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达标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51 类型:单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 1. 默写。
    1. (1) 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2. (2)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 (3) 非淡泊无以明志, 。(诸葛亮《诫子书》)
    4. (4) ,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 (5) 《秋词》(其一) 中体现诗人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的诗句是:
    6. (6)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中写诗人在睡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 为国戍边的愿望的诗句是:
    7. (7) 《夜雨寄北》中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的诗句是: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完成各题。

    【甲】行者道: “师父, 我回去便也罢了, 只是不曾报得你的恩哩。”唐僧道: “我与你有甚恩? ”那大圣闻言, 连忙跪下kòu 头道: “老孙因大闹天宫, 致下了伤身之难, 被我佛压在两界山; 幸观音菩萨与我受了戒行, 幸师父救脱吾身; 若不与你同上西天, 显得我‘知恩不报非君子, 万古千秋作骂名。’”原来这唐僧是个慈悯的圣僧。他见行者哀告, 却也回心转意道: “既如此说, 且饶你这一次。再休无礼。如若仍前作恶, 这咒语颠倒就念二十遍! ”

    【乙】菩萨唤木叉与善财上前, _____吩咐: “你一个帮住一个, 等我暗念《紧箍儿咒》, 看那个害疼的便是真, 不疼的便是假。”他二人果各帮一个。菩萨暗念真言, 两个一齐喊疼, 都抱着头, 地下打滚, 只叫: “莫念! 莫念! ”菩萨不念, 他两个又一齐_____, 照旧嚷斗。菩萨无计奈何, 即令诸天、木叉, 上前_____。众神恐伤真的, 亦不敢下手。菩萨叫声“孙悟空”, 两个一齐答应。菩萨道: “你当年官拜‘弼马温’, 大闹天宫时, 神将皆认得你; 你且上界去分biàn 回话。”这大圣谢恩, 那行者也谢恩。

    1. (1) 给加点字注音, 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行( ) 颠( ) kòu( ) 头 分biàn( )

    2. (2) 依次填入【乙】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声 玩耍 助力 B . 悄悄 玩耍 缠斗 C . 大声 揪住 缠斗 D . 悄悄 揪住 助力
    3. (3) 以上文段均选自明代作家(人名) 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小说《西游记》。小说中, 孙悟空的修炼场是“, 斜月三星洞”。
    4. (4) 孙悟空成长的路上需要感谢诸多妖怪的“助力”, 结合整本书的阅读经历, 从白骨精、六耳猕猴中任选一个, 简要说说孙悟空应该感谢这个妖怪的理由。
  • 3. 七年级(1) 班正在开展“关爱动物”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请你积极参与。
    1. (1) 为了解本地区保护野生动物的情况, 同学们决定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由你负责调查表的设计, 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调查目的

      调查形式

      走访

      调查问题

    2. (2) 在本次活动中, 小明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 请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 《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显示, 1970 年~ 2018 年间, 受监测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等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69%, 其中鲨鱼和鳐鱼数量平均下降71%。报告指出, 在世界范围内,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诱因是栖息地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污染和气候变化等。研究人员警告称, 如果不能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以内, 气候变化可能成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驱动因素。

      材料二: 2023 年3 月3 日是第十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2023 年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我国主题为“广泛发动社会力量, 共同推进物种保护”。多年来, 我国通过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 大熊猫、亚洲象、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朱鹮、珙桐等旗舰物种野生种群持续增长, 逐步摆脱濒临灭绝的风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

    3. (3) 有同学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 发现有个8 岁左右的小男孩在路边用弹弓打鸟。如果你是该同学, 该怎样劝阻他?
    4. (4) 校团委准备成立一支“关爱动物”义务宣传队, 利用周末深入社区, 向群众宣传保护动物的相关知识。七年级(5) 班王晓同学想加入义务宣传队, 下面是他写的申请书。

      申请书

      校团委:

      校团委准备成立一支向群众宣传保护动物的知识的义务宣传队, 这是提高群众爱护动物的认识, 使大家养成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我请求加入义务宣传队, 为共建我们的美好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请批准!

