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3-11-28 浏览次数:10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正史”中,《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影响深远。概略地说,大约中唐之前,人们甲班乙马,宋以后,人们劣固优迁。那么,唐宋间这个“史升汉降”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古中国是个贵族社会,典雅渊懿的《汉书》符合贵族阶层爱好骈文的审美口味。唐以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地位因此快速上升。这个解释之外,胡宝国增加了史学内在理路的解释:这和史学从“重叙述”走向“重解释”的变化有关,《史记》贯穿了对历史的某种解释,当宋代以后人们逐渐重视历史解释的时候,《史记》自然就受到了推崇。在“史升汉降”的转折点上,有一个人起了重要作用,这就是唐代的韩愈。韩愈对《史记》推崇备至,他本人“雄深雅健”的风格也和司马迁一脉相承。韩愈提倡古文运动,主张越过六朝的骈文时代,回到司马迁时代,以《史记》为古文典范,由此开始了《史记》的复兴与地位提升。不过,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上的引领固然重要,而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则是文化变迁之基础,两者互动合拍才使某种品味成为主流阶层的文化标识。

    历史思维的一个特点就是“据后以论前”,按历史哲学家阿瑟·丹托的看法,历史评论都是“据后以论前”的:立足于后面发生的事情,不断修正对前面发生事情的评价。当这个历史叙述不断延展,每一次加入新著作,都会使得已经在这段历史中的原有经典著作挪动位置——哪怕是一点点的挪动。胡宝国说:“宋代史家有追求会通的风气……他们从会通的角度看《史记》,自然会给司马迁以很高的评价。到唐初为止,除《史记》之外,可以说还没有一部成功的通史,到唐宋后出现“三通”、《资治通鉴》等出色的通史著作,长于会通的《史记》随之更受重视;后世纪传体越是蓬勃发展,纪传体鼻祖《史记》的地位自然会越来越高。 

    《汉书》从来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的背后有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定强盛的大一统王朝的加持。在班固看来,唐虞三代之所以能扬名后世,是因为有典籍记载其成功。从班固这个自我定位来看,《汉书》如同记载上古尧舜之事的《尧典》一样,是一个朝代的记功碑。一个王朝和一本史著相得益彰,这一情形在渗透着强烈批判精神的《史记》上是不存在的。中国历史至唐宋走出了一新境,到隋唐中国重归统一强盛,此后宋元明清诸王朝加入历史,足够长的历史就给人们呈现了更多的可能。对唐之后的人来说,可以羡汉也可以慕唐,还可以推赵宋,汉朝作为“典范王朝”的意义在人们心中因为唐宋等朝代的出现不再具有唯一性,《汉书》价值的下降某种程度上与此不无关联。

    《史记》本为私书,而《汉书》实为官书。《史记》称得上是古代最富有个人色彩的史书。班固在宫廷直接监控下以“官督私撰”的方式完成前汉兴亡史,书成之后又得到朝廷推广,成了历代封建王朝编纂官方史学的前驱。《史记》虽列正史之首,列朝统治者心中的正史范本显然是《汉书》而不是《史记》。唐朝后陈陈相因,益发衬出作为私人修史的《史记》的独立精神和个性风采。

    (节选自章益国《“史升汉降”与史学史之延长》)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史记》和《汉书》双峰并峙,但中唐之前人们喜欢《史记》,中唐之后人们则更喜欢《汉书》。 B . 社会阶层结构影响文化变迁,随着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符合贵族审美的《汉书》地位下降。 C . 与《史记》是单纯的历史著作不同,《汉书》有典范王朝的加持,《汉书》与汉朝历史相互成就。 D . 与《史记》不同,班固《汉书》的定位是王朝的记功碑,因而列朝统治者以《汉书》为正史范本。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介绍现象,再提出问题,然后纵向展开论证,符合认知的逻辑。 B . 文章介绍阿瑟·丹托“据后以论前”的观点,有助于在历史叙述中理解“史升汉降”。 C . 第三段引用胡宝国的观点,论证了《史记》长于会通的特点推动了其历史地位的提升。 D . 文章举出班固《汉书》创作和推广的史实,是为了说明《汉书》不是私书而是官书。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精英人物在鉴赏品位的引领、某种主流文化品位的形成上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迷信精英人物作用。 B . 据历史学“据后以论前”的观点,《史记》以后的每部新历史著作都会使《史记》地位越来越高。 C . 在寻求历史解释、建构史家批判精神、研究唐朝古文运动上,《史记》有比《汉书》更大的价值。 D . 梁启超把司马迁称为“史界太祖”,而以“作俑”之词加于班固,可以支撑“史升汉降”的观点。
  • 2.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喜欢喝茶,尤其是喜欢喝红茶,那么应该会注意到:当泡好的红茶晾凉之后,茶水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茶膜,用勺子接触薄膜时,它就会像浮冰一样散裂开,而且勺子表面还会沾上棕色的物质。有人说茶膜是炒茶用的油;有人说是茶叶本身的“植物油”或叶片含有的“蜡”;还有人说是茶叶制作过程中混入的浮灰。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

