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

更新时间:2023-10-12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计4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千万不要多选哦!)
  • 1. (2023七下·李沧期末) 《昙花王朝》一书中写道:这个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这是一个被宏图大业压垮的王朝……是一个名声扫地但留下丰厚遗产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 . 杨坚 B . 李世民 C . 李渊 D . 赵匡胤
  • 2. (2024六下·宁阳期末) 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了“开元盛世”。下列材料说明这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统治者( )                                                                  

    唐太宗

    唐玄宗

    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无智、愚勇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吾貌虽瘦,天下必肥。……韩休常力争,既退,为社稷耳,非为身也。

    A . 重视农业生产 B . 善于虚怀纳谏 C . 重视选贤任能 D . 重视整顿吏治
  • 3. (2023七下·李沧期末)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色彩引人注目,则代之以沉郁、悲怆的情调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的衰微 B .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C . 科举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D .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 4.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如图这位历史人物的活动路线图反映了唐朝( )

     

    A . 先进的科学技术 B . 繁荣的中外交流 C . 和睦的民族关系 D . 多彩的文学艺术
  • 5. (2023七下·李沧期末) “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 )
    A . 原因 B . 经过 C . 性质 D . 影响
  • 6. (2024七下·邯郸期末) 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家给人足,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 . 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 . 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 . 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 . 掩盖了唐衰亡的根本原因
  • 7. (2024七下·微山期末) “尝考五代之际,政治上之大患有二:日腹心之患,即禁兵,即藩镇。”下列属于宋太祖为解决“腹心之患”所采取的措施是( )
    A .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 B . 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C . 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D . 设通判分知州权力
  • 8.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 . 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 . 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 .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 . 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 9.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历史读物《大宋文臣》及其目录见图。书中第一章和第五章标题,相对应的宋朝治国策略应是( )                                        

    目录(部分):

    第一章 宰相须用读书人

    ……

    第四章 升平歌舞梦京华

    第五章 国家不幸诗家幸

    A . 重文轻武 B . 分化事权 C . 重农抑商 D . 闭关锁国
  • 10.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如图是小刚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据此判断,他要讲述故事的主角是( )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 . 岳飞 B . 文天祥 C . 戚继光 D . 郑成功
  • 11.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如图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烧制的“莲花温碗”,“器作十瓣莲花形,状似未盛开莲花,高雅清丽”。该文物可用于研究( )

     

    A .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 B . 宋与辽文化的交融 C .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 D . 明清时期海外贸易
  • 12.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北宋李觏的《寄上富枢密书》中记载:“天下无江淮,不能以足用;江淮无天下( )
    A . 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 . 南北经济发展均衡 C .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 两宋时期科技发达
  • 13.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元史》卷87《百官三》记载: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住镇( )
    A . 中央机构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B . 设置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C . 宣政院掌管全国的行政和宗教事务 D . 设立统一的机构管理边疆地区
  • 14. (2024七下·太湖期末) 小刚同学在进行大单元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词语:“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单元主题应该是( )
    A . 特务统治的强化 B . 地方控制的加强 C . 君主专制的强化 D . 管理机构的创新
  • 15.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图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两幅图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 )

     

    A . 抵御外敌的抗争 B . 选官制度的演变 C . 民族交融的历程 D . 农民运动的发展
  • 16. (2023七下·李沧期末) 郑和曾对明仁宗朱高炽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华夏危矣。”这说明郑和( )
    A . 具有“天朝上国”的理念 B . 认识到海洋对国家的重要性 C . 关注日益严重的东南倭患 D . 认为要扩大经商和控制南洋
  • 17. (2024六下·宁阳期末) 下表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据此表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数(亩)

    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 .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 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 . 人口快速增长 D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8. (2023七下·李沧期末) 示意图可以帮助我们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以下示意图呈现了中国古代对某地区加强管辖的历程。其中①处应为( )

     

    A . 设置台湾府 B . 发起雅克萨之战 C . 设驻藏大臣 D . 平定噶尔丹叛乱
  • 19.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它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被称为“百戏之祖,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它”是( )
    A . 元曲 B . 昆曲 C . 京剧 D . 越剧
  • 20. (2023七下·李沧期末) 2023年4月,原定于世界读书日(23日)发行的经典名著第五组邮票特种邮票1套4枚( )

     

