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新时间:2023-09-19 浏览次数:42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钱穆在评论汉代政治制度时说:“汉代大体是秦代之延续。”汉武帝时期在地方管理上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 . 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 . 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 D . 在地方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
  • 2. 汉武帝实行盐铁专营,在全国设立铁官49处,垄断铁器的生产与买卖。时人评论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盐铁价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材料认为,盐铁官营(   )
    A . 阻滞了铁农具的推广运用 B . 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C . 造成了官府管理的不方便 D . 推动了盐铁的生产与买卖
  • 3. 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 )
    A . 废除郡县制 B . 建立刺史制 C . 颁布推恩令 D . 实行郡国并行制
  • 4. 孔子以“亲亲”为出发点,推及“尊尊”“孝悌”“忠信”;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说明先秦儒家思想重视(    )
    A . 身份地位 B . 道德伦理 C . 个人修养 D . 经世致用
  • 5. 《论语》记载,鲁国管音乐的长官挚归向齐国了,次一级的乐师干归向楚国了,第三级的乐师缭归向蔡国了,第四级的乐师缺归向秦国了……这一记载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宗法制的破坏 B . 社会秩序严重破坏 C . 封建制的建立 D . 分封制的彻底崩溃
  • 6. “考秦之制……承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啧,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
    A . 构建起由丞相管军事的监察体系 B .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C . 开创了君权至上的皇帝制度 D . 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的基本原则
  • 7.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B . 诸侯臣下只能世代享用 C . 土地不得买卖 D . 耕种者要交纳地租
  • 8. 西周王朝时,中国已经形成统一局面,建立了封建制度。但只可称为“封建的统一”,与秦以下之“郡县统一”,则有所不同。此处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
    A . 西周以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 B .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C . 秦统一的区域远远大于西周时期 D . 秦打破了地方官员世袭的传统
  • 9.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以下不属于“暴秦”的描述是(   )

    ①焚书坑儒    ②刑法严苛    ③统一货币    ④统一文字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②③
  • 10. “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
    A . 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 . 秦朝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 . 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 11. 在有关原始社会后期的考古中发现:一些人的房屋宽敞明亮,墓葬随葬品丰富;一些人的房屋矮小破旧,墓葬中的随葬品很少或者几乎没有。这反映了在原始社会后期( )
    A . 各文明之间彼此隔绝 B . 贫富分化现象已经出现 C . 原始手工业比较发达 D . 房屋建造水平差异很大
  • 12. 某学者指出:“中国大一统局面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历经2000多年至今还是大一统国家,这是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影响的结果。”中国古代为了维系“大一统”局面所采取的措施的突出特点是( )
    A . 分散相权,集中君权 B . 分化事权,中央集权 C . 开创科举,选拔才俊 D . 强化礼仪,约束臣民
  • 13. 前145年,汉朝实行“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延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这项措施表明( )
    A . 汉朝附益法成效显著 B . 王国成为中央直辖的地方政权 C . 中央开始限制诸侯王 D . 汉朝诸侯王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 14. 近年来考古发现,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发掘的文化遗址之间有玉器、象牙器、绿松石彩陶器、大口瓮等物品的交换,同时也有陶质的礼器大量出现,形成了地域文化“圈”或“场的交融局面。这说明当时( )
    A .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B . 礼乐制度已经建立 C . 华夏文明初具雏形 D . 国家统一趋势明显
  • 15.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主要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 ①③ B . ②③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 16. 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的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材料反映出佛教( )
    A . 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 B . 被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C . 发展过程日益本土化 D . 获得统治者大力支持
  • 17. 大致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的良渚文明遗存丰富,主要有工程浩大的城墙、规模庞大的水利系统及分布密集的遗址群,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 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 . 具备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 .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D . 国家形态已相当完备
  • 18.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从时代特征看,与“当今”最契合的是( )
    A . 商朝 B . 西周 C . 战国 D . 西汉
  • 19. 孔子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他的教育目标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还要培养成“君子”。以下各项属于孔子培养“君子”目标的有( )

    ①“道不同不相为谋”
    ②使学生举止合乎礼数

    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④将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20. 魏氏春秋曰:“魏文帝驾崩以后,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魏明帝曹睿因天气酷热没有为曹丕送葬的行为受到后代史学家的讥讽。”这表明( )
    A . 史家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 . 酷暑天气影响曹睿的孝德品行 C . 魏晋时期的正统思想遭到削弱 D . 儒家伦理影响史学家价值判断
  • 21. 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

    A . 西周 B . 秦朝 C . 唐朝 D . 明朝
  • 22. 汉赋以气势恢宏、辞藻华美为特征,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反映出的本质内容是( )
    A . 社会的动乱不安 B . 豪迈的时代精神 C . 国力的强盛发展 D . 宏大的人文精神
  • 23. 将百家争鸣称之为“哲学的突破”时期的帕森斯注意到,较之其他几大文明,中国的“突破”显得最为温和。其实,就诸子时代而言,固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全新时代,却也绝非简单的“突破”或“断裂”,材料强调百家争鸣(   )
    A . 百家争鸣既根植于传统又融合创新 B . 传统典籍数量有限制约思想发展 C . 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D . 完成思想理论整合
  • 24. 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起义成功,推翻秦朝统治 B . 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C . 吴广自立称王,号为“张楚” D . 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 25. 《荀子•天论》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据此可知,荀子认为自然界的运行具有( )
    A . 无序性 B . 可变性 C . 主观性 D . 客观性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摘自《史记·商君列传》

    1. (1) 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什么历史史实?
    2. (2) 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并简评这些措施的历史作用。
  •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封建社会中,知识本为贵族所专有,但因封建制度的渐趋破坏,贵族的后裔降为平民的日渐增加,知识也因而流入民间。加以王室衰微,政治无主,传统的文化渐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独立的思潮开始抬头,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显著。……诸夏文化的范围也随之扩大,并吸收相当成分的外族文化。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产生。

    ——傅乐成《中国通史》

    材料二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体著作。“泛爱众,而亲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等意蕴深刻。《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禁忌)而民弥贫,法物(即为合法地纳民之物)滋章,而盗贼多有。”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 (1) 根据史料一,概括促使春秋时期新思想产生的基本因素。
    2. (2) 根据史料二,概括孔子和老子的主张。
    3. (3) 根据史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麦哲伦环球探险航线示意图

    根据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 29.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