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

更新时间:2023-09-26 浏览次数:1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古诗文名句填写(8分,每小题1分)
  • 1. (2023七下·红安期末)  古诗文名句填写
    1. (1) 黄梅时节家家雨,。(赵师秀《约客》)
    2. (2)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3. (3) 《木兰诗》中“”夸张地表现了木兰奔向战场、跨越关山的飒爽英姿。
    4. (4) 岑参《逢入京使》中“”两句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望故乡,愁思萦怀。
    5. (5) 人以德立身。不管身处的环境如何恶劣,只要品德高尚,人格魅力便会芳香四溢。正如《陋室铭》中所云:“。”
    6. (6) 人生道路上,我们应该有李白临川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有杜甫望岳时“”的豪情壮志,有郑燮泼墨时“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顽强自信。(杜甫《望岳》)
    7. (7) 陆游《游山西村》中描写实景实感,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诗句是:
    8. (8)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艰苦奋斗是永不过时的“传家宝”。《朱子家训》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我们要时刻珍惜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让人间烟火气更有幸福味道。
二、语文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16分)
  • 2. (2023七下·红安期末)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红(yān)渎(xiè)俯(kàn)息凝神(bǐng) B . (qì)步(dù)如(bì)心有灵(xī) C . 弱(léi)污(suì)无(yǔ)怏怏不乐(yàng) D . 宁(wú)立(chù)拟(mú)海市楼(shèn)
  • 3. (2023七下·红安期末)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 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 B . 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C . 随后发生的情况让我非常紧张——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 D . 2023年5月30日18时22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顺利打开“家门”,欢迎远道而来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入驻“天宫”。
  • 4. (2023七下·红安期末)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原来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大保护”的基础上,增加了网络保护和政府保护,确立了综合保护体系。 B .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科学健康地参加体育锻炼。 C . 通过《中华好诗词》节目的播出,让人们重新认识古典诗词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D . 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我国南极考察队员无疑不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榜样。
  • 5. (2023七下·红安期末)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他生意失败,父亲去世,现在儿子又遭了车祸,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B .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一以贯之 , 宽厚待人。 C . 张老先生已逾七十,仍然血气方刚 , 坚持锻炼,精神矍铄。 D . 经历了在沙漠里整整四天的苦苦挣扎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片水源。这对于他来说,真可以说是仙露琼浆
  • 6. (2023七下·红安期末) 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个句子中,加点词分别为名词、副词、形容词、动词。 B . “雄伟壮丽”“语无伦次”“一泓泉水”“热爱祖国”四个短语的类型均不相同。 C .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著的小说体综合著作。 D .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阴阳割昏晓”指的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 7. (2023七下·红安期末) 语文实践活动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你参加班级开展的“孝心伴我行”的主题活动。

    【材料一】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是你赡养着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

    【材料二】《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做人子女,要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

    1. (1)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从对待父母和对待自己两个角度说说应如何行孝。
    2. (2) 根据下面所给情境,按要求进行语言表达。

      丽丽的爸爸为爷爷的八十大寿准备了许多烟花爆竹,丽丽劝说爸爸不要放烟花。可爸爸说:“你爷爷八十岁生日值得庆贺,为此设宴请客,多放烟花也是表孝心。”如果你是丽丽,请从“孝心”和“环保”的角度来劝说爸爸。

三、浅层次阅读理解(24分)
  • 8. (2023七下·红安期末)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甲】这时是上午十点,太阳光在相当倾斜的角度下,投射在水波面上,光线由于曲折作用,像通过三棱镜一样被分解,海底的花、石、植物、介壳、珊瑚类动物,一接触被分解的光线,在边缘上显现出太阳分光的七种不同颜色。这种所有浓淡颜色的错综交结,真正是一架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彩色缤纷的万花筒,总之,它就是十分讲究的水彩画家的一整套颜色!看来实在是神奇,实在是眼福!我怎样才能把我心中所有的新奇感觉告诉康塞尔呢!怎样才能跟他一齐发出赞叹呢!我怎样才能跟尼摩船长和他的同伴一样,利用一种约定的记号来传达我的思想呢!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所以我只好自己对自己说话,在套着自己脑袋的铜盒子里面大声叫喊;虽然我知道,说这些空话消耗的空气恐怕比预定的要多些。

    康塞尔也为眼前的壮丽景致所震撼,停下了脚步。

    (节选自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乙】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恬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

    1. (1) 下面有关两部名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作者凡尔纳是法国的科幻小说家,他是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奠基人。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B . 《海底两万里》主要讲述了“诺第留斯(鹦鹉螺)号”潜艇的故事。该小说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构思巧妙、情节惊险,还在于其将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 C . 《西游记》的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作品将神性(幻想性)、人性(社会性)、物性(自然性)三者有机结合。 D . 《西游记》这部作品属于神魔类小说,毫无依托,完全虚构。
    2. (2) 选文【甲】最后康塞尔停下来做了什么: ;【乙】文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第一次离开取经团队,该节讲述了孙悟空是因为而气愤离开的。
    3. (3) 联系【甲】文整部作品,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康塞尔的性格特征,并根据【乙】文段中的语言描写,概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 9. (2023七下·红安期末) 阅读下则议论文,回答问题。

