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宋庆龄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

更新时间:2023-10-08 浏览次数: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2.0分)
  • 1.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默写与运用。
    1. (1)  今日听君歌一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2)   ,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3. (3)  此中有真意,  。(《饮酒》其五)
    4. (4)   ,回车叱牛牵向北。(《卖炭翁》)
    5. (5)  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的那种“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对待人生。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4.0分)
  • 2.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ㅤㅤ①《礼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一个人独自苦学,没有学友之间的互相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孤陋寡闻、见识短浅。在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来自两千年前《礼记》的这句话愈发彰显出它的警示意义。 

    ㅤㅤ②朋友间的切磋琢磨,有利于学业上的共同进步,中国传统儒学教育理论特别认可这一点。《周易》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受益。孔子强调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充分肯定了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益处。 

    ㅤㅤ③缺乏朋友间的交流研习,常常会使我们受困于个人的思维局限,难有成就。歌德曾说过:“我们要从前辈和同辈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就算是天才,如果想单凭他所特有的内在自我去对付一切,他也决不会有多大成就。”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天赋出众,却最终建树不多。究其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学习研究中不愿与别人交流分享,以致视野狭窄、思路阻塞,纵使天资过人,最终也难成大器。 

    ㅤㅤ④国家的发展同样需要学习与交流。清政府封闭固守,限制对外的交通、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制约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而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秉承着开放的态度,积极开展对外学习和交流,从“文革”后期百废待举的落后局面,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百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了开放交流则进步,封闭禁锢则落后的道理。 

    ㅤㅤ⑤不断学习和交流也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鲜卑文明的融入,鲜卑文明的融入,让大唐精神增添了一分豪迈风采;波斯文化的吸收,让中国瓷器多了青花蓝白色调的优雅。中华文明正是因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历经五千年仍焕发着蓬勃的生机。世界文化的交融互动更是如此:唐宋中国,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进了中国,提升了日本文明;印度佛教,走进了中国文化……文明形态正如江河,百川交汇才能浩瀚成海,拒绝新流只能成为死水一潭。 

    ㅤㅤ⑥无论个人、国家还是社会,要发展便不可“独学”,只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同学窗下,善于学习的人不拒绝任何友人;同行路上,善于交流的国家不拒绝任何友邦。在全球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们____见贤思齐、广交益友,在互相借鉴和学习中携手并肩,____共同创造时代的辉煌。

    1. (1)  第⑥段画线处应依次填写的关联词是 ____ 
      A . 如果……就能 B . 只要……就能 C . 无论……都能 D . 只有……才能
    2.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无论个人、国家还是社会,要发展便不可“独学”,只有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才能取得进步,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论证,一是  ,二是  ,三是不断学习和交流也是文明发展的需要。
    3. (3)  请从论证方法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
    4. (4)  有人认为第③段似乎与第②内容重复,可以删除,你同意吗?请写出理由。
  • 3.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塘街邻坊

           ①塘街,一边是河,一边是屋,中间有座桥。桥已有三百年了,肯定是先有了街才有的桥,街比桥年代久。 

    ㅤㅤ②蒋婆婆在这条街上辈分最高,年轻人唤她阿奶,大人们唤她阿婆,四五岁的我那时唤她太太。塘街上的女人都会牵纱(这儿的人将纺纱说成是牵纱),但都没蒋婆婆牵得细、牵得匀。蒋婆婆人高腿长,踏脚杆时两条腿屈着,两膝顶得老高,看上去很不自在,但仍灵活。 ;另一只手拿根芦秆架着纱线作导引,将尽时,脚停,接上新棉条,轮又动了,纺锤又转了,手脚配合得十分和谐,绝不会断纱。有时候,她会同时牵两三根纱线,跟玩杂耍似的,引来路人驻足。 

    ㅤㅤ③桥头首家是一家卖豆花的,主人马三长得肥头大耳,倒是面善,一双手肉鼓鼓胖乎乎,估计一把抓不住几颗豆。他并不着急,每天花很多工夫磨那豆子,磨的豆浆全制成细嫩的豆腐。上桥的、下桥的都从豆花店过,市口很好,生意很好。关键是马三的豆花真的好吃,特鲜,奇香。有人说马三将葱的头剁碎了放油里熬——就那个味。有人便仿,却仍没马三豆花里的料香鲜,就又嘀咕:“他在料里究竟掺了什么?” 

    ㅤㅤ④街中间有个小诊所,是一副老实相的方先生开的。他没多大识病的本事,但非常懂药理,因为他祖上是开药店的,传给他的是精通百草之药效。为啥他不开药店而改坐诊了呢?因为他生了个戆大儿子。这又何关?传说开药店的后代必有一个残疾。方先生原本并不在意,真生了个傻儿子就怕了。他想要个健健康康的儿子。 

    ㅤㅤ⑤塘街并不长,东头一条横港让街在这儿顶了头。这儿有个炉子,王铁匠(他是个驼背,不是天生的驼,打铁打驼的)每天生炉,够火候了,铁匠就将铁疙瘩铁棍子揣里面,哪块红透了,钳一块出来一通敲;剪刀、菜刀、杀猪刀、镰刀都是这样敲出来的。来这买刀的还真不少,因为王铁匠用料讲究,刀口又包得好,切肉剁骨不用换刀,好使且经用。打刀的料大都是在废品站细挑的。也有人掖着不知从哪儿弄来的断料跟王铁匠说价:“这是45号钢……这是模具钢……好钢价高么。” 。 

