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典型试...

更新时间:2023-10-21 浏览次数:3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4小题)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 然(qiǎo) 燥热 无消息(yǎo) 摧枯拉朽 B . (huì) 窒息 息敛声(bǐng) 惨绝人寰 C . 首(qiào) 滞留 深痛绝(è) 眼花瞭乱 D . 形(jī) 蒙昧 精竭虑(dān) 震耳欲聋
  •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个人与国家____的格局和气质。在救亡图存的年代,家国情怀催生出深重的____;在走向复兴的新时代,家国情怀彰显出强烈的____。无论是哪一种情感,家国情怀都是感念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是集家庭情感与爱国精神的____。 

    A . 交融共生 责任担当 忧患意识 休戚与共 B . 休戚与共 忧患意识 责任担当 交融共生 C . 休戚与共 责任担当 忧患意识 交融共生 D . 交融共生 忧患意识 责任担当 休戚与共
  •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自贸试验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要紧紧依靠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 B . 家长在家长群内向教师咨询有关事宜时,应主动避开午间和夜间休息时间,切实保障广大教师、家长的休息权利。 C . 随着国家城镇化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D . 印尼大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0级,是世界地震观测史上震级较高的地方之一。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各自的特点。 B .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作为新闻的“六要素”,很多新闻都具备这些要素。 C . 什么是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D .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统筹发展与安全,使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之基筑得更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使国民经济循环更加畅通高效。
二、名著阅读(共1小题) 
  • 5.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节选部分,完成问题。 

     沿途两旁一二百码以外就很不安全。许多红军想去找头羊来宰,就没有再回来的。山区的人民躲在浓密的树丛中,向进军的“入侵者”狙击。他们爬上山去,在红军鱼贯经过又深又窄的山口只能单行前进时,就推下大石头来压死他们和他们的牲口。 

     由于不抢就没有吃的,红军就不得不为了几头牛羊打仗。毛泽东告诉我,他们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一条人命买头羊”。他们在藏民地里收割青稞,挖掘甜菜和萝卜等蔬菜。据毛泽东说,萝卜大得可以一个“够十五个人吃”他们就是靠这种微不足道的给养过大草地。毛泽东幽默地对我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外债,有一天我们必须向藏民偿还我们不得不从他们那里拿走的给养。”他们只有俘获了部族人以后才能找到向导引路。他们同这些向导交上了朋友,出了藏族境界之后,许多向导继续参加长征。有些人现在是陕西党校的学员,有朝一日可能回到本土去向人民解释“红”汉和“白”汉的不同。 

    1. (1) 这段文字写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个民族的人?“红汉”和“白汉”各指什么? 
    2. (2) 红军在这里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三、综合读写(共1小题) 
  • 6. 综合题 

     经过2个多月的紧张施工,19日下午,由武汉城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杨泗港长江大桥正式涂装完成,整座大桥披上了金秋黄的“外衣”,在阳光下十分亮眼,与鹦鹉洲长江大桥的国际橘相互呼应,成为长江上最动人的风景线之一。10月8日,武汉第十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至此,武汉实现从“一桥飞架”到“十桥畅通”的跨越。 

     学校决定开展以“武汉的桥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1. (1) 你觉得杨泗港大桥的开通有哪些意义?请分三条概括。 
    2. (2) 有些同学觉得这个综合性学习做起来有难度,你认为原因可能是什么?并请你提出相应的建议。(100﹣120字) 
四、默写(共1小题) 
  • 7. 默写与填空。 
    1. (1) 八方各异气,。(曹植《梁甫行》) 
    2. (2)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 (3) 东皋薄暮望,。(王绩《野望》) 
    4. (4)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 的纪实作品,曾易名为《》。 
五、古诗词赏析(共1小题) 
  • 8.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首联“问边”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表明此诗缘何而作。 B . 颔联“征蓬出汉塞”一句,诗人借蓬草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C . 颈联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刻画,描绘出边陲壮阔雄奇的景象。 D . 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见到了侦察兵和都护,圆满完成了此次出使的使命。
六、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 
  • 9.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晏元献公为童子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阏下 , 适值御试进士,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有赋草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 

     后为馆职 , 时天下无事,许臣僚择胜燕饮。当时侍从文馆士大夫各为燕集,以至市楼酒肆往往皆供帐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自中批,除晏殊。执政莫谕所因,次日进覆,上谕之曰:“近闻馆阁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投之意。公语言质野,则曰:“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具。臣若有钱亦须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仁宗朝卒至大用。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卷九》) 