    早在1994年,帝国理工学院两位化学家迈克尔和德格拉提乌斯就注意到了“茶膜现象”。

    迈克尔教授说:“只有知道茶膜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才能有效消除它。”于是,他们通过扫面电镜、质谱仪等精密仪器分析发现,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空气、茶多酚和碳酸钙离子在茶水表面相互作用后,形成了难溶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的微小颗粒,它们附着在有机物表面形成了薄膜。微小难溶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其余的是复杂有机化学物质或矿物质的混合物。水中的钙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是诱导茶膜形成的关键因素,但仅靠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其中一者并不能让茶膜“显现”,必须是两者同时存在才行。

    茶膜有时能看到,有时又看不到。两位化学家发现,当使用实验室的蒸馏水泡茶时,就不会有茶膜出现。这就说明泡茶用的水中的某些成分是形成茶膜的关键因素。实验室的蒸馏水和普通自来水最大的差别,就是自来水中会含有钙镁等离子,钙离子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茶膜。也就是说泡茶用水的硬度越高,越容易形成茶膜。机灵的小伙伴一定会想到,根据茶膜的多少,就可以检测家里饮用水的硬度了!

    除了水的硬度会影响茶膜的形成外,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两位化学家为了避免让茶水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他们在氨气环境中泡茶,发现在这种环境中泡的茶,很难观察到茶膜。所以,只有在有氧气的环境中才会形成茶膜,茶膜的形成必然发生了氧化反应。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研究生卡罗琳对“茶膜现象”也进行了研究。为了探究这层薄膜的特性,她使用双锥界面流变仪从流变学角度分析了茶膜的力学性质。她用不同浓度的碳酸钙溶液去泡茶,有的时候肉眼看不到茶膜,但是使用流变仪可以“看到”茶膜。这是什么原因呢?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便以液态形式呈现;当茶膜的弹性模量大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就会以固态形式呈现,这时你轻微碰它一下,茶膜就会碎裂。

    你也许会有疑问,经常购买的柠檬红茶中就不会出现茶膜,难道说这是由于使用了纯净水或者隔绝氧气泡茶?其实糖分或者柠檬汁会使茶膜变薄或者抑制其形成。但是喝奶茶时,有时却能看见茶膜,有时却又看不见茶膜,这是因为少量的牛奶会促进茶膜的形成,而大量的牛奶则不会让红茶形成茶膜。

    在全球范围内的茶叶消费品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红茶,另外30%是绿茶。茶的品种是由茶叶加工方式所决定的,例如发酵、氧化、碾压、蒸煮和干燥等方式。茶膜基本不会在白茶、黄茶、绿茶或轻度加工的乌龙茶晾凉后形成,只会在红茶上形成,这是因为红茶相较于其他品种的茶叶,是属于全发酵的,其发酵时间比较长,氧化程度在70%-95%之间。

    茶膜看上去脏脏的,像极了加油站旁边水坑里的“油膜”,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事实上,通过上面分析我们知道,茶膜只是附着在有机物表面的一些难溶小颗粒,它没有什么味道,也没有什么口感,对人体并无危害。