      2023 年12 月12 日

      ①申请书正文中的画线句有语病, 请写出修改意见。

      ②申请书的格式上有一处缺漏, 该处缺漏是, 如果要补写出来, 应该写“ ”。

二、阅读(55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小獾胡的回报

    张 炜

    a 我家的“小獾胡”在不知不觉间长大了。

    b 这不是一般的猫, 从它的眼神中也能看出: 两眼突然放出一束( ) 的光, 当它盯住窗外的鸟儿时就是这样, 那目光真是冷到吓人。

    c 半夜时分, 我只要醒来就一定会在外祖母枕边抚摸一下, 如果没有触到那软软的一团, 就会失落。外祖母拍打着我说: “睡吧睡吧, 猫有猫的事情, 它夜里要去林子里。”“我们白天刚去过啊! ” 我对它独自去林子里实在不高兴。

    d 天亮了。一大早发生的事让我和外祖母吃了一惊: 一缕霞光照亮窗台, 上面整整齐齐地摆放了一溜东西, 全是被杀死的小动物, 它们头朝一个方向, 间隔相同的距离。啊, 一条小蜥蜴、一只麻雀、一只仓鼠、一只螃蟹、一只绿蚂蚱、一条大蚯蚓。原来这一夜, 小獾胡在狩猎, 还把猎物搬回了家。这会儿它不在, 屋里静极了。也许它累了一夜, 正在休息, 也许就在某个角落看着我们, 想听到一声赞扬。可惜它等来的是外祖母的( ) 。外祖母转脸向着屋角说: “小獾胡你听着, 我知道你舍不得吃这些东西, 才拿回家里。不过我们和你可不一样, 我们不吃它们。它们和你一块儿生活在林子里, 你不该杀它们。家里好吃的东西很多, 你别祸害它们了, 好不好? ”

    e 没有回应。这样停了十几分钟, 小獾胡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它奔忙了一夜, 身上还有露水和草屑。它无精打采地走到窗台跟前, 注视着这些猎物。它仰起鼻子, 眯着双眼, 好像用力嗅着屋里的气味。它低下头, 转脸看看我和外祖母, 走开了。

    f 我悄声问外祖母, 怎么办? 外祖母叹了口气, ( ) 地看了一眼小獾胡的背影, 没有说话。她转身为它准备早餐了, 像过去一样, 拿出从地窖里取来的食物: 小鱼干、窝窝、虾皮, 还有一点蛋黄。小獾胡转了一圈又回到窗台上, 梳理毛发, 然后静静地呆坐。外祖母唤它吃饭, 它没有理睬。早餐后我跟外祖母出门打扫院子, 回屋后再看窗台, 发现上面干干净净的, 什么都没有了。小獾胡不声不响地将所有猎物都搬走了。

    g 这样过去了一个多月, 又是一天早晨, 我醒来后看到外祖母坐在那儿, 正看着窗前。我看到她脸上落满了霞光, 是欢欣的神情。啊, 窗台上又摆放了一溜东西, 仍然是整整齐齐, 但不是猎物, 而是其他东西。我仔细看了看, 天哪, 它们是一枝晒干的马兰花、一颗野枣、一根洁白的羽毛、一枚扣子。

    h 我没有动它们, 因为这些东西摆放得太整齐了。外祖母笑了: “多懂事的小獾胡, 它知道我们喜欢什么了。啊, 看到了吧? 那枚扣子是我不知什么时候丢在外边的, 大概也只有它能找到, 它的小爪能捡回来! ”她这样说时, 眼睛里似乎有泪花在闪烁。

    (有删改)

    1. (1) 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下列词语, 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锋利 责骂 怜惜 B . 锐利 责骂 愤怒 C . 锋利 训诫 愤怒 D . 锐利 训诫 怜惜
    2.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 (3) “我”为什么会觉得小獾胡不是一般的猫?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
    4. (4) 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与上文中的哪句话相照应? 有什么作用?
    5. (5) 读完文章, 你也许想到了“生命”“教育”“回报”等词语, 请结合文章内容, 围绕其中的一个词语, 谈一谈你的感受。
  • 5. 阅读

    互相依偎的温暖

    苔 米

    a 我家刺猬生宝宝了。那一天, 猬猬完全不吃不喝, 躲进窝里不肯出来。我很纳闷, 她到底怎么了。第二天中午, 我们听到一阵微弱的吱吱声, 像受伤的小鸟。儿子迫不及待地去看, 猬猬的身后多了两只粉红色的肉团, 他们暖暖地互相依偎着, 像粉红色的海参。

    b 对我来说, 养宠物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儿子一时兴起, 却会成为我的日常事务。那么最好不要太脏, 不能麻烦, 互动要少, 万一往生了也不会太难过。选来选去, 我们决定养刺猬。

    c 最先接回来的是女生, 叫猬猬。猬猬生于宠物店, 我在一大堆毛刺球中一眼相中了她。她蜷缩在角落, 毛色偏白, 体形丰满。我们为她布置了一个最大号的整理箱, 放上食盆和水壶。她很聪明, 很快就熟悉了家里的环境。我早出晚归, 她昼伏夜出。每个夜晚, 她安静而孤单地闲庭信步, 像个公主。儿子总是对我说, 你看她多孤单啊, 再买一只吧。

