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颁奖典礼在施耐庵的故乡兴化举行。宗璞的《北归记》、陈彦的《主角》、付秀莹的《陌上》等五部作品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兴化本土作家夏小芹的《娘已嫁人》获得特别奖。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表示,施耐庵文学奖的设立,为我国长篇叙事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体现了兴化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眼光和文化自觉,也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兴化继往开来的重大举措。
活动一:小说故事我来讲
活动二:
活动三:
《水浒传》《儒林外史》名著赏读 | |
情节 | 人物 |
沂岭杀四虎 | ① |
临死惜灯油 | ② |
浔阳楼题反诗 | ③ |
奏凯青枫城 | ④ |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纽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任末①年十四,学无常师,负笈②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 , 削荆④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⑤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⑥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荆:灌木名。⑤麻蒿:植物名,点燃后可照明。⑥悦:敬佩。
走送之 媵人持汤沃灌 同舍生皆被绮绣
①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①或依林之下 ②负笈不远险阻
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材料一】
时下,消费领域刮起了一股国潮风。2021年“双十一”开售首日,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文创产品销量同比激增超400%,成为“双十一”最大的黑马之一。除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外,还有国潮联名的白酒、口红、电子产品……对年轻消费者而言,买国货、用国货、晒国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日常生活方式。
所谓“国潮”,有两层含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能将传统文化与时下潮流相融合而使产品更具时尚感。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崛起在年轻人心中播下了国潮的种子,仙鹤、朱雀、祥云、古典园林建筑等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出现在服饰、饮料、食品等各类消费品中。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形成了坚实的制造基础,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国潮这一被先进技术、创意文化赋能的中国创造不断释放潜力,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而随着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我国居民消费也已从温饱消费阶段逐渐走向品质消费阶段。“80后”、“90后”成为中国的消费主体后,更使“品质>价格”的消费理念成为时尚。人们发现,一些昂贵的外国品牌与低价优质、具有高性价比的国潮品牌在质量上相差无几,外国产品的吸引力在逐渐降低。
【材料二】
自近现代以来,每次国货运动都与民族认同息息相关。在过去,当面对列强入侵或遭受国外势力威胁时,国货运动的提倡能激发民族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决心,维护国内经济和扶持民族企业更被视为国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品牌的打造与发展不仅关系国计民生,更关系国家振兴和国际地位。国潮品牌的创建与发展便是为迎接这一挑战,通过创立本土品牌,在激发内需、振兴经济的同时尝试创制中国特色消费文化和提高国家地位的重要举措。为此,各级政府联合新闻媒体、电商平台积极推动各类中国品牌推介会和国货计划的落地。
同时,国民也在通过消费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和事务,积极创建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例如在2021年的河南洪灾中,民族企业在危难时刻展现出的责任担当,激发出国民对国货的认同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从国货运动兴起到目前国潮消费的流行,国潮使我们得以重温和缅怀特定时期的历史回忆和集体记忆,强化民族认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今的国潮具有不同于以往国货运动的新特点:第一,将国际潮流元素融入本土品牌的打造中;第二,采取当今最新技术,对产品本身与消费渠道进行创新,以推动中国产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第三,注重中国品位的全方位营造,以便在国际时尚话语体系中争夺“一席之位”。国潮的兴起标志着东方美学不仅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主流,也将影响全球社会,成为现代文化多样性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材料三】
当前,国潮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我国制造业供需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些落后企业还在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市场上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利用国潮热度生产劣质产品;由于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品牌跟风模仿、将中国传统文化生硬地与品牌文化嫁接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国潮要走远,需要持续不断地在“国”的深层意蕴中汲取营养,在求同存异中进行“潮”的推陈创新,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和升华,也要保持开放心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融入更多其他文化元素。
问题聚焦 | 我来建议 |
①国潮品牌抄袭泛滥,很多与外国品牌“撞车”;龙凤、祥云等中国元素大量堆砌,千篇一律,有些甚至很“老气”。 ②一些国潮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质量很差,服装面料低劣、文创产品以次充好等现象层出不穷。 |
深巷里的老墙
①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②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③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会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____,____。”
④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温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爬满、了积年生的薛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我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蛾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蘽(1éi)”,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荣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⑤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砂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⑥有这样一堵老墙,原来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
⑦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
⑧我知道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⑨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劣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而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⑩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9月4日第8版,有删改)
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重读一本老书,会发现新的感受;再游一次名胜,会发现别样的景致:回望走过的足迹,会发现自己的成熟;回味亲友的关爱,会发现被忽略的幸福……只要有心,只要留意,我们也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无数的不平凡。
请以“发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