    (摘编自杨超《茶水表面有层“薄膜”,是茶脏了还是茶杯脏了?》)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茶膜并不是一层“油膜”,而是难溶的微小颗粒附着在有机物表面而形成的薄膜。 B . 影响茶膜形成的因素很多,如水中的钙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就能够让茶膜“显现”。 C . 用不同的饮用水泡同一种茶叶,如果形成的茶膜越多,则说明泡茶之水硬度越高。 D . 茶膜弹性模量小于粘性模量时,茶膜呈固态,肉眼可见;反之,肉眼看不见茶膜。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从生活现象起笔,点出说明对象,接着列举人们对茶膜的猜想,然后分析茶膜产生的原因,条理清晰。 B .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还有其他什么因素呢?”这些问句不仅引发读者的思考,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 . 作者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平易亲切,既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又体现出科普文的客观真实。 D . 作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茶膜比作浮冰,同时又列举数据进行说明,使文章生动具体、科学严谨。
    3. (3) 喝红茶时,如果想要减少“茶膜”,有哪些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3.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  

    “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

      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

      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

      “今儿新鲜哩。”

      “嗯哪,来客哩,打壶酒。”

      “割肉不?”

      “割,嗯哪,割二斤。”她迟缓地答着。

      酒肉备妥后,她扯着篮子又串了几家门。回来就赶着忙活。待十多个皇协兵把桌上吃喝了个精光,又东斜西歪时,才好像看出那酒里投了毒,喊叫最凶的,最先耳鼻出血,一个个先是浑身青紫,不大会儿,没了声息。倚门框的那个吃喝得挺少、难受的工夫挺长,跪扶住桌角,想跟她说话,只见双唇抖动,乞求的目光闪着怨愤,却吐不出整字来。她脸上抽搐了一下,裸血的双瞳闪出刺一样的凶光,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准那人的脑门抡去,“扑──”一声,斑浆溅了她满脸,她触电般后退了一步,“哇──”吐了。

      那最后被她砸死的皇协兵,进家后没来得及向她说第二句话,就死了。她呆若木鸡地望着血泊,默默呜咽。那是她朝思暮盼的丈夫!

      整整半夜,她惊视着血尸发呆,以为自己坠在梦里。她拿绳子将尸身一个一个拖进猪圈里,又连夜弄土把猪圈填平。之后,她疯了。因为,在她拖尸那工夫里,饿急的孩子啃吃了洒上了酒的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猪圈被挖开,她杀死的十多个皇协兵被政府确认。病好后,方圆数十里依旧叨念西善堡有个疯英雄。

      每年,小学生经过西善堡村参观自家村惨案,她必讲那个惊骇的夜晚,那个骨子里要报仇的勇气和那个颤抖的双手与喷涌的血浆。每一次她都经受剜心一样的痛苦。那夜晚几乎长年萦绕在她脑际。人在时,她讲得激动,人离后,她伴着孤寡与艰辛,默默无声地过日子……

      多年,她的生活由县民政局补给。每逢过年过节局里总会有人来探望。探望的人帮她缝缝涮涮,搁下补助金,再拉些家常才走开。自从民政局给上补给,来过了多少趟,换过了多少人,谁也没提及过英雄本身是没有补助金的,只有烈属才有。

      大概她已记不清,刚解放那年,领导会上宣布她打死了十二个狗汉奸,把她丈夫的尸骨与闺女的尸骨合葬在一起,她还与领导争论:

      “我打死了十三,十三!”