    ㅤㅤ⑥熄了火,王铁匠常拉个劳动车(两轮车)出去逛,大路、小路、工地边,龟一样东张西望。他在捡砖,大的、小的,整块的、半块的,都往车里扔。他在建楼,用的就是捡来的砖,有空了就去房顶上砌砖,有几块砌几块。我到县里工作时,王铁匠用杂砖砌成的墙有半人高了。后来听说他病了,CT片上拍到个4厘米大的东西,带毛刺,鳞癌。知道患的是真病,铁匠自己准备好了寿衣,写好了悼词。他顾家顾到了头,连后事都不想让家人操心。 

    ㅤㅤ⑦塘街的人不爱嚼舌头,一直和和睦睦。王铁匠去世时每家都去人磕了头,裹了“白包”(香火钱)。塘街上走了老人都如此。 

    ㅤㅤ⑧塘街的老人走得差不多了。如今就一个朱老太太还健在,97岁,是早先在石桥上卖冰棍的,现在上不了桥了,天天坐在家门口看热闹。 

    ㅤㅤ⑨塘街上人来人往,都是游客,这儿已成古镇的景区。 

    1. (1)  阅读第②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作用角度看,该段中的括号可以用  号替换。 

      ②该段中的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作简要的赏析。

    2. (2)  第⑤段画线句中“瞒不过”的具体内容是  ,该句的作用是  
    3. (3)  下列对文章末段理解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____ 
      A . 末段和首段呼应,突出塘街的古老和历史文化价值高。 B . 末段交代了塘街的时代变迁,使文章内容、结构完整。 C . 末段勾勒出塘街的繁荣景象,表达了作者身为塘街人的自豪感。 D . 末段暗示塘街失去了宁静安详的气息,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
    4. (4)  有读者认为第④段中方先生的故事带有迷信色彩,和文中其他的人物、故事不协调,应当删去。请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述理由。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24.0分)
  • 4.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 。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扶风:均为地名,在今陕西省境内。②乙卯:古代用干支纪日。这里的乙卯、甲子、丁卯,分别为四月初二、十一、十四日。③忭(biàn):高兴,快乐。 

    1. (1)  甲文作者是  (朝代)的欧阳修,我们今年还学习了乙文作者的词《  》(词牌名)。
    2. (2)  解释下列的加点字。 

      ①古者有喜则以物,示不忘也  

      ②民以为忧  

    3. (3)  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4)  以下对乙文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在岐山的南面,在麦苗返青时天上下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B . 在岐山的北面,麦子像雨一样纷纷落下,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C . 在岐山的南面,麦子像雨一样纷纷落下,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D . 在岐山的北面,在麦苗返青时天上下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
    5. (5)  【甲】【乙】两文都有对亭子的描述,【甲】文亭子命名的由来是“  ”,【乙】文亭子命名的原因是“  ,  ”(用原文句子回答)
    6. (6)  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 
      A . 甲文由山至泉,由泉至亭,如镜头逐渐拉近,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B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甲文的核心句,说明“乐”是表象,“醉”是根本。 C . 乙文中百姓们起先不担心下雨与否是因为一场春雨让人以为今年是丰收年。 D . 乙文第二段写了官吏、商贾、农夫庆贺下雨时欣喜若狂的场景。
    7. (7)  甲乙两文中触发作者的“乐”与“喜”的原因有一定的异同点,请尝试分析。
四、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
  • 5.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对“加油”有一个解释是:比喻进一步努力。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需要“加油”的情况。

    请以“我还需要加油”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

五、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20.0分)
  • 6. (2022九上·上海市期末)  开学之初,某实验学校九1班语文老师组织开展“重温红色经典”主题读书活动。 

    你和慧慧、乐乐是一个三人读书小组。你们抽签拿到的经典书籍是《红星照耀中国》。但是,三人中,只有慧慧有一本纸质书。

    1. (1)  联系上述情况,将下列对话补全。 

      乐乐对你说:“我从慧慧那儿借的《红星照耀中国》还没看完,麻烦告诉她不要着急,我会抓紧看,后天一定还她。”你满口答应。 

      第二天,你碰到了慧慧,便对她说:“  ”

    2. (2)  重新阅读过程中,你发现之前的阅读比较粗糙,尤其是关于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自己的了解是碎片化的。因此,你准备上网查找关于长征的专题资料。下列与整体了解长征无关的专题是  和  

      A.长征的起因 

      B.《梅岭三章》的创作背景 

      C.长征中的困难 

      D.长征的路线 

      E.五次围剿和反围剿 

      F.西安事变

    3. (3)  乐乐的亲戚中,有一位是当年参加过红军长征的幸存者。大家准备远程连线采访这位老红军。请你拟出至少4个采访问题。
    4. (4)  重新读完《红星照耀中国》后,语文老师请你在“勇气”和“坚持”两者中任选一个话题,联系重读后的思考写段话。要求:有观点,有理由,语句连贯。(80字左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