     【注】①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②阏下:指朝廷。③为馆职:指在使馆任职。④昆弟:兄弟。⑤忽自中批:忽然从宫中传来皇上的御批。⑥除:投官。 

    1. (1)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值御试进士 适:恰好。 B . 择胜饮 燕:通“宴”,宴会。 C . 日继夕 弥:满。 D . 无钱不能出耳 但:但是。
    2. (2)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 .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B .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C .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D . 上益嘉其诚实/知事君/体眷注日深
    3. (3) 下列选项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 
      A . 晏殊是童生时,张文节把他推荐给朝廷,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命晏殊做试卷。 B . 皇上认为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是谨慎忠厚的人,适合教习太子读书。 C . 晏殊语言质朴不拘,直言自己是因为家中贫穷才没有参加宴游玩乐。 D . 晏殊到仁宗即位时去世,此前一直受到朝廷的重用。
    4. (4) 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公既受命,得对,上面谕除授之意。 

七、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 
  • 10.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文学有什么用 

     ①文学是很综合的东西,功利地说,它可以向你输出几乎所有人文类的基础理念。比如政治,比如历史,比如民俗文化,又比如地理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是知识的润滑剂。假如没有文学,我们依旧能靠一本一本的政治、历史书去认识这些领域,但是对于普通人而言,他们不是专业研究者,文学正是在帮助他们用比较轻松的手段理解世界。这样的文学是一种人类常识的灌输与巩固,是一种对人类既有文化的复习。 

     ②文学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当文学由社会中最具有语言能力与思想性的那些人完成时,它是拥有由精英向大众的不由自主的意识形态灌输意义的。所谓意识形态,即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这种灌输的产生并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而是因为意识形态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或多或少会受到作者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于是,优秀的文学也就确实影响了人类社会“下一步”的走向。 

     ③我们难以被一九九零年的舆论感染,却很容易被一九九零年的文学感染。在保存和重新挖掘人类的社会心态上,文学具有超越其他几乎所有艺术的长久时效性。与电影、漫画这些相对速朽的艺术形式相比,文学的形式是简单的,它几乎只有文字,这种简单为后人对它的理解大开方便之门。同时,文学包涵抒情和感性体验,这意味着和新闻相比,一个世纪后的人依旧有兴趣阅读它,所以文学更容易被后世再挖掘。 

     ④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总结,容易作为关于知识的潜规则的基础,这继而使之成为了身份标识。一如老欧洲的贵族应该说法语,文学是不少社会圈子或阶层的通行证,也是想要进入这一圈子或阶层人们的敲门砖。与其他的身份标识相比,文学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它很难一蹴而就,也不会轻易消失,因此具备了比较完美的身份区别能力。 

     ⑤文学有影响其他艺术的作用。写作比起拍电影、写歌、画画等等,是一门进入门槛最低的艺术。同时,由于其基本只依赖文字这一最基础而最富有变化和革新能力的表达方式,人类对有关文学经验的运用,是这些经验试用于其他艺术的最简单、最没有门槛的手段。人类在会拍电影之前,就已经会在文学中使用镜头,使用无数电影中即将被使用的手法。而文学在电影等新艺术已经获得成效的今日,仍然具有印证、强化观阅者思维模式的功能。人类的审美标准其实是被培养出来的,文学就是审美标准培养中最基础的一环。失去文学作为基础的其他艺术是残缺的。就最简单的例子而言,高级而复杂的对电影、对电视的阅读理解能力,依旧需要中小学的相关文学知识作为基础。人类承载复杂信息的感性表达,全都需要文学上的印证。 

    1. (1) 下列对文学在知识传输、社会发展等方面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 
      A . 文学可以向我们输出几乎所有的人文类的基础理念,文学是知识的润滑剂。 B . 普通人不是专业研究者,文学帮助他们用比较轻松的手段理解世界。 C . 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会受到作者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在自己的社会活动中现出来。 D . 因为意识形态是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文学作品的作者都会有意向读者灌输意识形态。
    2. (2) 下列对文学在社会心态、身份区别等方面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 
      A . 在保存和重新挖掘人类的社会心态上,文学具有超越其他几乎所有艺术的长久时效性。 B . 与电影、漫画这些相对速朽的艺术形式相比,文学的形式是简单的,这种简单也使后人更容易理解文学作品。 C . 文学包涵抒情和感性体验,所以与新闻相比,文学更容易被后世再挖掘。 D . 文学是人类文化的总结,因此具备了比较完美的身份区别能力。
    3. (3) 下列关于文学影响其他艺术这方面作用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____ 
      A . 写作是一门进入门槛最低的艺术,是最容易成功的艺术。 B . 人们可以参考文学经验来创作其他类别的艺术。 C . 文学教育是审美标准培养的基础之一。 D . 中小学的相关文学知识能够帮助人们理解较复杂的艺术。
  • 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朗读的童年记忆 

