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荷兰 |
瑞典 |
丹麦 |
美国 |
其他 |
总计 |
|
公司船 |
港脚船 |
||||||||
1751 |
7 |
3 |
2 |
4 |
2 |
1 |
19 |
||
1780 |
12 |
12 |
— |
4 |
3 |
3 |
34 |
||
1787 |
29 |
33 |
3 |
5 |
2 |
2 |
2 |
5 |
81 |
1792 |
16 |
23 |
2 |
3 |
1 |
1 |
6 |
5 |
57 |
注:港脚船为东印度公司颁发特许状,允许持该公司执照航行于印度和中国之间的私家商船。
年次 | 课程 | 备注 |
一 | 数理启蒙、九章算法、代数学 | 至汉文经学,既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为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其稍进者亦皆随时练习作文。 |
二 | 学四元解法、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 |
三 | 格致入门,兼讲化学、重学、测算 | |
四 | 微分积分、航海测算、天文测算、讲求机器 | |
五 | 万国公法、富国策、天文测算、地理金石 |
材料: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戊戌变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身上,突出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启蒙作用,但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同样积极参与改革,更为广泛的官僚群体,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光绪二十四年(1898)六七月间,中央官员通过对《校邠庐抗议》的签议,展开了一场关于改革的大讨论。讨论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在官制改革中,焦点是裁减冗员和吏胥专权的问题,官员们普遍主张裁减中央和地方一些不合理的机构;在吏胥问题上主张简明则例,寻求可以替代吏胥的人选等……此外,官员主张大力发展制科取士,如推广荐举和经济特科等。在洋务改革问题.上,他们主张适当引进一些西方政治思想,不再拘泥于中体西用的学说……
——摘编自常小龙《清廷关于戊戌改革大讨论的研究》
材料一: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等
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著《法国文化史》等
材料三: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
译著类别 |
译著来源 |
总计 |
|||||
应用科学 |
自然科学 |
历史地理 |
社会科学 |
哲学艺术 |
英美 |
日本 |
|
|
1850—1899 |
40% |
30% |
10% |
8% |
3.5% |
85% |
15% |
567种 |
1902—1904 |
10.5% |
21% |
24% |
25.5% |
11.3% |
16.8% |
62.2% |
573种 |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郭嵩焘使英开创了近代中国向外派遣公使的先例……1875年当朝廷宣布郭嵩焘为出使英国大臣以后,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耻辱的差事,好心的朋友纷纷前来规劝,要他退却此事以保全自己名声。可是郭嵩焘却出人意外地乐意受任了。他说:“数万里程途避而不任,更有艰巨,谁与任之!”此言一出,舆论哗然。同僚目之为“汉奸”,同乡“耻与为伍”,也有人连声叹息:“郭侍郎文章学问,世之凤麟,此次出山,真为可惜。”好事者甚至编了付对联讽刺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郭嵩焘出使述略》
阅读上述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1880 年12月到 1881年2月间,清廷内部掀起铁路大论战,直接起因,一是唐廷枢于本年10月间开始兴建唐胥铁路,以满足运输开平煤炭之需,论战随之而起;二是本年中、俄关于伊犁问题的交涉急骤紧张,修筑铁路巩固国防成为当务之急。
刘铭传进京上奏是引发此次争论的导火索。他指出:造铁路“显露自强之机,则气势立振……不独俄约易成,日本窥伺之心亦可从此潜消矣。” 刘背后的操纵者是李鸿章。李很清楚,修建铁路最大的阻力来自意识形态层面的“道义”,所以奏折开篇即努力“证明”修建铁路与圣贤之道是相通的:修铁路,与圣人们“济不通”“利天下” 本质相同。接着陈述了建造铁路的九大好处,如沟通南北物流,利于国计民生;利于军队输送,巩固国防;于救灾物资运输大有裨益……
反对者以通政使参议刘锡鸿为典型,并得到重臣李鸿藻、翁同龢等人的支持。在他看来,对清帝国统治的稳定,四书五经所规范的意识形态远胜过实实在在的火车。他认为,守国之道在于人和,并兼重地形之险,而不在铁路; “圣朝之生财自有大道,岂效商贾所为”,与修铁路无关;修筑铁路将使“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更会引发民乱……
最终,刘锡鸿的“精神火车”战胜了李鸿章们的实体火车。朝廷的旨意是:刘铭传的建议,“毋庸再议”,搁置起来,不必再提。
——据腾讯历史《转型中国第 17 期:铁路之殇:以爱国之名窒息改革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这场有关修造铁路问题的论战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结论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