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0...

更新时间:2023-10-10 浏览次数: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
    A . 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B .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 . 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 2. 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其核心是(  )
    A . 婚姻法 B . 宪法 C . 教育法 D . 刑法
  • 3. (2022高二上·宁波期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带领群众开展植树造林坚持20多年,后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的是(    )
    A . 杨善洲 B . 黄大年 C . 孟泰 D . 时传祥
  • 4. (2020高一下·甘肃月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共同纲领》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 . 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 . 1982年宪法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D . 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全形成
  • 5. (2022高二上·喀什月考) 下面为沈今声创作于1954年的宣传画。此作品(   )

    A . 旨在引导农民投身于农业生产 B . 意在宣传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 C . 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体现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 6. “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适应了(  )
    A . 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 .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 . “科教兴国”的需要 D . 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加快了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 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 . 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C . 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D . 彻底消除“左”倾错误
  • 8. (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其中被誉为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 .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 9. (2022·) 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 . 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 . 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 .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 . 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 10. 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 . 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B . 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C . 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D . 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 11.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公式表述: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1984年后,美国将传统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
    A . 提出了“双百”方针 B . 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C . 恢复了高考制度 D . 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
  • 12. 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

    A .   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平反冤假错案 C . 建立法制体系 D . 确立“依法治国”
  • 13. 我国1982年宪法制定后,曾经历过几次修订(下表)。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
    修订时间 修订内容
    1988年 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等内容
    1993年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1999年 增加“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要内容
    2004年 增加“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内容
    A . 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得到了真正实现 B . 宪法修订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C .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形成
  • 14. 1989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后,随着“民告官”的合法化,“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日益成为常态。这种现象( )
    A . 反映出官民矛盾有所缓和 B . 表明政府执法权力受到人民限制 C . 使平民利益受到法律保障 D . 利于国家推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 15.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宪法或宪法性文件

    产生的背景

    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

    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

    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

    1982年宪法

    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

    A .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成 B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 C . 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 ①三大战役取得胜利②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4年宪法是在毛泽东亲自主持和直接领导下制定的,整个制宪过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为了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宪法草案初稿和宪法草案都曾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大规模的群众性的讨论主要有三次。9月2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到会代表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新中国大地上正式诞生了。

    ——摘编自宇熒《1954年宪法的主要特点与宪政意义》

    材料二: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既是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摘编自竺世方《依法治国历史进程中的又一座丰》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1954年宪法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开创性贡献及显著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99年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出台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律疏议》在前律的基础上加以精简,定律十二篇,涉及刑狱审判、户籍赋役、民事纠纷、经济生活等多项内容,其规定的刑罚比以往各代都轻,死刑、流刑大为减少……连续了汉代以来“亲属相隐”的原则,即在亲属之间相互隐匿罪行,除死罪上请减免外,其余罪行隐匿不负刑事责任。……《唐律疏议·名例》又规定“诸七品以上之官及官爵得请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已下,各从减一等之例……《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成为以后历代制定法律的蓝本,并对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法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姚奕《从<唐律疏议>看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

    材料二:

    第4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第5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第6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267条

    私人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侵占、哄抢、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节选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律疏议》中“礼法结合”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律疏议》对中外社会的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体现的法律原则,并结合所学指出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