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红星照耀...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9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填空题
  • 1.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又名《 》,其中“红星”象征的是 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 2. 填空题。

    关于A(人名)我可以单独写一本书。我跟他谈了许多夜晚,谈到各种广泛的问题,我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那里听到关于他的许多故事。我同他谈话后写的访问记录就有大约两万字,他幼年和青年时代的情形,他怎样成为国民党和国民革命的一个领袖,为什么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红军怎样成长壮大起来,他统统告诉了我,他向我介绍了长征到西北的情形,并且写了一首关于长征的旧诗给我。

    八年级三班的同学仔细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进一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革命,上文中A指的是,“我”指的是(国家)(人名),这是一部用“”说话的杰出作品。

  • 3. 阅读语段,完成题目。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写出了① (人物)② 的品质。

  • 4. 下面两段文字均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这两段文字分别描写的人物是谁?

    片段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见到他是傍晚的时候,他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片段B: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小麦田,回到百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的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他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片段A的人物是:  片段B的人物是:

二、选择题
  • 5. 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 . 书名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 C . 书中记录的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 D . 为了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该书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 6. 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四位红军领袖的评价,选出匹配不当的一项(   )
    A . 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 . 毛泽东——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C . 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D . 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 7. (2023八上·大埔期中) 这段文字描述的人物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   )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____,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A . 贺龙 B . 毛泽东 C . 彭德怀 D . 周恩来
  • 8.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下列选项中斯诺不可能报道的一项是(   )
    A . 飞夺泸定桥 B . 遵义会议 C . 强渡大渡河 D . 金田起义
  • 9. 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 1936年6月,斯诺从北京出发去探索“红色中国”,第一个目的地是西安府。在那里,他拜访了杨虎城将军。 B . 斯诺计划去安塞见周恩来,途中遇见了在政治保卫局工作的李长林。两人结伴同行。到安塞后,斯诺见到了周恩来。 C . 在保安,斯诺见到了“中华人民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并对他做了多次采访,听他回忆长征的艰难,讲述革命的理想等。 D . 陕北唯一可以通车的道路到延安便是终点。斯诺认为延安是个理想的要塞。蒋介石对红军进行了封锁,红军利用封锁来对敌人进行反封锁。
  • 10.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西行漫记》。 B . 《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成功地采访了众多共产党的领袖和红军将领。 C .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是法国的一名记者。他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新闻人实事求是的职业精神。 D .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作者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 11. 下面是名著中对四位红军领袖的评价,哪项匹配不当(   )
    A . 朱德——他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B . 周恩来——他的自傲和热烈,虽不免有点朴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诚恳。 C . 彭德怀——他是一个活泼的、喜欢发笑的人,是一个大的滑稽家。 D . 毛泽东——他是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精通中国旧学、有成就的学者,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认真研究哲学的人,有相当深邃感情的人。
  • 12. 下列对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B . 一九三七年十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在伦敦出版。当时作者正在被日控制的上海,想要在国内公开出版是不可能的。但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的帮助下,将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作为掩护出版。 C .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军精神包括: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 D .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贺龙的印象:乐观、豁达、勇敢、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战利品而孩子气的得意,表现了率真的个性。
  • 13. 小咏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梳理了埃德加·斯诺对毛泽东的评价,以下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富有幽默感,时常露出质朴的笑容。 B . 不屈不挠,冷静理智,极具个人魅力——这些特质使他成为“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C . 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博览群书,在哲学和理事方面造诣很深。 D . 有着无穷的精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
  • 14. 阅读文段,完成题目。

    “红星”照耀中国,“红星”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书中介绍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共产党领袖,以下是关于其中一位的描写,请认真阅读并完成相关问题。

    我一边和S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相信你已猜出了S是谁,以下选项中的人物评价与S相符合的是(   )

    A . 他是一个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急躁又谦虚的人。 B . 他是“三军”统帅,是坚韧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C . 他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D . 他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个人自尊心极强。
三、名著阅读
  • 15.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点赞“红星”,品评人物形象。

    “红星”1: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焖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红星”2:他原是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却毅然放弃荣华富贵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