    d 经不起儿子的反复劝说, 我又订购了一只。男生来路迢迢, 由苏州经快递员送达。盒子打开的时候, 他惊慌失措, 瑟瑟发抖, 蜷缩成一个小球。儿子管他叫刺刺。

    e 过来人说得一点没错, 老大照书养, 老二当猪养。对待刺刺, 我们漫不经心得多。我不再百度搜索刺猬的习性, 不再关心他白天做了什么, 吃了什么。刺刺比猬猬活跃, 他努力地在整理箱的每个角落留下自己的印记。他去固定的地方吃食喝水, 却坚决不肯去固定的角落里排泄。

    f 和人类一样, 生生不息, 用繁衍的欢乐抵抗虚无, 这是本能。新来的家庭成员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小刺和小猬一天天长大, 从粉红色变成灰白色, 软刺也变得坚硬起来。猬猬总是把两只宝宝牢牢地挡在身后, 一副生人勿近的样子。有几次我试图拍张刺猬宝宝的照片, 没等我靠近, 猬猬咻地一下支棱起全身的刺, 不断哼哼。母爱是天性, 她在拼尽全力保护她的孩子。

    g 初夏的一个早晨, 我们发现刺刺不见了, 整理箱里只剩下三个毛线团。我们翻箱倒柜, 终于在沙发下发现了他, 他自在地躺在角落, 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谁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爬出整理箱的, 更不知道他要做什么。这个寻找刺刺的游戏让我们焦虑地玩了好几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刺刺大概是摸熟了环境, 他每晚逃走, 又会在清晨准时爬回自己的窝, 安静地等待我们去发现他。他到底在做什么呢? 是为自己寻找自由还是为母子寻找食物? 我更愿意相信后者。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 哪怕他们不说话。

    h 与刺猬的互动完全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 这一家四口成了我们的牵挂, 早也问候, 晚也请安, 投食换水一点也不觉得麻烦。谁说刺猬没有感情呢? 他们就像幸福的一家人, 互相关照, 互相依偎。对于我们, 他们竟然也卸下了软猬, 有时, 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i 如今究竟是谁离不开谁, 又是谁在陪伴谁? 谁也说不好。但我深信, 那是互相依偎的温暖。

    1. (1) 通读全文, 梳理文章的情节, 理解“我”的情感与态度, 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情感与态度

      细心呵护

      养刺刺

      情节

      “我”的情感与态度

      焦虑

      刺猬们卸下了软猬, 有时, 甚至容许“我们”去摸摸刺

    2. (2) 文章从刺猬生宝宝开始写起, 这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什么好处?
    3. (3) 文中称呼小动物猬猬为女生“她”, 称呼刺刺为男生“他”, 请你揣摩一下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称呼?
    4. (4) 作者说“有时候动物比人类更有感情”, 请你从文中找出刺猬与我们人类有哪些相似的感情。
    5. (5) 从全文来看, “互相依偎的温暖”具体指哪些温暖?
  • 6. 阅读

    【甲】

    一屠晚归, 担中肉尽, 止有剩骨。途中两狼, 缀行甚远。

    屠惧, 投以骨。一狼得骨止, 一狼仍从。复投之,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 场主积薪其中, 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 弛担持刀。狼不敢前, 眈眈相向。

    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方欲行, 转视积薪后, 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 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 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选自《聊斋志异》)

    【乙】

    宋有狙公者, 爱狙, 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 , 充狙之欲。俄而匮焉, 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先诳之曰: “与若芧 , 朝三而暮四, 足乎? ”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 “与若芧, 朝四而暮三, 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篇》)

    注: ①狙(jū) 公: 饲养猴子的老头。②口: 口粮。③匮: 缺乏。④限: 限制。⑤诳(kuáng) : 欺骗, 迷惑。⑥芧(xù) : 栎实。

    1.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行甚远( )

      眈眈相向( )

      狙之欲( )

      俄而匮焉( )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少时, 一狼径去, 其一犬坐于前。

      ②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3. (3) 分别概括【甲】文中的狼和【乙】文中的猴子的形象特点。
    4. (4) 【乙】文是一个成语的出处, 这个成语是什么? 说说【乙】文蕴含的道理。
三、写作(55分)
  • 7. 请以《那一次, 我真   ▲   》为题, 写一篇作文。

    提示和要求: 先在横线上补充一个表示情感或心理活动的词语, 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题目中的“真”表明这件事带给你的情感冲击是很强烈的, 让你印象深刻, 甚至刻骨铭心;文中不要透露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信息;不得抄袭;不少于5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