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3-11-27 浏览次数:31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24七下·天门期末)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副教授蒙曼认为隋朝之所以兴盛有四个原因,第一是统一,第二是制度,第三是工程,第四是国际秩序。这里的“制度”主要指的是(  )
    A . 禅让制,郡县制 B . 郡国并行制,九品中正制
    C . 世袭制,分封制 D .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 2. (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为了整合长江和黄河这两条大河孕育的经济板块,杨广用举世无双的大运河打通了中国的任督二脉,弥合了高原—山脉圈内长时间存在的南方和北方的裂痕。”这说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
    A . 实现了南北方的统一 B . 推动了隋朝的对外交往
    C . 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D . 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 3. (2024七下·武威期中)  《新唐书》中写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材料中的“朕”在位期间,出现了(  )
    A . 开皇之治 B . 光武中兴 C . 贞观之治 D . 开元盛世
  • 4.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年代。唐诗风格各样,题材广泛,展示了广阔的生活画卷。下列诗句最能反映“开元盛世”景象的是( )
    A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C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5. (2023七下·花都期中) 它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操作时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浅。回转省力,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里所描述的“它”是(  )
    A . 楼车 B . 筒车 C . 曲辕犁 D . 秧马
  • 6. (2024七上·剑阁期末) 魏晋南北朝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一般被泛称为“五胡”。“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这主要说明(   )
    A . 民族矛盾尖锐 B . 民族交融加强 C . 民族杂居相处 D . 中外交流频繁
  • 7. (2024七下·潮阳期末)  在绘制“盛唐气象”主题历史手抄题时,某同学选择了下列素材,该同学侧重于展示盛唐(  )                                  

    来自波斯的马球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由印度佛曲改编的《霓裳羽衣曲》

    A .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 繁荣的经济 C . 密切的民族交往 D . 兼容并包的文化
  • 8.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时,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既有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又有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女道人鱼玄机等,这种现象(  )
    A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进步 B . 体现了民族交融的成果
    C . 得益于社会风气的开放 D . 反映了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 9.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忧国忧民的情怀”“取材于政治兴亡”“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三个特征并且其诗被誉为“诗史”的唐代诗人是(  )
    A . 王维 B . 李白 C . 白居易 D . 杜甫
  • 10. (2024七下·渝北期末) 考古学家在一处唐代墓葬发掘中,发现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产自东罗马、波斯、阿拉伯等国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唐代(    )
    A . 文学艺术多姿多彩 B . 中外贸易往来频繁 C . 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D . 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 11. (2024七下·宜兴期末) “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访遍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 . 鉴真东渡 B . 玄奘西行 C . 文成公主入藏 D . 郑和下西洋
  • 12. (2023七下·天河期中)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性学习中,收集和整理了下表所示的素材。据此推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中国古代(  )

    人物

    玄奘

    鉴真

    崔致远

    马可•波罗

    郑和

    利玛窦

    国籍

    中国

    中国

    新罗

    意大利

    中国

    意大利

    事迹

    西行天竺

    东渡日本

    来华求学做官

    来华做官游历

    七下西洋

    来华传教译书

    A . 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B .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C . 宗教的传播与影响 D .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 13. (2023七下·天河期中)  下表户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纪年

