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

更新时间:2024-03-07 浏览次数:8 类型:开学考试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观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绘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星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并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仪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郗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穹,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辰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宇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辰,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宇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副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远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自《中国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念出发,如果承认这一前提,就得承认盖天说是正确的,因为阳气轻清,阴气重浊,轻清者上浮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但古人在争论中,并不以阴阳学说作为判断依据,他们所关注的,是究竟哪种学说更符合观测结果。对此,南北朝时期著名科学家祖眶的一段话可作代表:自古论天者多矣,而群氏纠纷,至相非毁。窃览同异,稽之典经,仰观辰极,傍瞩四维,睹日月之升降,察五星之见伏,校之以仪象,覆之以晷漏,则浑天之理,信而有征。(《隋书·天文志》)

    祖暅比较了浑盖双方的差异,在查阅典籍记载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这一传统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除了不以先验的哲学信念为依据判断是非之外,浑盖之争在其他方面的表现也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偏爱盖天说,曾集合群臣,公开宣讲盖天说。对于他的主张,天文学家中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但梁武帝并未采用暴力手段迫害那些不相信盖天说者。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与浑天说亦不一致,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学说为依据,强行要求人们放弃自己所信奉的宇宙结构学说的事例。宗教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也没有人因为信奉某种宇宙理论而受到政治或宗教上的迫害。这些,无疑都是浑盖之争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节选自《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均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比较大。 B . 《周髀算经》在说明天文现象时,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C . 宣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该说法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 D . 南朝的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了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B . 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这起源于中国古代宇宙论强调天地人互相对应。 C . 《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天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 . 朱熹提出的宣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 唐代僧一行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多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B . 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因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C . 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指出其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 D . 西汉刘向在《开元占经》中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
    4. (4) 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
    5. (5) 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 2.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红的时间秤

    鲁敏

    艺术的高下优劣,其实只有一个衡量标准:时间。时间这杆秤是天地间最宏阔且又是最精准的。

    诚然,以萧红在世上停留的长度,不过只能算是颗流星,可她在宇宙间划下的轨迹,却是又深又狠又特别。其笔下,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看得人心慌。

    31岁的她,加一部《呼兰河传》,放在时间秤的那一边,是压得住的。倏忽百年,她或将可以一直压下去,不论时间累加了多少,甚或宇宙都成为一个黑洞。

    可是,却又很难写她这个人,每次要写之前,都想着,翻一翻她的东西再说吧,可真正一翻,三分钟过去,三十分钟过去,越看就越不想写了。她都已经写成这样了,还能再写什么呢?除非你大段大段引用她,照抄她,摘录她,甚或就是搬上她的原文。这里头,有一个很为难人的悖论:一个好的东西,它是那么的好,让我们想要由衷地去赞美、传播;但如果这个好的程度,超过了、覆盖了我们——我们再去赞美它,则又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可是,她真的其实还是个十分年轻的人,比我们所有这些老着脸皮在写东西的人都年轻许多。她23岁写成《生死场》,28岁上写的《回忆鲁迅先生》,29岁写的《呼兰河传》与《小城三月》。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还是在写标点符号,字都还没写出来呢。

    最近碰到一个前辈,他问了问我的创作,然后半开玩笑地说,嗯,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当时好像还不以为然的,面上无所谓地笑笑。可回家来一想,即刻浑身是汗,几天都难以释怀,感到时间的残酷,感到为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

    从这个角度而言,对萧红,我的感受是复杂的,说羡慕或妒忌都不合适,也不准确,不如勉强说是拍案称奇:她的身世,她的文学,她的生死,这是绝对不可复制、不可模拟的宿命。

    尤其是她的死,恐怕所有的人都为之难以释怀吧,何以,竟是在31岁上就死了?以一个在当时并不算是大恶疾的肺结核,在医疗还算先进的香港,并有史沫特莱、柳亚子、端木蕻良等人的关照或张罗,却偏偏遭遇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殊情,像是不同方向同时收紧的绳索,最终将她合力致死。

    可是,甘冒冷酷心肠的名声,我要说一句:甚或她这样凄惨的离世,也让我称奇,并以为这是最恰当的——似乎,老天爷也暗中考量过了,都已经写出了《呼兰河传》与《回忆鲁迅先生》了!比起那许多活到耄耋之年的写字人,她的生命好像竟已经是够了的!

