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30 浏览次数:76 类型:单元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 分)
  • 1. 默写。
    1. (1) 《天净沙·秋思》中, 直接抒发游子悲怆心理的诗句是:
    2. (2)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为逆境中的友人送去温暖。
    3. (3) 《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4. (4) 《观沧海》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2.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 完成各题。

    【甲】有一天谈到这里, 她便说道, “母亲的钱, 你拿来用就是了, 还不就是你的么? ”我说母亲没有钱, 她就说可以拿首 shì 去 ______; 我说没有首shì, 她却道, “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4里, 角角落落去寻去, 总可以______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乙】“哥儿, 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 清早一______眼睛, 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 ‘阿妈, 恭喜恭喜! ’记得么? 你要记着, 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 说过之后, 还得吃一点福jú。”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的眼前摇了两摇, “那么, 一年到头, 顺顺流流……。”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抽屉( ) 重( ) 首shì( ) 福jú( )

    2. (2) 依次填入文段中横线处的词语,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收藏 寻出 闭上 B . 变卖 寻出 睁开 C . 收藏 扫出 闭上 D . 变卖 扫出 睁开
    3. (3) 【甲】【乙】两段文字均选自《》, 【甲】文段中的“她”指的是 (人名) 。
    4. (4) 名著中刻画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形象, 请联系名著全文, 依据阅读积累, 说说这种妇女形象在【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两个人物身上的具体体现。
  • 3.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春风夏雨, 秋霜冬雪。多姿多彩的大自然, 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 开阔了人们发现美的视野。为了引领同学们走进自然, 七年级(1) 班开展了“感受自然魅力”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
    1. (1) 在收集名联的活动中, 一个小组收集了一副写景的对联, 可惜下联的部分文字顺序弄乱了。请你按上联将其复原。

      下联弄乱的字词: 春色 去 来 还 年年

      上联: 大造无私, 处处桃花频送暖

      下联: 三阳有旧,

    2. (2) 下面是小丽根据此次活动写的一段文字, 其中存在一些语病, 请你帮助她修改。

      上天赐予了我们聆听的力量、发觉的慧心, (A) 同时, 也制造了可欣赏的珍宝——四季。四季有各自的风韵, 就恰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般, 细细地收藏着令人神往的心灵境界。春、夏、秋、冬这四位朋友会一直陪伴着我们。(B) 我们应用心去感受四季的魅力, 用心去聆听四季的心声。

      ①(A) 处画线句有词语搭配不当的语病, 应将“ ” 改为“”。

      ②(B) 处画线句有语序不当的语病, 应改为:

    3. (3) 本次活动就要结束了, 请你帮主持人准备一段简短的结束语。(要求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
二、阅读(55 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 回答问题。

    一日的春光

    冰 心

    a 去年冬末, 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 曾说: “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b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晚, 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 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 柳絮乱飞, 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 春还未曾露面, 就已悄悄地远行了。

    c 天下事都是如此——

    d 去年冬天特别冷, 也显得特别长。每天夜里, 灯下孤坐, 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 小楼震动, 觉得身上、心里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 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 “等着罢, 冬天来了, 春天还能很远么? ”

    e 然而这狂风、大雪, 冬天的行列, 排得意外地长, 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的冰软了, 我的心顿然欢喜, 说: “春天来了! ”当天夜里, 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 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 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 那天下午, 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 黄昏时节, 严冬的衣服, 又披上了身。

    f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g 几位朋友说: “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 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 扑面的风尘里, 几百棵杏树枝头, 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 转到了大工, 向阳的山谷之中, 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 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 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h 我想, “春去了就去了罢! ”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 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 七分憎嫌, 总之, 我不信了春天。

    i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 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 “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 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 就欣然地答应了。

    j 东坡恨海棠无香, 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 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 夏天还有玉簪, 秋天还有菊花, 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 都使我头痛, 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 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 无香的花中, 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k 海棠是浅浅的红, 红得“乐而不淫”, 淡淡的白, 白得“哀而不伤”, 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 秾纤适中, 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 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l 斜阳里, 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m 春在眼前了!

