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凤城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

更新时间:2023-11-19 浏览次数:21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推崇的道德至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幸福问题的深刻思考。“孔颜之乐”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观,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贫且乐”的德性幸福,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反对世俗的物质幸福,也就是强调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将幸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级。孟子的道德哲学力图建构的是一个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进一步追求个体向善的道德人格境界,进而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幸福。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孟子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幸福视为幸福之源,使得孟子幸福观具有平民化的特点,但孟子的幸福绝非仅仅包含功利幸福,其幸福的实质为精神的自由、道德境界的提升,因而又具有道德超越性。 

    君子二乐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天人合一之乐,道出了天与人的紧密关系,天道与人道的互通,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蕴。孟子“天人合一”之乐主要是对道德问题进行考察,是道德完满后与天地合为一体的精神自由。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离娄下》)君子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不为外物叨扰,犹如婴孩一样单纯洁净,具备天真淳朴的本性。“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人人具有善良本心,即恻隐之心、羞愧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心乃仁义礼智之端,犹如人之四体,甚为关键。人人都有道德需要,道德需要得到满足,内心会产生获得感、满足感,孟子将这种内心的愉快情感称作“乐”。孟子又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孟子道德哲学的至高境界就是“天”,而“万物皆备”体现的就是一种天地境界,人对幸福的追求超越了世俗的限制,通晓万事万物之本性,实现人精神的自由自觉。“诚”乃立身之本,处世之道,在“万物皆备”的基础上,反躬自省诚实守信,达到至诚境界,是人生一大乐事。人与天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性,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看来“心”“性”“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尽心方能知性,知性即可知天。人之本心根源于人之本性,不断挖掘内在的恻隐、羞愧、辞让、是非四心,就会了解人的善良本性,而人心中的善即为天道,“养浩然之气”进而实现“天人合一”之道德境界。 

    《孟子》一书中多次出现“教”字,并将育才视为君子第三乐,这是从社会幸福的角度出发的“教育之乐”。孟子为何将育才视为君子一大乐事?这就需要从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角度出发来考察这一问题,君子自身可以节制欲望,躬行道德实践,进而获得幸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但怎样将仁爱之心惠及更多人呢?唯有通过教育这一途径。“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对于前来求学者不拒绝,怀着一颗广育英才之心去从事教育事业,培育贤德人才。“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君子之间相互切磋交流,传播“善端”思想的过程也可称之为教育。“而天下后世无不被其泽矣”,圣人先贤思想、主张广为流传,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育才之乐是对儒家德性幸福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今社会人们追求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引。 

    (摘编自 《从“孔颜之乐”到“君子三乐”:儒家德性幸福的现代生活化启示》) 

    材料二:

    中国哲学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活动中保持人际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作为环境的外在自然的和谐,与作为身体、情欲的内在自然的和谐)。因之,要求在现实的世俗生活中取得精神的平宁和幸福亦即“中庸”,就成为基本要点。实际上,它乃是一种体用不二、灵肉合一,既具有理性内容又保持感性形式的审美境界,而不是理性与感性二分、体(神)用(现象界)割离、灵肉对立的宗教境界。审美而不是宗教,成为中国哲学的最高目标。 

    “乐”在中国哲学中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成果和表现。就“天”来说,它是“生生”,是“天行健”。就人遵循这种“天道”说,它是孟子和《中庸》讲的“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而“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它所指向的最高境界即是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到这境界,人与整个宇宙自然合一,即所谓尽性知天、穷神达化,从而得到最大快乐的人生极致。可见整个极致并非宗教性的而毋宁是审美性的。 

    (摘编自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颜之乐”超越了世俗物质层面的幸福,其道德至善的理念将中华民族的幸福观升华至道德和精神的崇高境界。  B . “孔颜之乐”强调克己向善、安贫乐道;“君子三乐”起于家庭幸福,不再关注虚幻世界的幸福,更贴近生活。  C . 孟子之所以提出育才之乐,是因为他认为教育是将个人的仁爱之心、圣人先贤的思想主张广为传播的唯一途径。  D . 无论“孔颜之乐”或“君子三乐”,都以现实中世俗生活的精神平宁为基点,以体用合一的审美境界为最高目标。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贵在以血缘亲情为纽带,从自身、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  B . 孟子秉持平民化幸福观,所以将家庭的“孝悌”看作幸福的起点,以让每个人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力和能力。  C . 孟子以人之本性为源,以人心之善为天道,向往“心”“性”“天”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境界是人生极致。  D . 中国哲学的“乐”强调天道生生不息和人至诚至信的自然合一,孕育了主观心理上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儒家德性幸福观有差别的一项是( )
      A .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B . 仁道莫先于亲亲,推其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而况故旧乎? C . 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 D .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4. (4) 相较“孔颜之乐”,孟子提出的“君子三乐”在德性幸福的对象和内容两方面有哪些开拓?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 (5) 李大钊说:“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李大钊提倡的青年之“乐”的理解。
  • 2.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俩老头儿的醉梦时光 

     原上秋 

    过了大堤,下坡,就是黄河滩了。

    俩老头儿在那里生,在那里长,那里的每一座房屋,每一棵树,甚至路边的每棵荒草,他们都熟悉。

    这条路,他们瞎摸也不会走错。沿着这条蜿蜒的土路下坡,走不多远,就是他们的村子一泥湾。

    老陈问,今天到你家喝,还是到我家喝?