     今年二月初,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矮脚虎”方快相遇。他满头白发,脸膛通红,说起话来有嗡嗡的回音。他叫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就忘了老同学。我说:“矮脚虎啊,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 

     方快当时是十分调皮捣蛋的学生,但他家是我们村里最穷的贫农,他父亲是贫农主任。在那个年代,这样的学生,老师是不能管也不敢管的。 

     我们那时上语文新课,总是先由老师朗读一遍课文。我们的语文老师是我们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他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在当时的小学老师里算是高学历,那时他不过二十出头。我们那地方的人对说普通话的人有两种态度:如果你是外乡人,或是县里的干部,你讲普通话,大家都很钦佩;如果你是本地人,出去上了几天学或当了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那就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在这样的社会风气影响下,我们对用普通话讲课的语文老师也是从心里鄙视的。只要他一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读到那些与我们家乡话发音明显不同的字眼时,我便感到脊梁沟里阵阵冒凉气,身上的汗毛根根竖起来。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我们的老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老师用普通话朗读一遍之后,便让我们跟着他读﹣﹣我们当然不用普通话﹣﹣先是一句一句地读,然后是一段一段地读,最后是通篇朗读。我们通篇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着我们发出的声音里,是否有对课文的故意歪曲,如有,他就会用教鞭抽打﹣﹣其实也不是真打,只打到略有痛感而已。方快是挨教鞭抽打最多的。但最后一次,方快夺过教鞭,把它在膝盖上折成两截,扔在老师面前。我至今犹能记起老师的尴尬表情。老师出身不太好,对方快这样的赤贫子弟心怀忌惮。尽管他的尊严受到极大的挑战,他只是蜡黄着脸说:“好!方快,看我明天怎么收拾你!”﹣﹣第二天到了,老师似乎忘了这件事。他给我们上了新课,领读之后,他就让我们齐声诵读,但是他不再提着教鞭巡视了。他坐在讲台后的椅子上,埋头看一本厚厚的书,那根用胶布缠起来的教鞭静静地躺在讲台上。方快虽然不是班干部,但因为他力气大,跑得快,敢跟老师作对,所以在同学中很有威望。他折断了老师的教鞭,我们把他当英雄崇拜着,但他好像很不高兴似的,谁提这事就跟谁急。 

     有一天中午,他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下午要上新课﹣﹣《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课文:“每到黄昏,池塘边上会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然后用颤音发出一声短鸣,接着满塘的蛙便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像这次朗读这样兴致勃勃,这样卖力,这样愉快,这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着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踢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那些青蛙在教室里蹦跳着。我们看到老师变了色的脸,我们听到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但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变得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窝的男人,他的脸上一出现酒窝,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了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着。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我们班的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他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他参加全县小学生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一时声名赫赫。在他面前,似乎铺开了一条撒满花瓣的道路。如果不是后来,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时候,他的父亲被查出有“历史问题”,那么他很可能会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做得很好,供不应求。 

     我应该是方快引发的朗读热潮中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们班的同学一大半达到了这水平。与此同时,朗读也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因为,我们在朗读中获得了语感。 

     小学五年级,我与方快都辍了学。方快力气大,加入成年人的行列去干活,挣整劳力工分;我无奈,只好去放牛,挣半劳力的工分。放牛确实不要耗费太多体力,但寂寞难熬。当牛在草地上吃草时,我便大声地背诵学过的课文,包括那篇《青蛙》。 

     (作者:莫言。文章有删改。) 

    1. (1) 本文重点讲了方快在课堂上的哪两件事?这两件事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2. (2) 结合文本内容,具体说说在作者笔下童年的方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 (3) 品析文中画线句所表达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 

       他坐在讲台后的椅子上,埋头看一本厚厚的书,那根用胶布缠起来的教鞭静静地躺在讲台上。 

    4. (4) 请简要概括,作者想借童年朗读生活的回忆来表达怎样的写作意图。 
八、作文(共1小题) 
  • 1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用尽了毕生的力气,只是抵达了生活的平凡”。平凡,是每个人都想着要去突破的。但平凡的真味、深味,又恰恰是在人生绚烂至极、归于平淡之后。人光有超越的一面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从平凡中汲取智慧的能力,也要有一种自知平凡的谦卑。 

     请以“平凡的智慧”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⑵不少于600字。 

     ⑶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