    公元年份

    户数

    人口

    玄宗天宝十四年

    755

    8914909

    52919309

    肃宗乾元三年

    760

    1933174

    16990386

    A . 宦官专权 B . 军阀割据纷争 C . 安史之乱 D . 黄巢起义
  • 14.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如图中东汉末年人口数量剧烈下降,主要原因是(  ) 
    A . 频繁战乱 B . 北人南迁 C . 自然灾害 D . 统治残酷
  • 15. (2024七下·平房期末)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
    A . 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 B . 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C . 东汉的外戚宦官专权 D . 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 16. (2023七下·长沙期中) 给如表所示内容归纳主题,最合适的是(    )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3课  盛唐气象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A .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 17. (2024七下·竞秀期末)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 . 分散知州的权力 B . 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 . 超越知州的权力 D . 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 18.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宋初,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宋太祖为“稍夺其权”采取的措施有(  )
    A .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B .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C . 由文官出任地方长官 D . 设置转运使
  • 19. (2024七下·城阳期中)  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 . 重视官员素质 B . 发展文教事业 C . 提升文官地位 D . 稳固国家政权
  • 20.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朝中期的官员,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布农出身的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 . 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 B . 科举制的发展 C . 统治阶层范围的扩大 D . 寒门庶族的兴起
  • 21. (2024七下·濠江期末)  下表为王安石变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支表,从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进行变法的背景是(  )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12625万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 . 中央集权加强 B . 财政危机加重 C . 提倡“重文轻武” D . 对外战争失利
  • 22. (2023七下·威宁期末)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 《岳飞抗金》历史剧 B . 阎立本的《步辇图》
    C . 《史记》译注本 D . 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 23. (2024七下·淮安期末) “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 . 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 . 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 . 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 . 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 24. 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25. (2024七下·武城期末) 《棉花帝国》一书中提到:“对于棉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将它的恒久存在视为理所应当。”在中国历史上,江淮和川蜀一带对棉花的“熟悉”开始于( )
    A . 宋朝 B . 元朝 C . 明朝 D . 清朝
  • 26. (2024七下·泸县期末) 唐代长安城的规划体现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城市建筑的条理和规整是国家法律和公共秩序的具体表现。宋代东京城的规划设计,土地如何使用是朝廷首先考虑的问题,开设有商铺的街道取代了之前有墙的城坊。从唐到宋都城设计理念的变化体现了(   )
    A . 国家统一的政治追求 B . 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 C . 重农抑商的传统国策 D . 工商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 27. (2024七下·竞秀期末) 宋代市舶收入,977年为30万缗(音“民”,货币单位),978年为5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反映了宋代(    )
    A . 农业生产的繁荣 B . 海外贸易的发展 C . 经济作物的种植 D . 南方人口的增长
  • 28. (2024七下·长垣期末) “宋辽金对峙的300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 .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 . 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 . 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 . 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 29. (2024七下·城阳期中) “其版图‘有汉唐之地而加大’,其人民‘有汉唐之民而加多’.包括西藏的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就都统一在一个中央政权之内了。”这个王朝是(    )
    A . B . 北宋 C . D . 元朝
  • 30. (2023七下·天河期中)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下面是某同学用制表法梳理少数民族杰出人物时制作的表格,表格中由上到下应依次填写的人物是(  )                                                                                                                                                 

    人物

    主要事迹


    统一契丹各部,创制文字


    统一女真各部,颁行女真文字


    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


    把国号改为元,完成全国统一

    A . 元昊、铁木真、阿骨打、忽必烈 B . 耶律阿保机、阿骨打、铁木真、忽必烈
    C . 阿骨打、元昊、忽必烈、铁木真 D . 阿骨打、耶律阿保机、铁木真、忽必烈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 31. (2023七下·天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第二》

    材料二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 48000多首。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三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城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原因,并写出材料中对治国理政最具借鉴意义的一句话。
    2.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指出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 32. (2023七下·天河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北宋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淮南每年向都城汴京运送粮食六百万石,丝绸、茶叶等物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京城。南方地区经济持续发展,支撑了南宋半壁江山。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三:宋代文化是唐代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唐代所存在的三省六部、科举、均田等制度,已经标志着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宋代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文官制度,中枢大臣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得以相互制衡。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1)  比较图一和图二,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项宋代政治制度上“相互制衡”的表现。
  • 33. (2023七下·天河期中)  唐、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两座高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唐代皇帝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例如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太宗还以李洵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号,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与宰相职事。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珲春《中华文明史话•宰相史话》

    材料二:唐宋时期中国状元数量及分布表(有籍可考者)部分                                                                                                                                                                            

    籍贯

    唐代

    宋朝

    河北、河南

    28

    23

    陕西

    11

    1

    山西、山东

    10

    11

    江苏

    6

    9

    江西

    2

    9

    浙江

    0

    24

    安徽

    1

    5

    福建

    0

    19

    ——整理自《中国状元及其地理分布》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状元数量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产生这一趋势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