    多读多写

    ①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多读多写,长期积累,不能速战速决。

    ②俗传一句玩笑话,“千古文章一大抄”,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一种意思,可用的表达方式(词语及其组织)不只一种,但不管其中的哪一种,都是由前人习用的框架描画或脱化而来。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这是多读作用的初步,因而笔能达意。

    ③进一步,多读,熟悉各种表达方式,领会不同笔调的短长轻重,融会贯通,还可以推陈出新,把意思表达得更圆通,更生动。

    ④多读,所学又不只是表达方面,还有内容方面。这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吸收“思想”。学作文,由不会而变为会,由不好而变为好,既要能写,既顺利达意,又要有所写,即有值得研究的内容。这内容,说是思想也好,知识也好,至少就初期说,面壁自然悟不出,自己观察研究也所得有限。要有,就不能不吸收别人的,吸收的方法,主要当然是“读”。还有一种是学“思路”。思想,知识,其出现,其存在,都是有条理的,作文的内容必须合乎这个条理,这条理,成文之前就要有,那就是思路的条理,也就是想得头头是道,才能写得头头是道。这思路的条理也是渐渐培养成的,而培养之道,我个人的经验,就一般人说,主要是来自“学”,即读他人的。其次才是“思”,因为思,至少就早期说,绝大部分是顺着他人(所读之文)的路子走的。

    ⑤多读,熟了,积蓄在两方面增多,既有内容可写,又熟悉如何表达,作文的困难自然就没有了。这样,专靠多读,不多写是不是可以呢?据我所知,有的人,读的方面修养很高;却不轻易动笔,间或动笔,像是功夫还是相当纯熟。这或许就是俗语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或者引杜甫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吧?我想这意思并不完全对,或者说,话说得过于简略,以致我们理解得不全面,事实是,就是不轻易动笔的人,以及“读书破万卷”的杜甫,至少在学习的时期,也是既勤读又勤写的,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多写的作用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由读来得熟悉,必通过自己的笔才能明朗、巩固,成为熟练,另一方面,写不只随着思路走,还是整理思路的过程,必须常写,内容才可以精粹,更有条理。

    ⑥生而好之者也许没有,培养而成为书淫、诗癖的却所在多有。我还记得老师行辈中的一些人,他们亲口说,“多年了,工作之暇,如果眼前没有书,手里没有笔,总觉得没着没落。”就这样,他们有的未及上寿,一生却读了古今中外无数著作,写了上百万字。他们没觉得烦腻,反以为乐,原因就是多年如此,成了难于改变的习惯。准此理,多读多写并非难事,办法是养成习惯,使之成为乐趣。

    (选自张中行《作文杂读》,有删改。)

    1. (1) 选出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 )
      A .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多读多写”,全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B . 第②段中“千古文章一大抄”,这句话表面看是贬义的,但就读他人文章以学习表达方法说,这句话却有相当的道理。 C . 第⑤段引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目的是证明“读而不写,读多了,自然会写的事是没有的”。 D . 第⑥段告诉我们,多读多写是可以做到的,方法就是养成习惯,让读写成为乐趣。
    2.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空白处补充完整。

  • 10. (2023七下·红安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白居易《养竹记》(节选))

    【注释】①本:根。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③中立不倚: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④应用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⑤砥砺:磨炼。⑥树:栽植。⑦实:充实,充满。

    1. (1) 解释下面带点字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

      ②不不枝

      ③竹性

      ④夫如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水陆草木 B . 濯清涟不妖               人不知不愠 C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 D . 树德                                空体道
    3. (3) 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4. (4) 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文言语句。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竹似贤,何哉?

    5. (5) 【甲】文分别描写莲的、体态、芳香、风度等,既活现了莲的外形,又赞美了莲的君子之风;而【乙】文则从本固、等方面来赞美竹子的操守和品行。
四、深层次阅读赏析(22分)
  • 11. (2023七下·红安期末)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甲】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 (1) 【甲】诗中诗人为什么“怆然而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2. (2) 【甲】【乙】两首诗都是登高望远之作,但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 12. (2023七下·红安期末) 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站在高处的小女孩

    ①在蒙蒙细雨中,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梯田,如一幅幅被游人抖开的巨大横幅,一级级由山脚传送到山顶白云缭绕处。黄花把山野挤爆了,人流又把黄花挤爆了。

    ②山路两侧,有帐篷或临建小屋卖烧饼烤薯。阿嫂阿婆们,臂弯套着一串一串的花环,热情地探身拦着过往游人兜售花环。花环编织得并不细致,却很别致。青青的柔软嫩茎缠绕拧绑成一圈儿,一朵朵小花开放着四片花瓣。有的米黄,有的柳黄,有的鹅黄。花环虽小,却蕴含丰富,光彩映人,花香拂面还引来嗡嗡蜜蜂。

    ③快到山顶的时候,我有点饿了。眼睛寻过去,前边路旁有一个孤零零的小姑娘,似乎在卖什么吃食。我走上前去。这个小姑娘八九岁的样子。一绺枯黄湿发黏贴在她的小脸庞上,眼睛黑而大。她面前放着一只古董般的木笼,底部是黑灰的木炭,都看不到火色,上层放着灰黑的红薯。旁边有一个竹篮,上面有几块红薯和一个花环。我指着笼上的一块红薯问:“多少钱一块?”