    n 这四棵海棠树在怀馨堂前, 北边的那两棵较大, 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 淡淡的半圆的月, 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 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 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o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 从小小的门里, 挤着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 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 在生的季候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

    p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 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q 一春来, 对于春的憎嫌, 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 眼前是烂漫的春, 骄奢的春, 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次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 为的只是今日在此树枝头, 快意恣情地一放!

    r 看得恰到好处, 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 过了三四天, 又有友人来约我同去, 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 总是太晚, 我知道那时若去, 已是“飞红万点愁如海”, 春来萧索如斯, 大可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s 虽然九十天中, 只有一日的春光, 但对于春天, 似乎已得了酬报, 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 还觉得有些遗憾, 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 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 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 只背着脸, 低着头, 噘着嘴说: “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 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 (有删改)

    1. (1) “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说这句话,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 (2) 作者为什么反复说“我不信了春天”? 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3. (3) “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 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
    4. (4)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 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5. (5) 作者在“满意之余, 还觉得有些遗憾”, 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 5. 阅读

    故乡的夏天

    王 璐

    a 走进故乡的夏天, 就像走进了另一个季节。舒适、凉爽、绿色, 共同构成了故乡七月的代名词。

    b 从南方人的角度来讲, 故乡大概根本没有夏天。在他们的观念里, 能称得上夏天的, 应该就是昼蝉夜蛙、汗流浃背这样连续数月的酷热季节。而在北方高原上的小城, 例如我的故乡, 六月中旬走在阳光下, 只觉得温暖舒适, 并不出汗。故乡的人家, 大都不备冷气, 因为就算天热, 也是几天就过去了, 不值得为避暑费事。我放暑假回到家里, 整日揽着阳光, 一点都不觉得难耐, 反而感到舒适。等到了八月, 即使热了, 也不像南方那样需要整日的冷气, 只用抱一个瓜扇扇风就足够凉快。

    c 清早, 如果你走到苍头河边, 黎明的阳光懒懒地洒下来, 透过夹岸的树木在地上投出斑驳的光。早上的阳光像母亲温柔的眼眸, 瓦蓝色的天空澄澈而透明, 微微飘着些云, 衬着不时掠过的鸟儿, 那些云如同鸟儿一不小心遗落的羽毛般轻柔。环顾周遭是黄土高原北部标志性的莽莽苍苍的松杨林子, 林外是隐隐的青山。苍头河隐藏在这青翠的群山之间, 仿佛一件秘而不宣的绝世珍宝, 在粗犷豪迈的北方高原上绽放着粼粼的柔光。朝阳下沿河草尖上的露珠, 眨着一闪一闪的眼睛, 灵动而清亮, 让你疑心那是遇到了河滩上被冲刷出来的钻石, 每一瞬的闪光, 都是每一瞥的清凉, 足以让你忘却炎热里的烦恼。信步慢慢走过横跨苍头河的吊桥, 河风吹来, 水汽凉凉, 令人舒爽, 再挎一个相机, 就真有点旅游避暑的意味了。然而晓寒未散, 风力加上水汽, 这时恐怕需把裙子换成裤子, 再套一件小小的开衫。

    d 下午日暖, 单衣便够。在故乡的街上, 行人的衣装从背心短裙到长裤外套, 长短都有。午后是最热的时候, 大地像一块烙饼, 摊在酷蓝的天穹之下, 路旁的草丛似乎被晒得有点卷曲, 颜色更深绿了。可是那是干热, 并不令人出汗, 和南方的湿闷不同。等到了下午三点以后, 就又趋于凉爽。广场上、商城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连门口石阶上都坐满了聊天下棋的老人、嬉戏玩闹的孩子, 这时上街去走走, 短袖短裤正适宜。耳畔行人的谈笑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嬉闹声此起彼伏, 车水马龙的街道不多时就变得热闹非凡。渐渐地, 太阳西斜, 阳光更趋柔和, 但又与早晨不同, 它就像奶奶的爱抚, 慈爱而温暖。时不时有风刮过, 吹得街道旁的大树叶子沙沙地响, 金色的夕阳不知不觉给县城镀了金, 远远望去, 每一处都像饱含回忆的老胶卷的镜头。