    当然,没人告诉过她,县党史资料上有明文记载:屈伍生,中共党员,一九四三年秋,奉命打入敌伪内部,后因误伤牺牲,终年二十三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 (1)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写到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及村上不少人往外奔逃,表现出中华民族所承受的沉重牺牲,为下文她的复仇做了铺垫。 B . “脸刷地白了”“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她认出丈夫时的片刻的激动和欣喜。 C . 本文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但“新中国成立后”这样的特定的具体时间的出现又对小说这方面的不足有所弥补。 D . 文章大量使用了像“甭冲我瞎说”“秋后”“一擦嘿”“来客哩”一类口语化的词句,使文章显得更自然,更贴近生活,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突出。
    2. (2) 有人评价鲁迅小说的标题“简约别致,寄寓遥深”,本文标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误会法是一种叙事技巧,指文章借助于人物之间的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最后真相大白的写作手法。请概括本文是如何使用误会法的,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抃,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诖误,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黯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馈饷。抃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州。虔素难治,抃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屡空。岭外仕者死,多无以为归,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时贾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将按视府库,昌朝使来告曰:“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无比 , 若何?”抃曰:“舍是,则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频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服。知成都。抃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抃察其亡他 , 曰:“是特酒食过耳。”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諲除转运使,英宗谕諲曰:“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抃传》)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言务A欲朝廷别B白君子小人C以谓D小人虽小E过F当力遏G而绝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馈响,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响”的含义为后者。 B . 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 . 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D . 刑,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抃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 . 赵抃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 . 赵抃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率先垂范改变当地官风;巡视地方时,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 . 赵抃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②抃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 5.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 , 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宣宗时代,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击败吐蕃,收复河西、陇右失地,这首诗写于此事之后。②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呼和浩特。③梁州:即“凉州”,今甘肃武威。

    1. (1) 以下对于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征战之人倚靠戍楼,姿态安闲,这暗示了边境安宁无事的境况。 B . 诗人实写昭君墓冢和梁州落日,表现了西北地区和平美丽的景象。 C . 颈联中的“无”与“有”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具有因果关系。 D . 诗人将蕃情比作河流,与“蕃河流入汉家清”有异曲同工之妙。
    2. (2) 近人俞陛云评价此诗“高视阔步”,请从意境和情感两个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 6.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梦境破灭,在惊恐中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 。”
    2. (2) 《过秦论》中,贾谊认为秦始皇为了防止百姓反抗,实行愚民政策,相关句子是“”。
    3. (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提到“我们的太空之家,遨游苍穹”,体现了我国航天科技高速发展的成果;而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情感细腻、想象丰富的诗人们则常常借用美丽神秘的太空中的星辰来表情达意,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城市街道拐角,一部补鞋机,一个工具箱,外加剪刀粘胶纤维线和几只大小不一的棉拖鞋,修鞋匠与修鞋人聊着家长里短,开胶、断线、破掌的鞋子也就修补好了;曾经,丢了钥匙的孩子急得团团转,爸妈没有过多责备,走出小区,请配钥匙师傅重新再配一把;曾经,骑自行车上班一族,车胎扎了、车圈瓢了、车链断了,一点也不慌,只要往单位门口的修车摊一放,和修车大爷打个招呼,下班骑走就好。曾经,留守家中的老人总能听见“磨剪子戗菜刀”吆喝声;曾经,换纱窗、洗油烟机、空调加氟,各类服务      ①     ……一双双灵活熟练的手,让一件件破损的物品     ②      , 修补物品的同时修复了心情。这,何尝不是温暖的一幕?

    可是,近年来,曾经和人间烟火气紧密联系的“小修小补”摊点,感觉是越来越少啦!一些专修老物件的摊点,跑遍通城也难寻踪影;那些手工业艺人,走遍街角也难觅足迹。曾经,那些“小修小补”的城市低收入群体,他们从不“躺平”,     ③  , 靠手艺吃饭,在家门口就业,通过这些“小而精”“小而专”的工作,努力奋斗,不断融入城市生活。是他们,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更便利、更舒心的感受,也让我们懂得人间烟火气的珍贵!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② ③

    2. (2)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3. (3) 请为文段拟写一个含有“小”与“大”二字的标题。
  • 8.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复兴中学记者团计划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 ① 

    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时代,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介或技能培训的工具,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进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读者在阅读偏好上的变化?

    主编: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与娱乐性书籍相比,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 ②  , 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深沉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 ③ 

    主编: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传久传远、脱颖而出,也能帮助读者缩小选书的试错成本。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② 

      ③ 

    3. (3) 复兴中学不少同学观看某电商平台的荐书短视频后,购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活着》等非娱乐性书籍。请根据以上访谈实录的内容,用三个偏正式短语概括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要求:每个短语不超过7个字。

       ② ③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武鸣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战国策》)

    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③语言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阿拉伯谚语)

    如何处理好“言”与“行”的关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