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曾说“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开启新征程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 )
①不变的是党一脉相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②使中国人民"站起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始终坚守求真务实的政治品格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④共同致力于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①坚持依法执政,构建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②实现民主执政,确立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③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④保持先进性,从根本上消除党内违法乱纪行为
①刻画了党员干部对民主选举的积极、广泛的参与
②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民主选举权利高度重视的态度
③集中展现了革命根据地党员选举干部的真实场景
④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发展人民民主进行的符合国情的探索
①中共中央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领导干部
②2021年北京市新一届区、乡镇人大代表产生
③全国人大就《立法法》修订草案公开征集意见
④北京市政协就提案办理情况与承办单位进行座谈
①要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②行使好选举权是珍惜公民权利的表现
③党代会凝聚着全党意志,承载着人民期望
④党代表应是党员中的优秀分子,体现先进性
①要有指挥,这个指挥就是中国共产党
②体现了我国各政党通力合作,合作执政
③通过民主协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各民主党派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①建立专门信箱,征集社会各界助力乡村振兴的意见和建议
②通过实地调研,制止并处罚违反“文明驾车,礼让行人”的行为
③模拟政协会议,就京津冀交通圈开展智慧高速公路建设的“提案”进行讨论
④列席人大会议,就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行使质询权
①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
②赋予市民民主权利,既发扬民主又善于集中
③推动人大代表有效履职,体现我国制度优势
④创新民意表达形式,保障公民行使国家权力
①是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创新举措
②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③有助于推动各民族平等团结,走向共同繁荣
④有助于充分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①小明说:“我国保护在国内进行的一切宗教活动。”
②小刚说:“宗教信仰自由就是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
③小可说:“任何宗教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不得妨碍国家教育。”
④小敏说:“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宗教,用中国优秀文化浸润宗教。”
①孙大婶:垃圾必须分类,对“标兵户”进行奖励
②张大妈:我看村规民约这事让村委会主任定就行了
③小王:我觉得应该规定村里重要事项要定期张榜公布
④李大伯:我想把“牲畜毁坏他人庄稼被打死不赔偿”写进去
法律名言 | 解释或寓意 | |
①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地位高低之分 |
② | 法外求平,无平矣 | 遵守法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
③ |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 | 法律的内容是不变的,法律的形式要经常变化 |
④ |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 天下或某个地方能不能太平,取决于制定法律的人的修养 |
①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在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
②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坚持严格、公正执法
③进行前瞻性立法,从源头预防纠纷的发生
④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审议权
②为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③立良法促善治以提升治理效能
④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
①体现了行政处罚与教育结合
②适用于初次犯罪等特殊情形
③是政府廉洁诚信的重要体现
④体现政府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
①加强宏观调控,提高执法效率
②监督执法行为,促进文明执法
③健全执法制度,促进民主决策
④规范执法行为,保障各方权益
①将代替以家规、家训、家书为载体的家庭教育模式
②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可靠法治保障
③表明要用法治方式来解决家庭教育中的一切问题
④表明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重要“国事”
①彰显了人民法院坚持“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②体现了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③表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司法的根本
④充分发挥了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示范功能
①肩背国徽,映照法治的公平正义
②脚量万里,彰显司法的为民情怀
③一串足印,诠释行政的廉洁高效
④一路汗水,展现立法的立足国情
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
河道和周边滨水空间是一个城市的宝贵资源,营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滨水空间,既十分必要又富有挑战。滨水空间的提升改造千头万绪,并与社区居民的利益直接相关。
周边某社区拟召开居民议事协商会讨论此事。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完成下表。
♦协商议题:家门口滨水空间的提升改造 ♦协商主体: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协商规则: 确定多方协商主体的规则:合法性、①等 议事协商遵循的讨论规则:有序参与、②等 上述两类规则设计的依据:③ |
北京市朝阳区左家庄街道辖区内商务楼宇多、老旧小区多、城市环境秩序管理难度和接诉即办的工作量……解决上述问题,左家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进行了全区整体部署,以数字化转型为切入点,率先探索实行“一码共治”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
为解决“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社会秩序)问题,街道利用“一码共治”平台,通过为辖区商户建立二维码“身份证”,实现了辖区商户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商户扫码自检、市民扫码上报问题、街道工作人员扫码巡查,将“门前三包”等内容进行整合,提高治理效能。
如果商户、社区居民、志愿者遇到困难和问题,也可扫码上报和反映,由街道工作人员按照接诉即办工作要求、流程,及时跟进处理,并在平台上同步处置情况,及时向诉求人反馈。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谈谈“一码共治”机制是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
千百年来,不少中国人心中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青天情结”。正是这种情结让有些老百姓信“访”不信“法”,遇事不是寻求法律的帮助,而是上访、找政府、找领导。
2013年以来,党中央大力推行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改革,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按照意见,各地实行了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从普通信访事项中分离出去,导入司法渠道,由司法机关按照法律程序处理。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涉法涉诉类信访量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信访群众选择司法渠道解决问题。
由信“访”不信“法”到遇事找法,这一转变说明了什么。
材料一: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共37条,部分主要修改内容节选如下:
完善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立法应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修正草案第一条) ♦立法应当符合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修正草案第二条) ♦立法应当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修正草案第三条) 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立法程序和工作机制 ♦常委会决定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审议的法律案,可以适时组织代表研读讨论,征求代表的意见(修正草案第九条)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发布立法信息,介绍情况,回应关切(修正草案第二十二条) ♦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入听取基层群众和有关方面对法律草案和立法工作的意见(修正草案第二十一条) |
材料二:立法是国家的重要政治活动,是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的过程,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立法法作为“管法的法”,是规范国家立法制度和立法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基本法律。
材料三:随着网络犯罪形势的变化发展,现有的法律法规的不适应之处也日益暴露出来。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网络犯罪防治法》列入预备审议项目,由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研和起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