    老薛说,到我家吧,去你家要从前街绕到后街,还要绕过一个大水坑,曲里拐弯的,太远。

    老陈说,我家隔壁有一个小卖部,能凑个下酒菜。

    老薛说,不用,我这里有你弟妹炸的花生米,够了。说着他把一包花生米拿出来,举了举。

    他们来到老薛家。老薛家好找,在大路边上,门前有三棵大槐树。院子中间摆着一张石桌,围着石桌,是四个石墩。(甲)那是他们原先经常喝酒的地方。

    他们很熟练地把花生米和酒摆上,一人倒一杯,互不相让。谁喝完,自己倒。他们就着油炸花生米,倒是喝出吃大席的感受。不大一会儿,一瓶酒见底,俩人晕乎起来。

    老薛说,老陈啊,我咋觉得像在做梦呢?

    老陈说,你回家,让弟妹掐掐你,掐醒了,那就是梦;掐着感觉疼,那就不是做梦。

    老薛说,在生产队的时候,你当队长,天天领着大伙儿挖河,不到年根儿,泥腿不拔出来洗。

    老陈说,那,也没吃上个啥好东西。

    老薛说,后来呢,包产到户了,虽说饿不着肚子了,但一年忙到头,还是没富裕。

     老陈说,(乙)黄河滩里,你想咋样? 

    老薛站起身,晃了一下才站稳。他回望刚才坐过的地方,微微一惊:根本没有所谓的石桌,也不存在四个石墩。三棵大槐树的地方,变成了三个很大的土坑。

     老陈也站立起来,屁股上全是灰土。他们刚才是席地而坐。几颗花生米在一个白色塑料袋里,像羊粪一样滚着。(丙)空酒瓶歪在边上,瓶口正在滴着剩下的酒,在泥土上涸出一枚铜钱。 

     (丁)站立起来的老陈和老薛感觉奇好,他们对视,继而大笑,开始互相捶打。 

    阳光散乱一地,这是一个整村搬迁后的废墟。那些残砖碎瓦告诉你,这里曾是被烟火气浸润过的地方。老人们靠着几十年的记忆,一回回,总能轻车熟路找到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的家。

     老陈和老薛结伴儿回来好几次了。 

    他们笑着打着,打着笑着。老薛突然哭起来:老陈,咱们的家,没了。

    停住手的老陈扶着老薛说,废话,不是没了,是搬走了。

    老薛说,我每次上那楼时,总感觉没迈进这院子脚下踏实。

    老陈说,你思想跟不上形势。当初政府动员搬家,我第一个响应,你呢?

    老薛说,我不是也搬了?

    老陈说,你还不是怕留在黄河滩里,没人和你做伴儿,怕狼吃了你?泥湾最后一个搬家,你说你,是不是落后分子?

    老薛说,我哪能和你比,老干部,优秀党员。说真的,当看到你们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领奖时,真让人眼红。我得跟你学学,到时候也戴个大红花啥的。

    老陈说,一定能。说罢,大笑一阵,突然停住。他提议,去他家看看。

    去老陈家,遇到麻烦。他们记得,从老薛家出来,顺着一条大路朝西,见一个大石头再朝北走。大石头去哪了?没有了大石头,就没了走路的参照。转了半天,大水坑不见了,老陈说的小卖部也没了影,记忆中的街道和现在咋也无法印合。

    老陈就说,不找了,回吧。

    老薛附和着说,不找了,回吧。

     回来的步履有些沉重,他们一直推着车走,谁都不说话。上了黄河大堤,往北望,一片繁华。那是黄陵新区。黄河滩里的人,都沐浴在新生活里…… 

     老陈打破沉默,问老薛,现在,让你搬回来住,你愿意不愿意? 

