏晋时期的翰札,多是唐代的钩摹复制品。后代少见古人真实的用笔痕迹以及用墨等,只能从摹品中去探寻古人用笔的奥秘。对书法研究学习者来讲,这无疑是蒙上了一层纱。
简帛承载着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竹木简牍与丝质的缯帛,是中国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主要使用的书写载体。20世纪以来,简帛陆续出土,数量巨大,书迹的风格差别也很大,特别是战国至魏晋时期的简帛书迹,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不同的审美趣味、地域风俗、书写水平、职业、书写工具和书写方式都在影响着书法的形体造型和书写的效果。
简帛书法对文字的形体演变,对草书、楷书书体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所谓“汉人隶书之秘,尽泄于此……篆、隶、草、楷无不相通,学书能悟乎此,其成就之易已无俟详论!”简帛作为古代书法最基本的表现载体,却构成了古代书法最高的审美表现。简帛书法在当代的呈现,体现了书法艺术的质朴美、素材美以及文字自然书写的形态美。其恣肆率意的结字形态与用笔的简约之美,构筑起中国书法在这一时期独特的美学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里,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简牍帛书的轻松随意和我行我素,比较符合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
简帛学的研究,使得人们对诸多学科有了新认识。当下的书法理论体系实际上已很难诠释简帛书法中书体演变的复杂性。简帛书之美,是当代需要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的课题。简帛书同时作为考古材料与古文字材料,从史料内容、文字考证到书法面貌都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人们研究简帛书法艺术,系统整理简帛书法艺术,将推动书学研究暨书法创作开启新的领域。
(摘编自刘照剑《研究简帛书的意义》)
材料二:
简帛书主要包含木简、竹简以及帛书等类型。简帛书中最原始的篆书和草书是隶书的雏形,并且简帛书中古代隶书的写法,对于当今的隶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中国简帛书的特点及其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掌握简帛书的发展历史,为当今隶书的创作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了简帛书的优势以及简帛书与当代隶书创作的联系。简帛书已经成为当代隶书创作的重要历史源头,对当代隶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当认真分析简帛书的特点,并从中汲取能量,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养分。
简帛书是当代隶书创作的历史源头,许多书法家通过对简帛书的研究和揣摩,创作出了新的隶书书写方式,为当代隶书的发展以及隶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新的创作源泉。因此,做好简帛书的研究和分析,对提高当代隶书创作质量和满足隶书创作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法家对简帛书研究和分析之后,创作出了新的隶书书写形态,使得当代隶书创作出了许多新的作品,形成了新的流派。因此,简帛书推动了当代隶书创作不断推陈出新,使当代隶书创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为当代隶书创作提供了有力的素材支持和内容支持,同时也丰富了当代书法家的创作思路,使当代书法家能够在隶书创作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摘编自张志新《中国简帛书对隶书发展的现实影响》)
嫁妆
契诃夫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这样一所很小的平房:它有三个窗子,活像一个老太婆。矮小,伛偻,头上戴着包发帽。小房子以及它的白灰墙、瓦房顶和灰泥脱落的烟囱,全都隐藏在苍翠的树林里,夹在目前房主人的祖父和曾祖父所栽种的桑树、槐树、杨树当中。那所小房子在苍翠的树林外边是看不见的。这里从来也没有什么人坐着马车路过,行人也稀少。
小房子的窗户从没敞开过,因为住在房子里的人不喜欢新鲜空气。小房子四周是人间天堂,树木葱茏,栖息着快乐的鸟雀,可是小房子里面,唉!夏天又热又闷,冬天像澡堂里那样热气腾腾,有煤气味,而且乏味,乏味得很……
我第一次访问小房子是很久以前:房主人奇卡玛索夫上校托我到那儿去探望他的妻子和女儿。请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您从前堂走进大厅的时候,一个矮小虚胖、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带着恐慌和惊愕的神情瞧着您。您是“生人”,客人,“年轻人”,这就足以使得她惊愕和恐慌了。
“请问,您贵姓?”上了年纪的女人用颤抖的声音问您,而您认出她就是女主人奇卡玛索娃。您说出您的姓名,讲明您的来意。惊愕和恐惧就换成尖细而快活的“啊”的一声喊,她的眼珠不住往上翻。不久,整所房子都充满各种声调的、快活的“啊”。
房间里弥漫着除虫粉和新羊皮鞋的气味,皮鞋就放在我身旁的椅子上,用手巾包着。窗台上放着天竺葵和薄纱的女人衣服。衣服上停着吃饱的苍蝇。墙上挂着某主教的油画像,镜框玻璃的一角已经破裂。主教像旁边,是一排祖先们的肖像。桌上有一个顶针、一团线和一只没有完的袜子。地板上放着一件黑色女上衣,潦草地缝在一块纸样上。
“我们这儿,请您原谅,凌乱得很!”奇卡玛索娃说。
不久房门开了,我看见一个又高又瘦的姑娘,十九岁左右。她走进来,行个屈膝礼,脸红了。是她那点缀着几颗碎麻子的长鼻子红起来,然后从鼻子红到眼睛那儿,再从眼睛红到鬓角儿。
“这是我的女儿玛涅琪卡!”奇卡玛索娃用唱歌般的声音说。我对这里纸样之多表示惊讶。
母亲说:“我们总是在市集上买些衣料,然后做整整一年的针线活。我们的衣服从不交给外人去做。”
“可是谁要穿这么多的衣服呢?这儿只有你们两个人啊。”
“嗨,……难道这是现在穿的?这不是现在穿的!这是嫁妆!”