    e 小小的县城中少见高楼, 城外的青山也只是一个个矮丘, 太阳要到晚上八点半才落到地平线上, 更显得昼长夜短, 有用不完的下午。七月的故乡, 晴天极多, 有时一连数日碧空无云, 所以入夜后天也黑不下来, 只变成深洞洞的暗蓝。天色在昼夜交替时显得分外奇幻, 深蓝的天, 橙黄带粉的云。赶回家做晚饭的阿姨三五成群, 边走边聊, 夏风也不急, 有一下没一下地撩拨着她们的衣襟和发梢, 调皮得如同她们等在家里的顽童。风徐徐吹着, 一直吹了整个夜晚。吃过晚饭的人们还会在这时出来散步, 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星子点点从天幕上跳出来, 一闪一闪, 让你想到了早上苍头河边的露珠、傍晚树叶斑驳的剪影。月亮则隐在一朵云后, 羞涩地窥探着故乡的大地。县城街道仍旧热闹、灯火通明, 郊外的树林早已悄然沉睡。入夜后的气温最适宜搭一条薄毯睡觉, 不会出汗也无需冷气。

    f 不过晴天也会突来霹雳, 有时候也会忽来一阵大雨, 淋得赶路或闲逛的行人狼狈不堪。但关外的夏雨, 来得快, 下一场酣畅淋漓; 去得也快, 走一个利利索索, 不多时又能留一片瓦蓝色的天。可是一到这样有风有雨的天气里, 便嫌单衣太薄。雨云来时罩在头顶, 雨点在玻璃窗上也未干过, 偶见天边绽出一角薄蓝, 立刻便有更多的灰云挟雨遮掩过来。从窗外望去, 树树含雨, 山山带云。这时在屋里坐着, 煮一壶热茶, 听听雨声, 天气祛了狂热, 心也就渐渐趋静。

    g 遥远的故乡, 多风的故乡, 一段残破的城墙独对夕阳, 飘忽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夏天融入苍头河的水波里, 柔柔地, 流走一丝酷热, 一丝烦躁。与故乡的夏天相约, 约定一份难得的凉爽, 约定一份内心的安宁。在这里, 滤去多余的干扰, 清风里, 只有绿树怀抱里的河水浅浅的低吟声, 如同一首古老的民谣。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文章多次采用第二人称“你”, 跟读者对话, 拉近了距离, 且娓娓道来, 显得亲切。 B . “早上的阳光像母亲温柔的眼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语言生动形象。 C . 文章在写景中多次写人的活动, 表现出故乡的人们快乐而忙碌的生活。 D . 故乡夏天的雨说来就来, 说走就走, 来得快, 去得也快, 给人酣畅淋漓和利利索索的感觉。
    2. (2)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绘了故乡夏天的景色, 请加以梳理, 在表格中填入相应的内容。

      时间

      景物特点

      人的感受

      清早

      阳光温柔, 天空澄澈而透明, 露珠灵动而清亮

      下午

      干热, 下午三点之后, 又趋于凉爽

      入夜

      感受着夏天的夜晚特有的舒适和凉爽

    3. (3) 文章开头两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 (4) 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夏风也不急, 有一下没一下地撩拨着她们的衣襟和发梢, 调皮得如同她们等在家里的顽童。

    5. (5)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 6. 阅读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 无自信也。”

    【乙】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 曰: “吾非圣人, 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

    1. (1) 用“/”给【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断3 处)

      初 竖 执 之 不 可 入 横 执 之 亦 不 可 入

    2.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而置之其

      至之市而忘

      见事多矣

      而截之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及反, 市罢, 遂不得履。

      ②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4. (4) 【甲】【乙】两则寓言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你想对两篇文章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 请写下来。

      对郑人说:

      对执竿者说:

      对老者说:

三、写作(55分)
  • 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 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 妈妈为你忙碌的身影是美好的; 校园里, 老师耐心为你解答题目的模样是美好的; 社会上, 陌生人的举手之劳是美好的……

    请以《遇见美好》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抄袭是不良行为, 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不少于5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