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华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

更新时间:2023-10-16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3·新课标卷) 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 . 公共墓地出现 B . 农业的产生 C . 贫富分化加剧 D . 文字的使用
  • 2. 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 .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 . 井田制度的繁荣 C .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 . 商业活动的衰退
  • 3. (2023·湖北)  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 . 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 . 正统观念的左右 C . 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 . 情感倾向的影响
  • 4. 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 . 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 . 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 . 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 . 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 5. 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 土地兼并程度 B . 经济发展水平 C . 人口自然增长 D . 移民流入数量
  • 6. (2023·全国乙卷) 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 . 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 . 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 . 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 .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 7. 贞观元年唐太宗下了一道诏书,规定寡妇丧期已满者,要及时改嫁,鳏夫也要及时婚配。并且把诏令的实行结果作为考察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开元二十二年唐玄宗下诏,将合法婚龄降低到男子15岁、女子13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 . 人口增长慢于预期 B . 社会福利体系初步建立 C . 社会供养能力不足 D . 妇女守节观念尚未产生
  • 8. (2023·湖北)  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
    A .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 9. 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 )
    A . 各民族生活习俗完全一致 B . 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 . 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 . 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
  • 10. (2022·江苏) 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 . 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 . 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 . 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 . 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 11. 著名经济史专家林文勋根据主要流通商品的变化,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分为秦汉“盐铁时代”唐宋茶盐时代”、明清“粮棉时代”几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演变趋势反映了( )
    A . 商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 B . 商品流通种类的逐渐增多 C . 全国统一的商品市场形成 D . 农业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 12. (2021·太原模拟) 北宋程颐、程颢指出:“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中国而用夷狄礼,则便夷狄之。”宋初学者石介将佛、道视为“中国”坏乱之源:“释、老之为怪也,千有余年矣。”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   )
    A . 力图复兴儒学,稳定社会秩序 B . 思想僵化落后,固守华夷观念 C . 传承礼仪文明,促进文化交流 D . 主张三教并行,提倡儒术主导
  • 13. 明内阁建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与六部尚书相互制约,“尚书不入阁”成为惯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乱及士大夫改革呼声高涨,“尚书人阁”逐渐成为常态,到张居正时期内阁完全压制六部,万历以后再次恢复两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
    A . 君主专制受到部权的严重挑战 B . 内阁侵夺六部职权较严重 C . 中枢决策机制因时而自我调适 D . 废宰相导致明代格局混乱
  • 14. 明清时期,广东番禺一带盗匪猖獗,老鼠与猫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1780年,巡抚李公瑚得知番禺茭塘乡盗匪聚集,在镇压后认为茭塘乡的鼠山风水不好,于是命人将山脊挖掉用铁猫镇之。以上材料说明了(    )
    A . 官员治理不善导致官匪勾结 B . 封建迷信思想危害地方治理 C . 贫民冲破海禁政策沦为盗匪 D . 康乾盛世之下社会危机浮现
  • 15. 明朝中后期,政府不断颁布流民复业令,三令五申禁止隐瞒人口和田地,并在山西、河南、山东、南直隶等处设置“抚民佐贰官”,专门抚辑流民,迫使逃户回归故乡。明朝政府此举旨在(    )
    A . 加强中央集权 B . 控制人口规模 C . 稳定赋役征派 D . 推行社会救济
  • 16. 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沿海各省清军不敷调用,清政府从内地各省抽调兵丁5.1万人增援沿海,下表所示为部分省区的抽调兵力数据。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是(   )
    省份 安徽 湖北 江西 陕西 河南 四川 甘肃 贵州 山西
    兵丁数(人) 3500 7300 4000 5700 4000 7000 3700 2500 1500
    A . 军队战斗力低下 B . 军事体制的落后 C . 军队增援不及时 D . 清政府兵力不足
二、非选择题
  • 17. (2023·山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徵浙江棚民史料》

    1. (1) 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
    2. (2) 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 18. (2022高三上·东莞月考) 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表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

    米麦(万石)

    布(万匹)

    绢(万匹)

    宝钞(万锭)

    银(万两)

    1430

    3979

    20.5

    94.1

    7388.9

    32.9

    1552

    2659

    13.3

    32.0

    2414.4

    243.3

    1621

    2780

    12.9

    20.6

    8.1

    755.2

    ——摘《明实录》

    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

    ——摘《醒世姻缘传》等

    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 (1) 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
    2. (2) 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3. (3) 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
  • 19. (2022·江苏) 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 (1) 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 (2)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 20. 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

    材料一 先生:

    在这昏黑的年头儿,莫说东北三千万人民在帝国主义的枪刺下活受罪,便是我们的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也都沉沦在苦海之中。……但是我们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我们绝不作如是想。固然,我们对现局不愉快,我们却还有将来。……因此我们特发起,在一九三三年的新年,让我们大家来做一回好梦。对于理想的中国,理想的个人生活,各人应该有各人不同的梦。……

    (问题一)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问题二)先生个人的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东方杂志社启

    材料二 《东方杂志》共收到142份稿件,百分之七十五的作者为文化精英。下表摘录了部分作者关于“未来中国”的梦想。

                                                                                                                                                    

    人物

    梦想

    李宗武(北京大学 教授)

    我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 ……我希望商人们放出点天良, 多推销些国货,且不要硬指外国货为国货。

    徐伯璞(山东正谊 中学教员)

    中国内部既团结一致,再联合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及各国被压迫的阶级, …… 宣传中国的王道,发扬中国的文化。

    金仲华(杂志编辑)

    农村与都市的建设将并驰前进,或许前者的发展要超过后者,但决不是在后 者摧残之下的。 ……铁道将成为中国的动脉管,河流为静脉管,而密网的汽 车道则为遍布全身的微血管。

    宋云彬(作家)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据裴植《民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梦——以<东方杂志>1933年“新年的梦想”专辑为中心的考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知识分子的“未来中国梦”进行评析。要: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