“哎呀,妈妈,您在说些什么呀?!”女儿说,脸上泛起红晕,“这位先生真会这样想了……我绝不出嫁!绝不!”
她说着这些话,可是说到“出嫁”两个字,她的眼睛亮了。
吃晚饭的时候,我听见很响的呵欠声,有人在隔壁房间里大声打呵欠。我惊讶地瞧着房门:只有男人才那样打呵欠呢。
“这是彼得·谢梅内奇的弟弟叶戈尔·谢梅内奇……”奇卡玛索娃发现我吃惊,就解释说,“他从去年起就住在我们这儿。您要原谅他,他不能出来见您。他简直是个野人……见着生人就难为情……”
晚饭后,奇卡玛索娃邀我跟她一块儿到堆房里走一趟。在堆房里,我看见五口大箱子和许多小箱子、小盒子。
“这……就是嫁妆!"奇卡玛索娃对我小声说,“这些衣服都是我们自己做的。”
我看了看那些阴沉的箱子,就开始向两个殷勤好客的女主人告辞。她们要我答应日后有空再到她们家里来。
这个诺言,一直到我初次访问过了七年以后,我才有机会履行。我走进那所小房子,又听见“啊”的一声喊……她们认出我来了!我看见母亲长得越发胖了,头发已经花白,正在地板上爬来爬去,裁一块蓝色衣料。女儿坐在长沙发上刺绣。这里仍旧和以前一样,不同的是主教像旁边挂着彼得·谢梅内奇的肖像,两个女人都穿着丧服。
“我们遭到很大的不幸!”她说,“彼得·谢梅内奇……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和女儿成了孤儿寡母。叶戈尔·谢梅肉奇拿走了玛涅琪卡的嫁妆,有两口箱子已经全拿空了!要是这种情形继续下去,那我的玛涅琪卡的嫁妆就会一点也不剩了……"
一个矮小的男人身影往前堂那边溜过去,他像耗子那样窸窸窣窣地溜过去,不见了。“这人大概就是叶戈尔·谢梅内奇吧。”我暗想。
我瞧着她们母女俩:两个人都苍老消瘦得厉害。母亲满头闪着银白的光辉。女儿憔悴,萎靡不振,看样子,母亲似乎比女儿至多大五岁光景。
奇卡玛索娃说:“叶戈尔·谢梅内奇把我们缝的衣服统统拿走,我的玛涅琪卡就要没有嫁妆了!"
玛涅琪卡涨红脸,可是什么话也没说。“衣服我们只好重新再做,我们不是阔人!我们是孤儿寡母啊!”
