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2022-2023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初检...

更新时间:2023-10-18 浏览次数:31 类型:开学考试
一、基础(24)  
  • 1.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用课文原句填空。  
    1. (1) 僵卧孤村不自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 (2)  ,阴阳割昏晓。    (《望岳》)  
    3. (3)  ,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4. (4) 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江南春》)  
    5. (5) 儿童相见不相识,。 (贺知章《回乡偶书》)  
    6. (6) 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 (7)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我们可以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提醒自己不要恼怒焦虑,应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8. (8) 观看战争电影,其中国破家亡个人经历坎坷的情节,可以用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的句子描述“ ,”。  
  • 2.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时间之河chuān流不息,复兴路上风华正茂。如今,一代代革命先驱孜孜以求的强国梦、复兴梦,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我们如此之近。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需要回答属于这个时代的问题,应对属于这个时代的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与五四对话,与五四以来的历史对话,正是为了深化我们的思考、坚定我们的脚步,正是为了沉淀昨天的河床、展望明天的道路,让我wēi wēi中华青春永驻。

                                                             
     

     chuān  

     
     

     流不息   

     
     

     风华正茂   

     
     

       沉淀    

     
     

      wēi wēi 中华 

     
  • 3.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世界读书日之际,学校发起“阅读伴我成长”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三个活动任务。  
    1. (1) 【任务一:作一次分享】  

       你准备就“读一本好书”作主题发言,下列内容排序最合理的是(   )  

       ①怎样写读后感    ②名人的读书方法  ③读一本好书的意义  ④怎样挑选好书  

       ⑤呼吁同学们多读好书   ⑥怎样作圈点批注  

      A . ③④⑥①⑤② B . ③④②⑥①⑤ C . ③②⑥①⑤④ D . ③②④①⑥⑤
    2. (2) 【任务二:发一条“朋友圈”】  

       参加活动的同学须在朋友圈编辑并发送一条推文。请仿照范例,为右侧图片原创一条文案,要求体现活动主题和图片寓意。  

       

    3. (3) 【任务三:参与一次跟帖】  

       主帖:戏剧作家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都善于“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鲁迅先生是在逆境中成长的,他是一位真正的强者。  

       跟帖:我认为,鲁迅先生也是在充满爱的顺境中成长的。  

       结合阅读《朝花夕拾》的体会、跟帖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理解。(80字左右)  

二、阅读(46分)  
  • 4.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古诗阅读】  

     赠苏绾书记① 

     杜审言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②楼中应计日,燕支山③下莫经年!

    [注] ①书记:官府或军幕中主管文书工作的人员。诗句中的“书记”指文字、书籍、文章等。②红粉:这里指诗人好友苏绾的妻子。③燕支山:在今甘肃省山丹东南,泛指友人将要赴任之地。

     一二两句写出了苏绾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5.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古文阅读】  

     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 与之语,目咢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二三子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介然:界线分明的祥子。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③缭绕:迂回,回环。④摩戛:摩擦。

    1. (1)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 峰 高 绝 有 蹊 介 然 仅 可 步  

    2.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稍西 

       ②相而惊  

       ③声切切不  

    3. (3)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 语,目咢而顾     辍耕垄上(《陈涉世家》) B . 如蜗鼠缭绕,得出    见渔人,大惊(《桃花源记》) C . 山风飒然至          面山居(《愚公移山》) D . 追忆之              未若柳絮风起(《咏雪》)
    4.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可参考“资料卡”)  

       ②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5. (5) 本文结尾作者“往往想见其事”和《桃花源记》中刘子骥“欣然规往”原因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  

  • 6.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乡村故事 

     莫泊桑 

    离一个海滨小城不远处,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两座并肩而立的小茅屋。两个农夫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为了养家糊口。每家都有四个孩子。小家伙们一天到晚都在门前的空地上嬉戏打闹。两个家庭几乎是同时成家、同时生儿育女的。

     所有人都靠菜汤、土豆和充足的空气艰难度日。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两家的主妇都要把她们的娃娃们集合在一起喂菜汤,就像看鹅人把鹅群赶拢一样。  

    八月的一天下午,一辆小汽车猛地停在了两个茅屋前,驾车的年轻女人对坐在身旁的先生说:“噢!看哪,亨利,这群孩子!他们在土里滚来滚去有多可爱啊!”她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抓住两个最小的男孩中的一个,蒂瓦施家的那个,把他抱在怀里,狂热地亲吻他肮脏的脸蛋。她是亨利·德·于贝尔太太。

    正在屋里忙着劈柴做饭的夫妇俩诧异地抬起头来。年轻太太先开了口,她的声音发颤:“我们没有孩子,家里只有我丈夫和我……我们想把他带走……你们同意吗?”