    然而,我们能不能做一种假设。

    假设萧红没有死,她竟从那家红十字会临时医院里给抢救过来,她健康起来,在战争中幸存,并一直活下去,活到了抗战胜利,继而又活过了国内战争,随后又历经着种种的政治变幻,并侥幸地奇迹般地九死一生,并且,像许多少时苦但老来寿的人一样,她顽强地活到了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

    就那么地,她一直活着;还在写她的东北,写那片土地上绵延不绝的难与黑。也许不了,她写香港,写上海。也许她写她自己,写她曾有的爱与将至的爱,写她死去的孩子或新生的孩子。写她不认识的其他的中国人,写中国人后来这六十年的新“生死场”。又说不定,她去了他国异域,在更遥远的地方,写着她随便想写的什么,她会像是杜拉斯或是莱辛,就算到了晚年,仍用着她最自由最天性最神奇的笔触,追踪世情的苍茫与酷烈……

    这么一想,马上又要推翻刚才的“拍案称奇”了,忽然感到巨大的丢失感,丢了贵重东西的心悸感——要是她还在,以她二十八九岁时的才情,做一个线性的逻辑类推,想想看,我们的小说史、我们的阅读史、我们中国的文学箱子,乃至世界的文学箱子,丢了多大多贵重的一份好东西啊!

    当然,也不是没有可能,她后来没有再写了。历史,总是最为喜怒无常、不讲道理的,有太多的可能性——或许她忽然就索然了、想撂笔了,也或者,她选择完全地成为一个家庭里的母亲了。也或者,随便她写了什么或不写什么,到后面,她将被供起来、抬上去了, “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等,也未可知。

    这能够接受、能够想象吗?

    故而,从审美上看,从人性与世情上看,她那样地戛然而止,于萧红,于文学,于观者,于评者,于历史,可能倒算是好的。

    写此文时,查了下以前的日记,发现我是在八年前才看的萧红,在个人的阅读中,其所占比重实在是小,受她多少影响,或也谈不上。

    但好东西就是这样,随时可以看,随时看都不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年纪上看它,它自有它不同的意思。

    话题就又回到了时间。在时间这里,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

    (节选自《纪念萧红百年诞辰特别奉献专辑》)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40岁以前还没有写出成名作的,恐怕也就没什么成名作了”,这句话体现了前辈对“我”创作现状的不满,对此“我”却不以为然。 B . 庸医误诊、医院冷淡、转院不力、战争纷乱等情况导致萧红英年早逝,作者列举这种种看似偶然聚合的因素,表达了深切的叹惋之情。 C . 假设萧红“被供起来、抬上去了,‘被’做起了世纪老人、文学祖母”,作者对这种结局怀有期待,认为这才应该是萧红不可复制的宿命。 D . 作者阅读萧红作品时间短,读的很少,没能够深入解读萧红及其作品,受到的影响也很小,写萧红既是有风险的,也是难以把握的。
    2.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最小的小与最大的大,有血肉与浊泪,却又天真、大方、细美”是对萧红作品的高度概括,“看得人心慌”,突出她的成名作品数量多。 B . “这么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就好像全都没有活过,或者说……字都还没写出来呢”这一段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萧红创作取得巨大成就。 C . 结尾“萧红的红,是不褪色的”一语双关,既点出了萧红的名字,也凸显出萧红的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表达出了对萧红的敬意。 D . 文章结构紧凑,首尾呼应。起于“时间”又终于“时间”。主体部分既有对萧红一生的追怀也有对其命运的假设,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强烈。
    3. (3) 本文的标题“萧红的时间秤”颇具匠心,请对标题进行赏析。
    4. (4) 文中假想了萧红未死的两种结局,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3.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 

     (节选自《庄子·至乐》) 

     材料二: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①酒,瀹②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有的地区就指高粱。②瀹(yuè):煮。 

    1. (1)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处之A期年B而貌C加D丰E发之F白者G日H以反黑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夭,指少壮而死,古代常用于描述人夭亡,也可用于描述草木繁盛的样子。 B . 登,指谷物成熟、丰收之意,与成语“五谷丰登”的中的“登”意思相同。 C . 苟全,指苟且求全,“苟”字与《种树郭橐驼》中“苟有能反是者”中的“苟”意思不同。 D . 适,指走向目的地,与《石钟山记》中“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的“适”意思相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以“富贵寿善”为重,以“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为乐,庄子却否了这种世俗之乐。 B . 庄子认为,乐与忧共存,有乐则有忧,即使是长寿的人,也衰老得糊里糊涂,长久处于忧愁之中而不死去,也是种苦恼。 C . 文章极为详细地描写了超然台四方的胜景和四季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在既有的艰苦境况下也能够获得较大的快乐。 D . 作者在超然台上凭吊古代伟人的同时,也在他“无所往而不乐”的心境中,流露出了一丝淡淡的无奈和怨楚。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 