     老薛思考一会儿说,这个,孩儿们肯定不愿意。 

     老陈说,没让你说孩子们,就说你自己。 

     老薛突然笑了,是大笑。老陈也笑,笑过,用手抹一把脸,湿了一片。 

     他们又出发了。前面的路灯一下子亮起来,宽敞的大路一直延伸到一片高楼里。那里,是他们的新家。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虽然只描写了两个老人的一次喝酒,却折射出了黄河滩上农民半个世纪的生活经历,很有以小见大之妙。 B . 小说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展开情节并刻画人物,而细腻的场面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C . 小说开篇写两个老人相约回家喝酒,篇幅过半,才让读者知晓是回老家的废墟上喝酒,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耐人寻味。 D . 清醒时两个老人心照不宣,喝到微醉时吐露心声,将因生活的巨变带来的无比欣喜之情表露无遗,小说的构思既自然又巧妙。
    2. (2)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句中的“原先"两字用得好,暗示现在的生活已经改变了,与后文的“找到自已曾经的家”形成照应。 B . 乙句写出了一代代农民在黄河滩里讨生活的艰辛和局限,交代了村庄整体搬迁这一伟大举措的原因。 C . 丙句是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酒后的场景,让人联想到废墟上的满地尘埃和俩老人的开怀畅饮。 D . 丁句写出了两个老人发自内心的喜悦:有老伙计和酒陪伴,有老家想回就回,生活还有什么不如意呢?
    3. (3) 老陈的家为什么找不到呢?请你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作者这样设计情节的深意。 
    4. (4) 请细读小说画波浪线处内容,从中梳理出人物内心包含的情感。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 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材料二: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才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①。不培而自长,材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才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枥:通“栎”,劣质木材。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天下之人A不肖者B常多C而才者D常少E不肖者F如野蒿山枥。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B . 徙,是调职的意思,不表示升官。文中宋弘徙封宣平侯,表示一般的调职。 C . 顾,是回头的意思,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的词义不相同。 D . 免冠,指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 . 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豪门大家族的人,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 . 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笑着接纳了意见。 D . 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②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5. (5) 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 
  • 4.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南乡子 

     苏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写凉簟、清风,给人以凉爽之感,烘托词人白日里闲眠醒来之后的清爽舒畅。 B . 古人常用“晚衙”来叹息公务繁忙,而苏轼却道“卧听”“无一事”,反用古人之意,展现其心境的超脱与闲适。 C . “自觉功名懒更疏”一句表明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因此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体现词人的懒惰、不思进取。 D . 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公务之闲,下片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2. (2) 有人评价此词“洒脱与沉郁”并存,请结合最后三句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的诗句是: “ 。” 
    2. (2) 李白《将进酒》中,以曹植痛饮为例,呼应只有饮者留其名,表现自我忧愤不平的句子是 “。” 
    3. (3) 在《论语十二章·颜渊》中,孔子用 “”解释了颜渊什么是“仁”的疑惑,并强调一旦做到这一点,就能达到“”的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字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在促进多民族统一的进程中, 发挥了巨大的纽带和凝聚作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丞相李斯主持整理了小篆,使其成为秦国的标准文字。不仅这在文字的演化史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更在民族团结中起到了巨大影响。但时至今日,汉字的失范现象已到了令人 ____的程度。造成汉字失范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首先是政策观念淡薄,有章不循;其次是虚荣心理驱使,内陆地区在学习经济发展大省先进经验的同时,连同繁体字、生造词语也一同“借鉴”过来,这种一哄而起,对汉字失范现象的泛滥,起到了____的作用;还有传播媒体的误导,报刊、图书上的错别字、句子不通等现象____。这些现象借助媒体自身的辐射效应, 有可能会导致全社会整体用字的失范。 整体用字失范, 个体用字也就很难统一了;个体用字的屡屡失范, 更可能会加剧社会整体用字的不规范。 强化把汉字视为我们“民族生命的一部分”的民族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交往。为了语言文字的纯洁健康发展,为了民族的尊严, 必须从“我”做起,从一字一文做起,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1. (1) 请在文中空格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划横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句子的原意。 
  • 7.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 ①  , 终于大寒。每个月都有的两次节气,月初的称为“节”,月后的称为“气”。节指的是气的转换,是一个月份的开始,而气则是节的延续。中国古代主要农业区在黄河流域,那里处于中纬度,四季温差大, ②  , 人们可以观察到不同时期的气候变化与物候特征, ③  , 如芒种,“芒”是指麦稻类有芒植物,“种”指播种,因此“芒种”有提示农人开始收获麦子、播种稻谷的意思。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下列诗句中,不属于写“节气”的一项是( ) 
      A . 二月山家谷雨天,半坡芳茗露华鲜。 B .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 . 一夜春雷百蛰空,山家篱落起蛇虫。 D .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2. (2) 在上文横线序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③   

  • 8.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正面文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B . 《红楼梦》第五十二回中“勇晴雯病补孔雀裘”,“孔雀裘”是贾母送给贾宝玉的。 C . “湘江水逝楚云飞”,是贾探春的判词。 D . 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贾元春、懦弱的贾迎春、精明的贾探春、孤僻的贾惜春。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二上·凤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蛙坐井,井口就是它的眼界,井外一切无知,也就无所谓境界了。庄子《秋水》中的河伯先“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后顺流而东,突破了河之边界,来到北海,看见了大海的新景象,感受到了新境界。 

     游山者随脚步不断移动,眼前景物也在发生变化,以为丘壑风光阅尽,谁知转过一道山岔,忽又发现曲径通幽,到达别有洞天的境界。但有时脚底也有边界,或许脚下就是万丈深渊,此时,你也只好心存敬畏而至此止步。 

     上述材料内容中的“眼界”“边界”“境界”及其关系,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谈及上述词语中二者或者三者的关系,体现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