    “你们想把夏洛从这家里带走吗?哦,不,不行,绝对不行。”农妇生气地说道。

    这时德·于贝尔先生说话了:“我的妻子没说清楚。我们是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可以回来看你们。如果他能长大成人,这点当然不成问题,那么他将是我们的继承人,万一我们有了孩子,他将享有同等的继承权。而且,考虑到你们的情况,在你们有生之年,我们将每月定期给你们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农妇气冲冲地站起身来:“你们想让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怎么能对一个母亲提出这种要求!噢,不!这太无耻了。”

    德·于贝尔太太走出大门时,忽然想起有两个小小的孩子,于是问道:“但是另外一个小男孩,他不是你们的吧?”蒂瓦施老爹答道:“不,是邻居家的,如果你们愿意,可以去那家看看。”说完他就进了屋,他妻子在屋里大发雷霆。

    瓦兰夫妇正坐在桌旁小口小口地吃着面包片,他们用刀在放在两人中间的盘子里挑起一点点黄油,然后小心翼翼地抹在面包上。

    德·于贝尔先生再一次陈述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了摇头,表示拒绝。但是当他们得知每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时,他们的决心大大地动摇了。夫妇俩你看我,我看你,互相用眼光征询对方的意见。他们沉默了很久很久,左右为难,犹豫不决。女人终于开口问道:“你说呢,他爹?”他用一种说教式的口气答道:“我认为这倒不坏。”

    于是德·于贝尔太太开始跟他们谈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他将给他们带来的财富。

    农夫问道:“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要在公证人面前立约吗?”德·于贝尔先生答道:“当然,这事明天就可以办妥。”

    农妇仔细地想了想,又说:“每月一百法郎,想从我们身边把小家伙带走,这点钱可不够。这孩子过几年就能干活了。得给我们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贝尔太太立刻就答应了。她拿出一百法郎作为礼物,以便立刻将孩子带走。她的丈夫则在一旁立字据。镇长和一个邻居很快被请了来,他们欣然同意为双方作证。

    蒂瓦施夫妇站在门口,望着邻居家的孩子被德·于贝尔夫妇带走,他们一声不响。

    从此再没有人听到过小让·瓦兰的消息。他的父母每个月都去公证人那儿领他们的一百二十法郎。他们跟邻居家翻了脸,因为蒂瓦施大妈没完没了地羞辱他们,挨家挨户地说若非丧尽天良怎么会卖孩子呢,还说这事太可怕、太肮脏、太下贱了。

     有时候她把她的夏洛夸耀似的抱在怀里,冲着他大声说,仿佛他听得懂似的:“我可没把你卖掉,我的小宝贝。我没把你卖掉,我没钱,可是不卖孩子。”  

    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每天她都在门前含沙射影地大声说些不堪入耳的话,好让邻居家的人听见。

    人们都赞扬她。已经十八岁的夏洛从小就听着这些话长大,他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优越,因为他没有被卖掉。

    靠着那笔年金,瓦兰一家不愁吃喝了。依然穷困的蒂瓦施一家因而怒气难平。他们的大儿子去服兵役了,二儿子死了,只剩下夏洛和他的老父亲一起拼命干活来养活母亲和小妹妹。

    他二十一岁了,有一天早上,一辆亮锃锃的小汽车在两个茅屋前停了下来。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走进瓦兰家的茅屋。

    老妈妈正在洗她的围裙,身患残疾的父亲在火炉边打盹。两人一起抬起头来,年轻人说道:“您好,爸爸,您好,妈妈。”

    他们惊呆了,一下子站起来,激动之下,老妇人手里的肥皂掉进了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

    相认之后,父母亲迫不及待地想让乡亲们见见他们的儿子,于是带他去镇长家、镇长助理家、神父家、小学老师家。

     夏洛站在自家的破屋门口看着他走过。  

    晚饭时,他对两位老人说:“你们那会儿可真蠢,居然让他们抱走了瓦兰家的孩子!”