    “红星”3:是行伍出身,先在湖南,后在南昌进过军校,毕业后,因才能出众,迅获提升,一九二七年年方二十八就已任旅长,在湘军中以“自由派”军官著称。

    1. (1) 根据以上文段信息,写出这三位“红星”人物的姓名。

      “红星”1:  “红星”2:  “红星”3:

    2. (2) 从以上“红星”人物中选一位,结合原著中该人物事迹品评人物形象。
  • 16. 《红星照耀中国》重点报道了中国革命领袖毛泽东。小静同学读到其中一段感触很深,就在书中空白处写了一些批注,并把这段文字推荐给八年级的同学们。现在请你再读这些文字,适当引用学过的名言警句,也作一些批注。

    书中文段:

    毛泽东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熬夜工作,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休息。他仿佛有一副铁打的身躯。他说这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吃过苦的缘故,在父亲的田里干过繁重的农活,学生时代受过严酷的锻炼。那时,他与几位同志组成了一个类似于斯巴达俱乐部的组织。他们常常饿着肚子到华南的山林中做长距离徒步,寒冬腊月去游泳,雨雪中光着膀子,以此来磨炼意志力。有一回,毛泽东用了一整个夏天走遍他的家乡湖南全省。他一路上干农活,以此来维持生活开销,有时候甚至沿街行乞……

    你的批注:

  • 17. 班级从《红星照耀中国》的艺术特色的角度推介作品,请你用表格梳理。                                                                                                                 

    艺术特色

    内容举例

    归纳小结

    人物个性鲜明

    但是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罗,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作者大量采用白描、细节描写、对话、特写等表现方法,将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表中这个清瘦的青年军官是①,人物形象特点是②

    擅长场景描摹

    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这个场景叙述的是长征中一次有名的战斗,此次战斗通常称之③,“桥板燃烧”“红军匍匐”等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具有④的精神。

  • 18. 根据名著答题
    1. (1) 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名著内容和人物相符。                                                                                                                                    

      班会环节:品味经典

      人物

      特点

      名著内容

      彭德怀

      乐观豁达,勇敢率真,吃苦耐劳,爱惜部下,善于作战。

      徐海东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无私诚实,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阶级意识强。

      A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也很一般,与部下一样,很简单,将国民党的悬赏通缉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宣传品。

      B.在学堂回击富家子弟的欺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

    2. (2) 请从(彭德怀和徐海东)中任选一个,结合名著,在班会环节“我崇拜的英雄”中写下你的感悟。

      崇拜的英雄是

      我崇拜您,

    3. (3) 任务三:活动设“为革命人物设计名片”版块,请根据示例,在下表中推荐《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的另一位革命领袖。(推荐人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贺龙等)                                                                                                                 

      姓名

      毛泽东

      主要性格

      质朴纯其,说话平易,不知疲倦,一丝不苟,果决有魅力

      相关情节

      1.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2.谈及已死的同志和饥荒的死人事件,他眼睛湿润。

      3.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

  • 19. 下面是小语制作的《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批注卡,请你帮她补充完整。                                                                                                        

    文段摘抄

    批注

    (甲)

    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告诉我 , 他有一次被几个少先队员喝令站住,要看他的路条,否则就要逮捕他。

    (乙)

    他是一个约十三四岁的山西少年,我不晓得他是怎样参加红军的。他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 , 对于自己的那个角色,态度极其认真。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军官皮带,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在他的洗得很干净的上衣领口里面,总是衬着一条白布,露出一点。他无疑是全城最漂亮整齐的士兵。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

    ①基础性批注:

    (品读甲乙两段中加点词句,结合文体特征,揣摩作者用意。)

    ②点评式批注:

    (斯诺称乙段中的“红小鬼”是“少年先锋队中的‘花花公子’”,这是批评还是赞美?谈谈你的理解。)

    ③感受式批注:

    (斯诺成功地刻画了很多“红小鬼”形象,结合整本书阅读,分析斯诺笔下“红小鬼”的形象特点。)