    A . 《水浒传》 B . 《牡丹亭》 C . 《西游记》 D . 《红楼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计40分。)
  • 21. (2023七下·李沧期末) 科技创新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代曲辕犁既总结吸取了汉魏以来我国耕犁的优秀成果,也有创新和发展。犁辕由直辕变为曲辕,犁架小巧,改变了古老笨重的二牛抬杠法。犁辕末端设有能转动的犁槃,耕田时可以左右摆动和控制方向,耕作时可控制犁铧入土的深浅,减少阻力

    ——摘编自宋兆麟《唐代曲辕犁研究》

    材料二: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摘编自培根《新工具》

    材料三: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曰《本草纲目》。

    ——《明史•李时珍传》

    宋应星青年时曾考取举人,45岁以后不再追求科举功名,面对流民遍地的现实,撰成《天工开物》一书。

    ——潘吉星《宋应星评传》

    材料四:古代科技发明统计表(部分)

    年代

    世界科技发明总量(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件)

    百分比

    (件)

    (百分比)

    公无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975年版)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曲辕犁的“创新”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这三种发明”对世界作出的贡献。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李时珍、宋应星创作过程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他们著作的历史地位。
    4. (4) 根据材料四,比较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在1500年前后世界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 22. (2023七下·李沧期末) 都城——历史发展的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唐代诗歌中的长安城(节选)                                                  

    《登观音台望城》(白居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寄汴州令狐相公》(王建)

    水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法曲》(元稹)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杜甫)

    九天阁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

    ———摘编自《以诗证史——从唐诗看唐都长安的繁华》

    材料二:宋代东京城平面示意图及介绍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到神宗朝时,人口约有百万之众,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金银器、生产工具等……除白天营业外,里面有“勾栏”、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大都的确立,无疑将这座位于传统中原王朝北方军镇与商贸中心的城市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个庞大的大一统国家的都城和政治中心。从此之后这里成为中国古代后期的政治中心,时至今日它的政治地位仍是无可取代的!同时,既有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草原文明、森林文明的融合又兼具中华文明与中华文明以外文明的汇聚,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摘编自王新迎《忽必烈的抉择: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元代定都》

    材料四:明朝北京城示意图及介绍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1406﹣1420年)年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形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

    ——摘编自《北京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长安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体现的大唐气韵。
    2. (2) 根据材料二,提取北宋东京城工商业发展的历史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元朝“大都的确立”产生的历史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朝北京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体现的政治理念。
  • 23. (2023七下·李沧期末) 七年级同学们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共同参与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任务一【看铺陈大地上的历史】

    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形成“Y”形的庞大水运河网。它实现了在广大国土范围内南北资源和物产的大跨度调配,沟通了国家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国家统一、政权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编自《现代文化建设视野下的中国大运河文化》

    任务二【赏绘画中的历史】

    《步辇图》主线条柔顺,色彩艳丽,人物构图错落富有变化,被誉为“丹青神话”。该画深藏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民族关系的图证

    ——摘编自《新京报》

    任务三【观博物馆中的历史】

    这艘南宋海船在泉州湾后渚港被发现并发掘出来,是一艘多桅、多舱、多层板的福船型远洋木帆货船。船身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这种水密隔舱的设置,有铜铁器,陶瓷器,其中香料药物数量最多,未经脱水时重量达2350多公斤。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任务四【析文献中的历史】

    明朝中后期,福建农民“种菁种蔗,伐山采木,江苏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例如瓷业中心景德镇,佛山镇的铁器业远近驰名……在苏州和杭州等地,从明朝中期起,货币就开始以银为主

    ——《简明中国历史》

    请回答:

    1. (1) 根据任务一,指出隋朝开凿“Y”形运河网的中心城市。并归纳大运河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
    2. (2) 根据任务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这幅“丹青神话”的作者。并分析该画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3. (3) 根据任务三,简析“海船”的考古发掘所反映的宋代经济发展信息。
    4. (4) 根据任务四,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5. (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不同史料的认识。
  • 24. (2023七下·李沧期末) 国家的有效治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民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农为天下之本务,……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不为华巧。如此日积月累,遂成风俗。

    ——摘编自《清世宗实录》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政治制度。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两位统治者治国思想的共同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治国思想带来的影响。
    3. (3)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推进社会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

      ②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

      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真情实感,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2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