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渭南市三贤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21 浏览次数:14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 1.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的积极意义在于(    )
    A . 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 . 树立德政的贤明形象 C . 防范西北犬戎的进犯 D . 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
  • 2.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表明( )
    A . 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 B . 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 .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 . 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 3.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西周考古发现,地方封国青铜礼器式样紧随中心地区青铜器的发展趋势,但以陶器为代表的日用品则与当地的传统密切相关。据此可知,西周(   )
    A . 周人礼乐文化植入地方封国 B . 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 . 周人文化遭到地方封国抵制 D . 分封制促进文化繁荣
  • 4.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秦朝的廷议制度主要讨论有关国家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方针政策。参加廷议的既有位高权重的三公九卿,还包括职卑权轻的博士(皇帝的顾问、智囊)。秦始皇让博士参加廷议旨在( )
    A . 加强君主的独断裁决 B . 监督制约丞相的权利 C . 扩大统治集团的基础 D . 提高儒生的政治待遇
  • 5.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汉高祖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郡国庙制的兴衰,主要反映了西汉(    )
    A . 儒家独尊地位确立 B . 加强中央集权的历程 C . 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D . 神化刘氏家族的统治
  • 6.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汉代史书中有很多官吏死后“家无余财”,甚至无以为葬的记载。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发现了汉武帝时期张汤(曾官至御史大夫)墓。其出土随葬品十分简单,多为小件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和史书记载吻合。这种现象主要( )
    A . 得益于休养生息的推行 B . 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C . 表明墨子思想得到贯彻 D . 受到察举制实施的影响
  • 7.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察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地方官吏。这反映出唐朝( )
    A . 重视地方官吏的监察 B . 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 C . 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 D . 有效实现了唐代吏治的清明
  • 8.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
    A . 清朝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B . 军机处逐渐成为了强化君权的工具 C . 中央权力机构的进一步完善 D . 军机处成为清朝最高中枢权力机关
  • 9.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  )                                    

    A .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 10.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自己工作的描述。这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 . 与皇帝一起“共治国事” B . 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 . 负责执行皇帝颁发的政令 D . 掌握审议权负责审核政令
  • 11. (2024高三下·重庆市模拟) 僭主,是指通过政变等非合法手段夺取政权的统治者。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在雅典市政广场树立了第一组刺杀僭主者的雕像。在整个公元前5世纪,刺杀僭主者雕像是市政广场上仅有的献给凡人的雕像。这一举措有利于( )
    A . 维护贵族集体议政 B . 削弱城邦宗教势力 C . 促进城邦艺术繁荣 D . 增强民主政治认同
  • 12.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罗马法规定凡触犯了法律,法院便要在判罪或宣布行为人败诉同时,宣告其“丧廉耻”;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丧廉耻”是一种永久的有关政治权利的资格丧失。“丧廉耻”制度( )
    A . 构建了罗马民主制度的基础 B . 有利于增强个人社会责任 C . 消除了伤风败俗的社会现象 D . 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13. (2024高一下·潮阳期中) 光荣革命后,英国国民总体上认可贵族阶层。18世纪后期,自由主义者对贵族进行大规模的批判和嘲讽。19世纪30年代之后,贵族又获得民众的一定尊重。英国民众对贵族持不同看法的共因是(    )
    A . 英国社会不断转型 B . 自由主义影响 C . 贵族垄断社会资源 D . 工业革命发展
  • 14.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1839年,英国墨尔本政府在围绕重要政策表决时仅获得下院5票的微弱多数,首相墨尔本决意辞职。而维多利亚女王不愿邀请皮尔组阁。墨尔本说,一位立宪君主随时有接受反对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的义务。女王只得请皮尔组阁,但皮尔要求女王撤换宫廷女官,女王大怒回绝,皮尔拒不组阁,墨尔本最终继续留任。这反映了(    )
    A . 议会不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 责任内阁制有待发展完善 C . 君主立宪政体受到严重挑战 D . 国王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 15.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美国政府还把分类法应用于几乎所有文官职位,文官“无过失不受免职处分”。国家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文官必须忠于国家;严守国家机密;文官一律不准从事任何与本部业务有关的盈利事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活动,不得公开发表政见,或对政府施政任意批评,使政府感到为难。这(   )
    A . 彰显官员选拔公正和社会公平 B . 杜绝了官员权力滥用和腐败 C . 有利于政府工作的延续和稳定 D . 提高了文官系统的办事效率
  • 16.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舰队在珠江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而在《申谕英夷告示》中记载,三元里人民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这说明了当地民众(  )
    A . 逐渐认识到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本质 B . 比珠江其他地区民众更具爱国情怀 C . 宗族家乡观念强于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D . 逐渐意识到落后的清政府无法依靠
  • 17.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美国人亨特夫在1852年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天,我陪同夫人、新加坡约翰斯顿公司的瑞德、旗昌洋行的奥恩以及吉布-利文斯顿洋行的吉布参观了广州城的五仙观,观赏了五羊石。据这段记载可以推知(   )
    A . 不平等条约动摇传统华夷观念 B . 资本输出是列强侵略的主要手段 C .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和经商 D . 通商口岸受到西方文化全面冲击
  • 18.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认为“驻京一节,为患最巨,断难准行。”强调外国公使驻京是只准暂住,而且“一切跪拜礼节,悉遵中国制度,不得携带眷属”。甚至不惜以“全免关税、开放鸦片烟禁”等“大皇帝新恩惠”来换取取消该条款,这表明清政府(   )
    A . 极力地维护朝贡贸易体制 B .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 固守儒家礼仪和华夷观念 D . 试图抵制东交民巷驻军
  • 19.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人夫还会继续沉沦。”“这场革命”和“向西方学习”分别是指( )
    A .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B . 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C . 义和团运动和清未新政 D . 甲午中日战争和戊戌变法
  • 20.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如表是西方人对近代中国某场运动态度的变化,该运动( )
    运动前期 我们无法赞扬美国代表提出的通过干涉支持现政权,镇压中国革命的报告。
    运动后期 一般人必定放弃对该运动广大的同情,可用武力对上帝与人类的敌人进攻了。
    A . 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的激化 B . 具有强烈的盲目排外的色彩 C . 失败的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 . 是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21.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清政府租用英商怡和公司商船高升号向朝鲜运送士兵,李鸿章认为“日敢无故击沉,英人必不答应”。丰岛海战后,他又照会各国公使,声明“日先开战”,请求列强根据“万国公例”谴责日本,帮助调停。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 . 已深谙国际法和外交制度 B . 对战争爆发缺乏足够准备 C . 灵活利用列强间利益冲突 D . 仍有天朝上国观念的残余
  • 22.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梁启超在1896-1910年间相继撰写了《波兰灭亡记》、《日本之朝鲜》、《朝鲜亡国史略》、《越南小志》、《越南亡国史》、《朝鲜灭亡之原因》、《日本并吞朝鲜记》等历史论著。其主要意图是(   )
    A . 总结各国灭亡的原因 B . 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 C . 激发国人的危机意识 D . 擎起史学革命的旗帜
  • 23.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
    A . 激发国民党人的斗志 B . 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 C . 凝聚国家复兴的力量 D . 确立民主共和的制度
  • 24.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1926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党员必读的小册子《我们今后怎样工作》,指出“群众有时很糊涂,我们便不能太过聪明,使他们离开我们,这时我们不妨也随着糊涂一点,引导他们由糊涂的路走到聪明的路”。该思路意在( )
    A . 动员民众参加革命 B . 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 . 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D . 争取国民党“左”派的同情
  • 25.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1926年,奉系军阀张作霖计划组建标榜国权、民权、人权“三权主义”的政党。《大公报》对此评论道:“盖奉方鉴于从来之武力万能主义,究难博最后之成功,且为南方军队精神训练之效果所刺激,故有确立主义,注重精神训练之倾向。”材料反映出(   )
    A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成熟 B . 民主共和成为统治阶层的共识 C . 国民革命扩大了新思想的影响 D . 社会各界正逐步接受三民主义
  • 26.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口号;1939年2月,在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经济困局时,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 1939年9月,在面对国民党制造系列反共摩擦后,又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口号。这些口号的提出(   )
    A . 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 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发展 D . 克服了抗战时的经济困难
  • 27.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
    A . 实行三权分立 B . 建立联邦制 C . 确立民主共和 D . 实行总统制
  • 28.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是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你认为该说法(    )
    A . 不妥,三者之间不是单项制约的关系 B . 正确,说明了三权分立的实质 C . 贴切,讲出了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D . 不妥,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 29.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 .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 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 依照直接民主原则产生 D .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 30.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说明(    )

