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

更新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15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礼记•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粱盛。”西汉桓宽《盐铁论•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
    A . 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B . 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 . 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 . 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 2.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 )
    A . 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 B . 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C . 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D . 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
  • 3.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这学者意在说明( )
    A . 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 . 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 C . 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 . 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 4.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 . 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 . 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 C . 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 . 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 5.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 . 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 . 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 . 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 . 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 6.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由于没有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官僚系统垄断信息成为可能,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与层级官吏递减信息的动机无关的是(    )
    A . 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 B . 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C . 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 D . 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
  • 7.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 . 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 . 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 .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 .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 8. (2024高二下·南关期中)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 .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 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 .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 . 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 9.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 . 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 . 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 . 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 . 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 10.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如表著作所引,反映了秦汉时期( )                                                                                                                       

    秦始皇碑文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

    西汉扬雄《甘泉赋》

    “东独沧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场丹崖。”

    东汉王充《论衡》

    “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

    东汉张衡《应间》

    “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

    A . 辞赋体裁文学作品的兴盛 B . 大一统的文化观逐渐形成 C . 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D . 中央集权制已经深入人心
  • 11.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
    A . 法律体系完备 B . 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 政府依法治国
  • 12.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善。汉代祠堂的兴盛(  )
    A . 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 . 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 . 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 . 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 13.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 (2) 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2.0分)
  • 14.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 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 15.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6.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 17. (2023高三上·青羊开学考) 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