四、现代文阅读
  • 20.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他们的来历各不相同,一般的中国军队都是按省份分别编制的,相比之下,这是真正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军队。他们的籍贯和方言各异,但这似乎并没有在他们之间造成隔阂,反而时常成为善意的笑料来源。我从未见过他们发生激烈的争吵。事实上,我在苏区旅行的整个行程中,从没有看到红军战士之间动手打架,我想一群年轻气盛的战士,能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不错。

    ②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有过悲惨的人生境遇,但是他们并没有太沮丧,也许是因为还年轻。在我看来,他们都很乐观积极,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发自内心感到幸福的中国无产阶级。在当时的中国,消极的知足是普遍现象,但是这种更高层次的幸福感却着实很少见到,这是一种积极的存在。

    ③他们一路欢歌,什么都能被他们唱进歌里。没有指挥,全是自发的,唱得很动听。只要有人来了兴致,或者想到某首合适的歌,他就会突然唱起来,指挥员和战士们也跟着一起唱。他们在夜间也唱歌,还从农民那里学习新的民歌,农民则会弹起他们的陕西琵琶来伴奏。

    ④他们全然自觉地遵守所有的纪律。途经山上的一片野杏树时,他们忽然散开队形,去摘野杏子。回来时,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装满了杏子,总会有人给我带回来一把。他们离开野杏树时,就像刮过了一阵大风,他们迅速回到队伍中来,急速行军,把刚才耽搁的时间赶回来。但是,当我们经过老百姓的果园时,没人去摘里面的果子,我们在村里吃的饭菜,也都是照价付钱。

    ⑤据我观察所及,农民们对于我的红色伴侣,毫无憎恶。他们待红军似乎还十分友善,很喜欢他们——这也许与红军最近重新分配土地和取消苛捐杂税有关。他们乐意把他们仅有的食物卖给我们,也毫无顾虑地收下了苏区的钱。当我们在中午或者黄昏时分到达某处村庄时,当地的苏维埃主席接待了我们,给我们安排住处,分派炉灶供我们使用。我时常看到农村妇女或者她们的女儿主动帮我们拉风箱、生炉子,与红军战士们有说有笑——对于中国妇女特别是陕西妇女来说,这是妇女解放的表现。

    ⑥最后一天,我们途经一座村庄,村子坐落于郁郁葱葱的山谷之中,我们在此停留吃午饭,所有的孩子们都来看洋鬼子,其中很多孩子是头一次看到外国人。我决定考一考他们。

    ⑦“什么是共产党员?”我问道。

    ⑧“共产党员是帮助红军打白匪和国民党的人。”一个9岁到10岁的孩子回答。

    ⑨“还有呢?”

    ⑩“他帮我们打地主和资本家!”

    ⑪“那什么是资本家?”有个孩子被难倒了,但另一个孩子接着回答道:“资本家就是自己不干活、却叫别人给他干活的人。”这个回答也许太简单化了,不过我还是接着问下去:

    ⑫“这里有没有地主和资本家?”

    ⑬“没有!”他们齐声高喊,“他们都逃走了!”

    ⑭“逃走了?他们害怕什么?”

    ⑮“害怕我们的军队——红军!”

    ⑯“我们的”军队,一个农村孩子竟然会说到“他的”军队?这种现象显然不该出现在中国,但如果不是在中国,又是在哪个国家?这一切是谁教给他们的?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1. (1) 以上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二章第四部分《红色伴侣》,这里的“红色伴侣”与文段中的句子“”里的“红色伴侣”意思一致,都是指
    2. (2)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重点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领袖、领导如毛泽东、等人的事迹,也报道了最普通的红军战士乃至红小鬼如一个小号兵、等人的事迹,以充分、翔实的资料回答了作者在第一章中提出的问题:
    3. (3) 文段中的“他们”具有怎样的特点和精神?
    4. (4) 通过一个外国人,客观地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使西方全面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这是《红星照耀中国》这部作品的主要意义之一。请就此结合文段相关内分析。
  • 2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红小鬼

    一个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少年

    ①嘹亮的号声接连响了好几天。今天,我碰到一小队号兵。我走到一个很神气的小号兵面前。他穿着网球鞋、灰色短裤,头戴褪色的灰色帽,帽徽虽然有些暗淡 , 但在这帽下的号兵却毫不暗淡!他有玫瑰色的脸庞,明亮闪光的眼睛。你看到这样的孩子——一个充满温情和友善的勇敢少年,心就会自然而然地热起来……

    ②我初想:他一定很想家!但通过和他一番交谈,我立刻就明白:他不只是妈妈的孩子,更是一个老练的红军。

    ③他告诉我,他今年十五岁,四年前在南方加入红军。

    ④“四年!”我不大相信地惊喊道,“那么,你加入红军时一定是十一岁?你参加长征了吗?”