    A .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B .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 . 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D .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二、非选择题
  • 31.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尔,政治亦然。故夏、殷(商)间政治与文物之变革,不似殷﹑周间之剧烈矣。殷、周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摘编自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唐代立国规模宏阔,其疆土,经济、文物,较之秦汉,似乎尚有过之而不及。论其政治,依然还是秦汉传统规模,王室与政府分立,君权与相权互济,但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严密,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魏晋以下的门第新贵族,在唐代渐渐地和平消失于无形。自唐后,中国社会再没有别一种新贵族之形成。故在唐代有两大趋势:一、由贵族阶级转移到平民社会。二、文化由宗教方面转移到日常人生。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相比商代有哪些重大变革。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分别评价其影响。
  • 32. (2024高三上·渭南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30年代起,“大觉醒”运动在北美兴起,基督教各派共同呼吁消除各殖民地之间“不幸的误解和隔阂”,谋求“和平、友善和仁爱”。英法七年战争以后,英国改变了对北美的土地、驻军、征税和宗教等政策,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与愤怒。对茶税的抵制造成了对茶的反感,咖啡被加冕为北美“早餐桌上的王”,社会习俗也随着改变。潘恩的《常识》在1776年再版了25次,以“大众化的文字,彻底改变了殖民地”。《独立宣言》“燃烧起黑人求解放的热望”,他们踊跃投入到“美国人民反对英国强盗们的战争”。但约翰·亚当斯也指出,在独立战争开始时,仍有三分之一的北美人效忠英国。

    ——摘编自谢丰斋《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历史探讨》等

    材料二:20世纪初,思想界出现了一股“尊黄”思潮。一些杂志印有大幅的“中华民族始祖黄帝之像”,有些刊物开始使用“黄帝纪元”。《黄帝魂》等出版物宣扬“欲保汉族之生存,必以尊黄帝为急”。辛亥以后,“排满”的“尊黄”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露,人们也逐渐从“汉族中心”的思维模式中走出。1919年孙中山指出,汉族要“与满、蒙、回、藏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1937年清明节,国共两党首次共同公祭黄帝陵,毛泽东亲笔撰写《祭黄帝陵文》,慷慨宣言:“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摘编自孙隆基《清季民族主义与黄帝崇拜之发明》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利坚民族意识形成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尊黄”思潮兴起的背景。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知。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