去年,命运又驱使我到那所小房子去。我走进客厅,看见老太婆奇卡玛索娃。她穿一身黑衣服,戴着丧章,坐在长沙发上做针线活。跟她并排坐着的,是个小老头。小老头看见我,就跳起来,从客厅里一溜烟跑出去了……
“您在缝什么?”我问。
“这是女衬衫。”奇卡玛索娃小声说。
她面前桌子上放着女儿的照片,她看一眼照片,叹口气说:“要知道我成了孤魂!”那么她女儿在哪儿呢?玛涅琪卡在哪儿呢?我没问穿着重丧服的老太婆,我不想问。不论:我在这所小房子里坐着,还是后来我站起来告辞的时候,玛涅琪卡都没走出来见我,我既没听见她的说话声,也没听见她那轻微胆怯的脚步声……一切都明明白白,于是我的心头感到沉重极了。
(有删改)
文本一:
翼而飞,毛而走,呿①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乏以浆;蹋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晋有刘琨、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
饮有粗茶、散茶、茶饼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茶②。或用葱、姜、枣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于戏!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③补所阙人。
(选自陆羽《茶经·茶之饮》,有删改)
文本二: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章献太后垂帘时,溥因奏事,盛称浙茶之美,云:“自来进御,唯建州饼茶,而浙茶未尝修贡。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自国门挽船而入,称“进奉茶纲”有司不敢问。所贡余者,悉入私室。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例每发运使入奏舳舻蔽川自泗州七日至京予出使淮南时,见有重载入汴者,求得其籍,言“两浙笺纸三暖船”,他物称是。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浙江茶纲》,有删改)
[注]①呿,张口。②痷茶,指夹生茶。③按经《茶经》云:第二沸,留热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者,名曰隽永。—[明]闻龙《茶笺》。隽永是指为了煮第二炉茶在壶中所留的茶汤。
①天育有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
②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
满江红·于湖①怀古
张孝祥
千古凄凉,兴亡事、但悲陈迹。凝望眼、吴波不动,楚山丛碧。巴滇绿骏②追风远,武昌云旆连江赤。笑老奸③、遗臭到如今,留空壁。
边书静,烽烟息。通轺④传,销锋镝。仰太平天子,坐收长策。蹙踏扬州开帝里,渡江天马⑤龙为匹。看东南、佳气郁葱葱,传千亿。
[注]①于湖:县名,今安徽当涂南。该词作于张孝祥因反对宋金议和而被弹劾罢归期间。②巴滇绿骏:晋明帝所乘的骏马。晋明帝曾暗中骑马探查叛臣王敦的军营。③老奸:企图篡夺晋朝政权的王敦。④轺:使者所乘之车。⑤渡江天马:宋高宗赵构渡江南下,建立南宋王朝。
袁行霈的课堂是北大的一道“风景线”——他的课堂从来不用担心出勤率,因为座位上坐满了人,过道、讲台边甚至窗户外都站满了人。这样的情景使他兴奋、喜悦、感激……一向寡言的 ① 地讲出一连串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
师生间的切磋琢磨,一直被袁行霈视为乐事。“斗室中六七人促膝而坐,往复辩难,于一字一句一典故一名物亦不敢苟且”。这是袁行需在一篇文中写到的情景。他认为教书有很多快乐,有了心得跟学生们分享,学生们再提问启发新的思路,这样的 ② , 让他始终“享乐”其中。
1992年,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9年国际汉学家研究基地成立,袁行霈主持两个机构,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做了大量工作。他认为,起源最早的文明并不是中华文明,却是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他希望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到来的,是“文明的自主、馈赠”,是“多元文明的“繁荣”。
走进书斋,袁行霈是书卷气息很浓的文人,温厚清雅。诗意的人生是他追求的生活方式,但书斋亦不会困囿住他。袁行霈始终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传播 ③ 地奔走,倾尽了全部智慧。
植物听觉方面的科学研究始于达尔文。他试图通过对着含羞草演奏大管来促进它的叶子闭合,结果没有成功。达尔文在实验记录中说,这是一个“愚蠢的实验”,他认为植物“听不见”音乐。
歌唱家雷塔拉克坚信,优美的古典音乐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而嘈杂的摇滚乐则会抑制植物的生长。 ① , 她选取了几株不同种类的植物,分别将它们置于滚动播放着古典音乐和摇滚乐的环境中。几周后,她发现,“听”摇滚乐的植物生长状态明显变差;而“听”古典音乐的植物生机勃勃。于是她得出结论:“听”古典音乐的植物比“听”摇滚乐的植物长得好。
这个实验设计有对照,结果也与众人的认知相符,似乎没什么问题。不过,若是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 ② :实验前,没有比较植株原本的生长状况;实验使用的植株数量太少,无法进行统计分析等。因此,雷塔拉克的这一实验不能算严谨的科学实验,其结果也不能说明问题。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符合科学规范的相关实验均不能证明植物可以对外界的音乐做出反应。所以从科学的角度看,我们目前 ③ 。
山东的农民工张淑宝通过11年边工作边自学的艰难求学路,考取了3所大学的4个学历证、2个学位证和6本各类资格证书,“共青团中央”官网、光明网、环球网、人民日报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官媒纷纷点赞。在这些成绩背后,到底要多努力只有他自己才能告诉你。
今年40岁的张淑宝在24年前因家庭贫困辍学。11年前,他又重拾书本,一边工作一边自学,取得了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先后创作出300余篇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
上述材料带给你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