    ⑤“是的,”他带着稚气而骄傲的神情回答道,“我当了四年红军了。”

    ⑥“长征很艰苦吧?”我冒昧地问。

    ⑦“不苦,不苦。跟同志们在一起,一点儿都不苦。我们革命的少年不能总去想事情苦不苦,我们只想完成当前的任务。如果需要我们走一万里,我们就走一万里;需要我们走两万里,我们就走两万里!”

    ⑧“你为什么加入红军?”我问。

    ⑨“我家在福建漳州附近。我常听村里人说到红军,他们说红军帮助穷人。我的家很穷,无田无地,田租吃去了我们收成的一半。冬天我们用树皮烧羹汤吃,把谷省下来做来春的种子。有一年,红军来到漳州近旁,我翻过山岭去请他们帮助我们家。他们对我很好,暂时把我送到学校里,我吃得很饱。几个月后,红军占领漳州,来到我们村庄里,我家分到田地,用不着再捐税和交田租。两个哥哥和我都加入了红军。”

    ⑩“他们现在在什么地方?”

    ⑪“现在?我不知道。我们离开江西的时候,他们在福建的红军里,同方志敏在一起。”

    ⑫“农民喜欢红军吗?”

    ⑬“喜欢红军?他们当然喜欢红军!他们用自己的手替我们做千双万双鞋子。妇女们给我们缝军衣,男子们侦察敌军。每个人家都送子弟入红军。老百姓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红军的!”用不着问他喜不喜欢他的同志们,有哪一个十三岁的孩子会跟自己不喜欢的军队走近两万里路!

    ⑭红军里还有无数像他这样的少年。少年先锋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所组织的,西北苏区里共有队员四万左右。单在红军里总有几百人,他们都是十二岁到十七岁的少年,从全中国各地来的。其中有许多经历过长征的艰苦,像这个小号兵一样。

    ⑮中国苏区的这些“红小鬼”们,他们的精神是高尚的。我猜想大人们看到他们,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鼓起勇气来,想到自己正在为这一类孩子的未来而战斗。他们永远是愉快的,乐观的,他们不管行军的倦怠,一碰到人就向他问候:“你好呀!”他们有坚韧、苦干、活泼的精神,有强烈的求知欲,你一看见他们就会感觉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会感觉到任何民族最有希望的都是少年人。如果这一类孩子都能被解放,受教育,使他们有机会建设一个新世界,那么,从这里的少年先锋队就可以看出中国的未来。

    (节选自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 (1) 在外国人眼里,“红小鬼”是怎样的少年?
    2. (2) 品析本文开篇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 (3) 请结合文本简述红军用生命捍卫的理想信念是什么。
  • 22. 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投到了敌军机枪阵地。

    突然,他们在南岸的同志们开始兴高采烈地高呼:“红军万岁!革命万岁!大渡河三十英雄万岁!”原来白军已经仓惶后撤!进攻的红军全速前进,冒着舔人的火焰冲过了余下的桥板。纵身跳进敌人碉堡,把敌人丢弃的机枪掉过头来对准岸上。

    这时便有更多的红军蜂拥爬上了铁索,赶来破灭了火焰,铺上了新板。不久,在安顺场过了河的一师红军也出现了,对残余的敌军阵地展开侧翼进攻,这样没有多久白军就全部窜逃——有的是窜逃,有的是同红军一起追击,因为有一百左右的四川军队缴械投诚,参加追击。一两个小时之内,全军就兴高采烈地一边放声高唱,一边度过了大渡河,进入了四川境内。在他们头顶上空,蒋介石的飞机无可奈何地怒吼着,红军发疯一样向他们叫喊挑战,在共军蜂拥渡河的时候,这些飞机企图炸毁铁索桥,但炸弹都掉在河里,溅起一片水花。