    ④“五块钱。”小姑娘怯生生地伸出五根手指。她的手指黝黑,手背粗糙,那是常做农活的证明。

    ⑤“可山脚下是四块钱。”我故意说。导游说过,旅游景区可以砍价。

    ⑥“您给四块也成。”她态度很诚恳。

    ⑦于是,我掏出一张五元票递给她。小姑娘用双手捧上一块红薯,然后从衣兜里掏出一张一元,也用双手捧上。我忙说:“逗你玩呢!你要十块我也会给的”。

    ⑧小姑娘见我不要,又将那一元钱很郑重地放回去,仰起脸大声说:“谢谢叔叔!”一脸地感激。这一声“谢谢”谢得我心酸,这一声“叔叔”叫得我心虚。我向山下望去,山脚的房子只比火柴盒大些,人流也影影绰绰。我身边这个小人儿,定是天麻麻亮就起身,背着木笼,挎着红薯篮子,披着塑料布,冒着细雨,吃力地一步步登上湿漉漉的石阶,攀登到高处,为的就是每块红薯多卖一块钱。一块钱,在这小姑娘心中是如此重要。

    ⑨山顶毕竟游人少一些,也冷清一些。我和她攀谈起来:“你挣的钱干什么用?”

    ⑩“上学。”

    ⑪“你上几年级了?”

    ⑫“我没上学,钱攒够了再上学。”

    ⑬“你今年几岁?”我心里顿时发紧,猜想她的实际年龄。

    ⑭“十岁。”小姑娘说得很坦然。

    ⑮我指着遍地黄花:“小姑娘,你看,那么多游人都头戴花环,那么多阿婆编花环卖花环。你也可以采摘编了卖钱呀,花期这么短,可别错过呀。”

    ⑯“不。”小姑娘口里只吐出一个字,却很坚决,脸上的表情很严肃,显得心思重重。

    ⑰“为什么?”我有些不解。

    ⑱这时,她从竹篮里拿起一个花环,花朵已萎谢,叶子已萎蔫,显然是被人戴过遗弃的。她脸泛红,将花环举到我眼前,说道:“把鲜活的菜花折了,还能结籽吗?花越好看,就越该折吗?花不会喊疼,可是会流泪的。你们大人这是怎么了?”她用粗手背抹抹眼睛。

    ⑲是的。人们将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照相留念,随后弃之。我看到多少花环被投进垃圾箱,以为本是菜花应有的下场与归宿。只有我眼前这个卖红薯的小姑娘,能听到油菜花环在哭泣,她触摸到了油菜花的疼痛

    ⑳我定了定神,对小姑娘说:“你看,雨丝又飘起来了,你又穿得这么单薄,衣服也湿了。你还有多少块红薯,我全包了,你赶紧回家吧。”

    ㉑“不。”小姑娘又只说出一个字,仍很坚决,脸上的表情仍然严肃。

    ㉒“为什么?”我依然不解。

    ㉓“您是不饿了,可有人饿了咋办?我不能将红薯卖给一个不饿的人。我妈说过,饭给饥人。”

    ㉔“饭给饥人”这四个字,让我心头一震。

    ㉕这时,我的小外孙女糖糖跑过来,连连嚷着:“我饿了,我饿了。”

    ㉖炭火已灭,温热不再。红薯是有的,但是凉的。这时,小姑娘从怀中掏出一个塑料包,层层打开,是一块红薯。她双手捧起,说:“小妹,给!快吃吧!”

    ㉗这块红薯,带着小姑娘的体温与温情。下山的时候,糖糖频频回头,问:“小姐姐呢?”我指向那澄澈光亮的地方,那里有站在高处的小女孩!

    1. (1) 本文主要写了“我”与小姑娘之间的哪四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2. (2) 第②段用大量笔墨描写花环,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 (3) 请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⑴她触摸到了油菜花的疼痛。(从加点词语表达效果的角度)

      ⑵小姑娘从怀中掏出一个塑料包,层层打开,是一块红薯。她双手捧起,说:“小妹,给!快吃吧!”(从描写的角度)

    4. (4) 说说文章标题“站在高处的小女孩”的妙处。
五、写作展示(50分)
  • 13. (2023七下·红安期末)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题一:“那一刻,我没有          ”(放弃、哭泣、退缩、骄傲、守信、坚持……)

    要求:①请先用一个词语(不限于给出的词语)补全题目,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③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

    题二: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妨先把手头的事做好,把能做的事做好;当你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不妨沉下心来想一想,多种渠道问一问,各种方法试一试。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进行写作,600字以上。②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