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立信中学2023年中考历史三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39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2023·长沙三模)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面的时间尺中,发生在①所对应朝代的史实是( )

    A .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 司母戊鼎的铸造 C . 都江堰的修建 D . 郡县制度的确立
  • 2. (2024·英德模拟) 《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上下功夫。”材料意在说明元代戏曲兴盛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家政策的影响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 科举考试的需要
  • 3. (2023八上·香洲月考) “在上海及其附近的松江、太仓一带,手工纺织业素称发达,但随着上海的开埠,外国棉纱棉布的源源输入,这里的手工纺织业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印证( )
    A . 西方科学技术不断引入 B . 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 上海等地地理位置优越 D . 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4. (2023·长沙三模) 康有为认为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虽都有图强意愿,然都是“小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是为“大变”。康有为这一言论意在强调( )
    A . 日本明治维新的世界意义 B . 政治改革是救亡图存的关键 C . 发动辛亥革命,改变封建制度 D . 维新运动是洋务运动的延续
  • 5. (2024九下·鄂伦春模拟) 1940年9月《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此次运动战( )
    A .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 . 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 . 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D . 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 6. (2024八下·焦作期末) “无论飞机还是邮轮全世界到处跑……最长的跨海大桥是港珠澳,深港通、沪港通、债券通……粤港澳都是大湾区,科技园开在深港河套,走上‘一带一路’的快车道……紫荆花旗有着红色的底,红的底色来自五星红旗。”这些歌词充分体现了(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B . 海峡两岸密切的经贸交流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影响 D . “一国两制”助推港澳发展
  • 7. (2023九上·姑苏月考) 在中世纪的西欧,佃户们一生被局限在庄园内,他们通过劳作来提供满足自己、家庭以及领主生存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这样一成不变的生活状态在当时的情形之下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对这一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西欧庄园,自给自足 B . 庄园法庭,保障权利 C . 庄园土地,束缚发展 D . 庄园发展,强化王权
  • 8. (2023·长沙三模) 下表反映出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共同之处是( )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了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才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

    A . 号召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B . 废除了贵族特权和封建地租 C .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 D . 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 9. (2023·长沙三模) 纪录片《大国崛起》中说:“俄罗斯(指苏联)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这主要是因为( )
    A . 十月革命的胜利 B .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 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D . 美苏冷战对峙
  • 10. (2024九下·赣榆模拟) 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    )
    A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B .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C . 1945年联合国成立 D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 11. (2023·长沙三模) 在以下历史人物中,既是洋务运动的代表,又是近代留学事业的开创者,还是湘军的创立者的人物是( )
    A . 魏源 B . 曾国藩 C . 左宗棠 D . 陈宝箴
  • 12. (2023·长沙三模)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明确赋予检察机关对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权益的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力。下列人物符合此法案保护的是(    )
    A . 罗盛教 B . 沈从文 C . 齐白石 D . 翦伯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3题10分,14题、15题、16题各14分,共52分)
  • 13. (2023·长沙三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影响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的多种因素中,有许多学者将地理与环境的作用排在了首位,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孟德斯鸠、汤因比等人……这种片面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科学技术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地理与环境、气候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越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这种作用就越大。

    ——叶锋、唐彩霞编著《中西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一切生命有机体都需要新陈代谢,否则生命就会停止。文明也是一样,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

    ——2019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材料一认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文明的类型”,材料二认为“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多彩”。请从这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并运用古代史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行文流畅)

  • 14. (2023·长沙三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

    ——《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巩固,在中央政府集中了强大的武力和财力,为中央和边疆、汉族和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政治保障。发达的封建思想文化,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精神文化基础。

    ——摘编自齐犁,王戈柳等编《民族理论论文汇编民族关系》

     材料三 随着北方各族的内迁与征战,北方衣冠士族和下层民众的南渡,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官府实施一系列劝督农耕的政策,也有很大促进作用。东晋时期,田园、庄墅一类封建大地产在江南地区普遍化,土地兼并出现了争占山川湖泽的新趋势,农民破产加剧,纷纷成为大地主的私属人口,农业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日渐深化。

    ——摘编自蒋锡金《文史哲学习辞典》

    1. (1) 材料一指的是哪一朝代?在地方行政制度上采取了什么措施“使封建领主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出土于湖南境内的哪一考古发掘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2. (2) 请指出材料二中“发达的封建思想文化”指的是哪一学派的思想?并概括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哪些要素“给江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综上,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建设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
  • 15. (2023·长沙三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5世纪,西欧的一些自治城市的市民阶层崛起为重要的政治力量。富商巨贾们投资了呢绒制造等行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积聚了更多的财富。…追求现世的物质享受成为一股潮流,当时社会还涌现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文化巨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使人类开启了最早的现代化进程。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材料二 欧美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由资产阶级领导、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成果由少数人享有的发展道路。欧美的现代化是通过对内剥削、对外殖民的方式来实现的,长期以来都是“见物不见人”,导致了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的社会危机出现。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的世界史》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开启西欧早期现代化进程的条件。材料一中“富商巨贾们投资了呢绒制造等行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指的是什么方式?请列举一位英国的具有新思想的文化巨匠及代表作。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弊端。20世纪初的“信仰缺失和道德沦丧的社会危机”是指何事?此事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16. (2023·长沙三模)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在《论持久战》中,有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

     材料二  1954年9月,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

     材料三 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 (1) 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侧重于哪一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
    2. (2) 据材料二,为实现“现代化的工业”这一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举措和苏联模式有何不同?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是什么。并指出我国在农村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举措。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献计献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