    【乙】

    保尔哆嗦了一下。列图诺夫,他的英勇的师长,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好同志,竟牺牲了。一种疯狂的愤怒攫住了保尔的心。 

    他使劲用马刀背拍了一下已经十分疲惫、满嘴是血的战马格涅多克,向正在厮杀的、人群最密的地方冲了过去。

    “砍死这帮畜生!砍死他们!砍死这帮波兰贵族!他们杀死了列图诺夫。”盛怒之下,他扬起马刀,连看也不看,向一个穿绿军服的人劈下去。全连战士个个怒火中烧,誓为师长复仇,把一个排的波军全砍死了。他们追击逃敌,到了一片开阔地,这时候波军的大炮向他们开火了。 

    一团绿火像镁光一样,在保尔眼前闪了一下,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头。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保尔像一根稻草似的,被甩出了马鞍,翻过马头,沉重地摔在地上。黑夜立刻降临了。

    1. (1) 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选自《红星照耀中国》,在书中斯诺通过对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的采访,让我们清楚了解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主要人物的成长经历和革命信仰。 B . 【甲】文的情节是红军强渡大渡河,战士们凭着对中国革命的信仰,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向河对岸冲去,并成功地为后续部队打开了一条通道。 C . 【乙】文段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本书塑造了以保尔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歌颂了他们的高贵品质。 D . 【乙】文情节是在与波兰白军战斗,师长牺牲,保尔也在此战中腿部受了重伤且得了伤寒。
    2. (2) 在描写战斗场面上,两段选文的艺术特色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 23. 现代文阅读

    朱德:开国元勋、质朴元帅

    【甲】

    ①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乙】

    ①在南方的这些年月里,朱德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仗,几十次大仗,经历了敌人的五次大围剿,最后一次,他面对的敌人,重炮、飞机和机械化部队估计超过他八九倍,资源超过他许多倍。就战术的独创性、部队的机动性和作战的多样性而言,他再三证明自己胜过派来打他的任何一个将领,建立了不可轻侮的战斗力。

    ②从军事战略和战术上处理一支大军撤退来说,中国没有见到过任何可与朱德统率长征的杰出领导相比的情况。他的军队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中,经受了整整一个严冬的围困和艰难,除了牦牛肉外没有别的吃的,仍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为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

    ③难怪中国民间流传他有各种神奇的本领:能够看到百里以外,能够上天飞行,精通道教法术,诸如在敌人面前呼风唤雨。迷信的人相信他刀枪不入——不是无数的枪炮弹药都没有能打死他吗?也有人说他有死而复活的能力——国民党不是一再宣布他已死亡,还详详细细地描述了他死去的情况吗?在中国,有的把他看成是危险的威胁,有的把他看成是希望的明星。

    ④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

    ⑤朱德爱护部下是天下闻名的。自担任全军统帅以后,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他早期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不厌”,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⑥“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康克清谈一谈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⑦“朱德对弟兄们说话非常朴实,他们都能听得懂。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除了大量辣椒,没有什么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他是四川人。他晚上十一、二点钟才睡,早晨五、六点钟就起床。”

    ⑧“他喜欢运动,也喜欢读书。他仔细订出读书计划,热读政治、经济书籍。他喜欢跟朋友们谈天,开开玩笑,虽然并不像毛泽东那样幽默。他一般没有脾气,我从没有跟他吵过嘴,但他在战斗中却要发怒。打仗时他总是在前线指挥,但没受过伤。”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

    1. (1) 甲文中,朱德感谢母亲对他的影响,请结合乙文内容举例说说母亲对朱德的影响表现在哪里。(至少答出2点,有具体事例与甲文相照应。)
    2. (2) 请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①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②要是他不十分忙 , 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

    3. (3) 下面是根据乙文第⑥段还原成的访谈对话,请根据康克清回答的内容,写出采访人提出的问题。

      采访人:“?”