       ②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5. (5) 材料二中,苏轼有哪些具体做法能够体现出材料一中庄子的观点? 
四、古代诗歌阅读 
  • 4.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弈棋二首呈任公渐【1】 

     黄庭坚 

     其一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2】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其二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3】化粘枝。 

     湘东一目【4】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注释】【1】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2】坐隐:与下文“手谈”都指下围棋。【3】朝甲:蝉蜕。【4】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围棋中,棋子在棋盘上围成的空白交点称为目。围棋需有两目才能成活,一目就是死棋。 

    1.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两首诗开篇都写到作者因没有公务缠身,难得闲暇,于是生发了弈棋的雅兴。 B . 第一首诗的颔联用岩穴隐居、与俗人闲聊之事和下棋相比较,写出下棋之乐。 C . 第二首诗颈联的“诚”“尚”二字写弈者虽不服输,但最终也未能扭转颓势。 D . 两首诗中都写作者陶醉于对弈,不觉时间流逝,表现出其对下棋的痴迷程度。
    2. (2) 这两首诗都富含理趣,请结合第一首诗的尾联和第二首诗的颔联,分别对此加以赏析。 
五、情景默写 
  • 5.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山居秋瞑》中由写景转写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的诗句是:
    2. (2) 《朝天子·咏喇叭》形象地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得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3. (3) 《苏幕遮·燎沉香》中“”两句,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以虚构的梦境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4. (4) 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而北望故都,又“”,视线常被遮断。
    5. (5) 王国维描述学术研究的“第三重境界”时,借用了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
    6. (6) 《归去来兮辞》中“”两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精神上的富足、孤高与物质生活的清贫之间的对比。
    7. (7) 《种树郭橐驼传》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先简要地用“”加以概括,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8. (8)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9. (9) 《报任安书》中先写古来富贵之人名声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引出了“”的观点。
    10. (10) 王勃《滕王阁序》中“”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
六、选择类 
  • 6.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桴止响           腾:腾飞 B . 尔植              勖:勉励 C . 悦亲戚之情话 , 乐琴书以消忧              情话:知心话 D . 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不久
  • 7.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绣闼       披着 B . 空文以自见        使……流传 C . 偭规矩而改             错误 D . 征夫以前路             出征的人
  • 8.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襟三江带五湖            某所,母立于兹 B . 乐琴书消忧               爪其肤验其生枯 C . 及其所既倦              汝识 D . 益坚                    故病
  • 9.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对文言语法现象的判断,表述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和“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相同。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和“吾又何能为哉”句式不同。

    ③“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和“遂见用于小邑”的句式相同。

    ④“以其性焉尔”和“亲戚之情话”中的加点字活用用法不同。

    ⑤“古者富贵而名灭”和“来吾夫先路”中的加点字都是通假字。

    ⑥“甚 , 名固我当”和“万物之得时”中的加点字含义相同。

    A . ②③④ B . ①③⑤ C . ②⑤⑥ D . ①④⑥
  • 10.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仆,谦称,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表示自谦的还有“愚、卑、敝”等。 B . 飧饔,古时招待宾客的两种礼宴。飧饔分别指的是早餐和晚餐,后引申为吃饭。 C . 服阕,即服除,指古代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服”指丧服、孝服。“除”即去掉。 D . 东隅,日出地,表示早;桑榆,日落地,表示晚。如“失之桑榆,收之东隅”。
七、简答题组 
  • 11.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剑”青城山,泛舟都江堰,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前击剑,在杜甫草堂打一场排球赛,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遇上动漫人物哪吒,两个小伙伴在巴山蜀水间展开竞技比拼又共同成长……这些 ① 的场景,来自日前发布的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3分钟的短片,既展现了成都的自然风光,( ),更是着力刻画了体育竞技运动之美。通过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必将取得共赢的效果,凝聚起共同的意志。 

     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 )。回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联合制作宣传片,让孙悟空、黑猫警长等经典动画形象尽享冰雪运动的快乐,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效果。由此观之,好故事离不开好点子,为讲述添一点创意,才会在更多人心中激起涟漪。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让两者有机结合、 ② ,将带动更多人参与体育运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我们相信中华文化体育之美必将在赛场绽放。 

    1. (1)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3. (3)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八、材料作文 
  • 12. (2023高三上·哈尔滨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夏季运动会上,央视的解说词引发热议。“雏凤清于老凤声”是对青年跳水运动员张家齐和陈芋汐的赞美,“少年负壮志,奋烈自有时”是对青年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肯定。网友评论“还是要多读古诗,读古诗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获得了最多点赞。

    在“科技为王”、追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许多古诗词的“渗透”。对于成长中的青年人,古诗词究竟是必需品还调味品?请结合学习与生活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