    他母亲固执地说:“我可不想卖掉自己的孩子。”父亲沉默不语。

    儿子又说:“送给这样的人家并不坏呀。”

    蒂瓦施老爹含着怒气一字一顿地说:“你是不是责怪我们把你留了下来?”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道:“不错,我怪你们,你们可真是呆子,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你们使我不得不离开你们。”

    女人对着面前的盘子失声痛哭,她边抱怨边喝菜汤,勺里的汤洒了一半,“累死累活地拉扯这些孩子!”

    年轻人怒吼道:“我宁可不生下来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活着。刚才我看见那人时,真气极了,我对自己说:‘本应该是我。’”

    他站起身:“听着,我觉得我最好走,因为我会一天到晚地埋怨你们,给你们的生活带来痛苦。你们知道,为这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原谅你们。”

    两个老人惊呆了,一句话都说不出,老泪纵横。

    他又说:“不,这样想太残忍了,我还是到别处去谋生吧。”

    他打开门,一阵欢声笑语闯了进来,这是瓦兰家在为他们归来的儿子大摆宴席。

    夏洛跺了跺脚,转身对他的父母吼道:“乡巴佬!”说完他就消失在黑夜中。

    1. (1) 在整个故事的推进中,蒂瓦施夫妇的表现有变化。请根据所列情节,将表格填写完整。                                                                                                                   
       

       情节 

       
       

       蒂瓦施夫妇的表现 

       
       

       当德·于贝尔夫妇提出用金钱交换小夏洛时 

       
       

       ① 

       
       

       当德·于贝尔夫妇用金钱换走小瓦兰后 

       
       

       ② 

       
       

       当长大成人的瓦兰来看望亲生父母时 

       
       

       ③ 

       
    2.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⑴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两家的主妇都要把她们的娃娃们集合在一起喂菜汤,就像看鹅人把鹅群赶拢一样。(从修辞角度)  

      ⑵有时候她把她的夏洛夸耀似的抱在怀里,冲着他大声说,仿佛他听得懂似的:“我可没把你卖掉,我的小宝贝。我没把你卖掉,我没钱,可是不卖孩子。”(从描写角度)

    3. (3) 瓦兰夫妇和他们的儿子相认后,迫不及待地让乡亲们见见他们的儿子,作者设置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
    4. (4) 文末交代了夏洛朝父母吼过之后就消失在黑夜中,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 7. (2022九上·建邺开学考)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留住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①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  

     ②最早的叫卖,可以追溯到殷商。屈原《天问》中的“鼓刀扬声”指屠夫舞刀剁肉,大声吆喝。宋朝吴自牧《梦粱录》的“歌叫关扑”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到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  

     ③各地的叫卖声,呈现着本土的城乡风情。  

     ④老北京叫卖声既有规矩,又有艺术性,这与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人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在萧乾的耳中,胡同里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抑扬顿挫,变化颇多。“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样的声音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⑤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糯”“馄饨吃伐馄饨”……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⑥在广袤的西北地区,叫卖声大多简洁明了,节奏自由,旋律悠长。这是因为西北地区山地较多,加上当地的民歌类型,如信天游、花儿等,本身就有着曲调悠扬粗犷的特点,因此叫卖调也适应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体现出人民的审美诉求。  

     ⑦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1906年,蔡绳格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该书从清末至新文化运动一直以手抄本存世。还有大量京味文学、曲艺及电影中也保留了各地的叫卖声。  

     ⑧新世纪以来,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另外,得益于数字化保护和全媒体传播,现实生活中消失的叫卖声还在社交媒体、短视频中得以重现。有的吆喝声还被申请为声音商标,以数字音频的载体模式,广泛运用于文旅文创的研发之中。  

     ⑨叫卖声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迭代,书写着华夏各地的城乡风情。人们也努力保护和传承着这份异常珍贵的文化遗产。  

    1. (1) 根据第③一⑧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 (2) 第⑧段中加点词“越来越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加以分析。  
    3. (3)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就如何保存和推广老北京的声音,再给秦思源提出两条不同类型的建议。  

       艺术家秦思源位于史家胡同的家被改造为博物馆,他在其中辟出一个6平米的空间,专门展示老北京的声音。他找来熟悉老北京生活的、会百余种叫卖声的收藏家阿龙,录下了卖糖葫芦、包子、砂锅、杏儿、樱桃等游商的叫卖声,脚铃、糖锣、虎撑等响器的声响,还有旧时北京驼队的铃声。  

三、写作题(50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