      被采访对象康克清:我认为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战士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4. (4)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传记强调真实性和纪实性,乙文中的第③段却记录了很多民间传说,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 24. 阅读并回答问题。

    人生五十始

    ①我叫他老徐,因为苏区人人都是这样叫他——教书先生老徐——因为,虽然在东方其他地方,六十一岁不过是政府最高级官员的平均年龄,可是在红色中国,同别人相比,他似乎是个白发老翁。然而他并不是老朽昏聩的标本。像他的六十老翁的同辈谢觉哉一样,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②徐特立原来是一个极受敬重的教授,但是到了五十岁那一年,他突然放弃家庭、四个儿女、长沙一所师范校长的职位,投身到共产党中来。

    ③毛泽东是他在长沙师范的学生,他的学生中还有许多青年后来成了共产党。徐特立本人在毛泽东能分辨共和派和保皇派之前很早就参与了政治。他身上仍留着帝制时代与封建政治作斗争的标志,那是他为了要表示他上书请愿实行宪政的诚意割去的小指尖。在第一次革命后,湖南一度有个省议会,老徐是议员之一。

    ④战后他随湖南省的勤工俭学学生去法国,在里昂学习一年,在一家铁工厂打杂做工维持生活。后来他在巴黎大学当了三年学生,靠为中国学生补习数学等筹措自己学费。一九二三年回湖南后,协助在长沙办了两个新式的师范学校,境况顺遂,有四年之久。他到一九二七年才成了共产党员,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叛逆。

    ⑤在国民革命期间,徐特立在国民党省党部很活跃,但是他同情共产党。他向学生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清洗”期间他遭到追捕,不得不销声匿迹。由于与共产党没有关系他不得不自找避难的地方。“我早想当共产党,”他怀念地告诉我,“但是没有人要求我参加。我年已五十,我想共产党大概认为我太老了。”但是有一天,一个共产党员到他避难的地方来找他,请他入党。这个老家伙高兴至极,他告诉我,他当时想到他对建设新世界仍有一些用处不禁哭了。

    ⑥党把他派去俄国,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回国后,他闯破封锁,到了江西,不久就在瞿秋白下面担任副教育人民委员,瞿秋白遭难后,执行委员会任命徐特立继任。从此以后,他就以教书先生老徐著称。没有疑问,他的丰富多样的经验——在帝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形式的社会中的生活和教书的经验——使他能够胜任他所面临的任务。他当然需要所有这些经验,而且还需要更多的经验,因为这些任务十分艰巨,要是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但是老徐正当壮年,是不会感到气馁的。

    ⑦一天,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同我们所估计的几乎一样,”他说,“在西北,在我们到达以前,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你知道吗,陕北和甘肃的人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里的人平均一生只洗两次澡——一次在出生的时候,一次在结婚的时候。他们不愿洗脚,洗手,洗脸,不愿剪指甲,剃头发。这里留辫子的人比中国任何其他地方都多。”

    ⑧“但是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偏见,都是由于无知愚昧所造成的,我的任务就是改变他们的这种思想状态。这样的人民,同江西相比,的确非常落后。江西的文盲占百分之九十,但是文化水平高得多,我们在那里工作的物质条件也较好,合格教师也多得多。在我们的模范县兴国,我们有三百多所小学,约八百名教师——这与我们这里全部红区的小学和教师数目相等。我们从兴国撤出时,文盲已减低到全部人口百分之二十以下!”

    ⑨“这里的工作的进展慢得多。我们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我们的物质资源非常有限。甚至我们的印刷机也被破坏了,我们现在什么东西都只能用油印和石刻来印刷。由于封锁,我们不能进口足够的纸张。我们已开始自己造纸,但质量太差。但是别去管这些困难吧。我们已经能够取得一些成就。如果有时间,我们在这里能够做到使全中国震惊的事情。我们现在从群众中间正在训练几十名教师,党也在培养。他们之中有许多人要担任群众文化学校的义务教员。我们的成绩表明,这里的农民只要给他们机会是极愿意学习的。”

    ⑩“而且他们也不笨。他们学得很快,只要把道理对他们说清楚,他们就改变了习惯。在这里的老苏区,你看不到姑娘缠足,你会看到许多年轻妇女剪短发。男人现在慢慢在剪掉辫子了,许多人在共青团和少先队那里学读书写字。”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减)

    1. (1) 阅读全文,请梳理本文中徐特立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的经历。

      ————撤出兴国————

    2. (2) 文中徐特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举例说明。
    3. (3) 下面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联系上下文加以赏析。

      他步履矫健,双目炯炯,他的一双健腿在长征途上曾经帮他渡过大河,爬过高山。

    4. (4) 请分点概括标题“人生五十始”的含义。
    5. (5) 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徐特立成为忠诚的共产党人的原因。
  • 25.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去红都的道路

    ①我一边和周恩来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②我从周恩来的一位以前的同学那里,从外国人称为中国“国民革命”的一九二五到二七年的大革命时代中与他共事的国民党人士那里,了解到一些关于周恩来的情况。但是从周恩来自己身上,我后来还了解到更多的情况。他使我感到兴趣,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

    ③背弃古代中国的基本哲学,中庸和面子哲学;无可比拟的吃苦耐劳的能力;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我暗自想,周恩来一定是个狂热分子,因此我想寻找这必有的神色。但是如果说有这种神色的话,我却没有发觉出来。他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

    ④因此,周恩来给我的印象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地说出来的话,同国民党宣传九年来污蔑共产党人是什么“无知土匪”、“强盗”和其他爱用的骂人的话,形成了奇特的对照。

    ⑤不知怎么,当他陪着我走过安静的乡间田埂,穿过芝麻田、成熟的小麦田、沉甸甸地垂着穗的玉米田,回到白家坪去时,他似乎是一点也不像一般所描绘得赤匪。相反,他倒显得真的很轻松愉快,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就像神气活现地仿佛一个大人似的跟在他旁边走的“红小鬼”一样,他的胳膊爱护地搭在那个“红小鬼”的肩上。他似乎很像在南开大学时期演戏时饰演女角的那个青年——因为在那个时候,周恩来面目英俊,身材苗条,像个姑娘。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 (1) 读选段,简要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塑造周恩来这一人物形象。
    2. (2) 在斯诺跟里,周恩来是一个平易近人、热情周到的人,请按要求举出二人之间发生”的具体事件。

      第一次见面时:

      在白家坪周恩来的司令部:

    3. (3) 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请你概说原著用怎样的事实说了怎样的话?
  • 26.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题目。

    【材料一】①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②在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的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一些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荫,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的人生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①红军大部队刚一进入草地,小红军谢益先就遇到了迷失在草地里的一对母女,她们是从被国民党军占领的川陕根据地逃出来的。在以后的行军中,只要部队停下开始吃干粮,谢益先就躲在一边。红军干部问他是不是没有干粮了,他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两天后,谢益先走路开始摇晃,副班长就扶着他走;第四天,谢益先一头栽倒再也没能站起来。当这支红军部队到达草地边缘的时候,红军官兵发现在队伍的最后走着一对母女,她们到处打听一个姓“谢”的小红军,手里捧着的那个干粮袋上缝着歪歪扭扭的一个“谢”字。副班长顿时声音哽咽,他告诉那对母女,小红军谢益先已经死了。那位母亲一下子跌坐在地上,直到部队走远了,红军官兵还能听得见她的哭声。

    ②先头部队出发后的第三天,毛泽东走进了松潘大草地。他的警卫员吴吉清后来回忆道:天空像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如果一不小心,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了如胶似膝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我因子性子急,走进草地不久就碰上了这种倒霉的事,幸好主席那宽大有力的手一拉,我才摆脱了危险。一上来,主席就对大家打趣地说:“别看他外表像个泥人,那泥里包着的可是钢铁。”

    ——节选自《长征》

    1. (1) 【材料一】中红军过草地面临的两大主要困难是什么?
    2. (2) 从【材料二】小红军谢益先的事迹中表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品性?
    3. (3) 两则材料都在讲述红军过草地,但同中有异,请结合材料内容谈一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