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海南省定安县定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第二...

更新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16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 1.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均盛行拔牙风俗——用硬物反复敲打牙齿使齿根折断,然后拔除。并且不论性别和年代早晚,普遍流行的是拔除一对上颌侧门齿。这反映出当时(   )
    A . 审美追求和情趣的紧密结合 B . 南北文化交流呈现活跃态势 C . 原始宗教影响人们生活习俗 D . 古代医学获得重大技术突破
  • 2.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周初已有射箭、摔跤、御车等体育竞技比赛,但比赛不看重竞技成绩,而是看重参赛者在比赛过程中能不能将礼仪规范进行很好的展现。周初这种“君子之争”(   )
    A . 凸显儒家礼乐文化 B . 契合战乱频繁需求 C . 保证人的全面发展 D . 反映礼的影响广泛
  • 3.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 . 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 .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 . 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 . 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 4.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如齐人淳于越、茅焦,鲁人伏胜等。这些博士也是原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他们担任政府官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参议辅政集团。据此可知,秦始皇建立博士制度旨在(   )
    A . 消除分封制度的残余影响 B . 笼络东方六国的知识分子 C . 推动选官用官制度的完善 D . 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
  • 5. (2023高三上·长沙月考) 汉代太学创立之初即“设科射策”,对学生每年考试一次,考试合格的按成绩的高低除授不同的官职。“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据此可知,西汉太学( )
    A . 生员出仕需经过严格的考试 B . 是西汉官员选拔的唯一来源 C . 以分科目为主要考试形式 D . 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
  • 6.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专,不肯假权于大臣”。后赵太子“使文武皆跪立”,成汉之主李寿“人有小过,辄杀以立威”。这些史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 . 君主专制的强化 B . 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C . 政治发展不均衡 D . 中枢机构的权力变化
  • 7. (2023高三上·温州) 唐初藩镇节度使掌管所属地区军队,朝廷另外委派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管理其他事务,玄宗时按察、安抚、度支、营田、转运各使,都由节度使兼任。据此分析,这一变化(   )
    A . 缓解了冗官现象 B .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 减轻了边防压力 D . 加剧了外重内轻局面
  • 8. (2023高一上·厦门月考) 唐朝时期,部分都市里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这种柜坊,接受存钱,并凭借一定的信物,替有钱者支付款项,而收取一定的租金。柜坊的出现( )
    A . 表现了票号机构的萌芽 B . 反映了信用意识的增强 C . 体现了商业政策的调整 D . 促进了市坊制度的瓦解
  • 9.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唐律疏议·户婚》规定:“田无文牒,辄卖买者,财没不追。”唐玄宗重申此制:“凡卖买(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牒,年终彼此除附。若无文牒辄卖买,财没不追,地还本主。”这种做法(   )
    A . 活跃了商品经济 B . 表明契税制度日益完善 C . 维护了均田制度 D . 促进庄园式劳作的兴盛
  • 10. (2022高三上·苏州期末) 据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北齐封氏墓、梁朝萧氏墓出土的青釉莲花尊,形体都很硕大,纹饰均以仰覆莲、忍冬花和宝相花为主,或饰以坐佛和飞天,或足部饰以菩提叶纹。这反映出当时(    )
    A . 北方的政局动荡 B . 经济的重心南移 C . 文化的中外交流 D . 国家的分裂割据
  • 11. (2024高三下·湖北模拟) 宋代是祠神文化成熟的时代,“上而州县,下至闾巷村落,无不各有神祠”。宋代统治者大力尊崇与扶持各种祠神,既完善了以前的祠神,又创造了大批影响深远的祠神。宋代的祠神文化(   )
    A . 强化了宋代的封建中央集权 B . 有利于教化民众和凝聚民心 C . 彰显出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 . 促进民族交融强化民族认同
  • 12.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宋朝时期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一些“专业化农业区”主要依赖外地提供商品粮;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已初步形成了东南、川陕、北方、西北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反映出宋代(    )
    A . 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 B . 城市消费水平提高 C . 坊市制度已逐步瓦解 D . 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 13.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奏折制度是清代特有的产物。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限于在京衙门、在京大臣或少数亲信官员使用;雍正将密折奏事的范围扩大至各级京官及外省中级官员;乾隆时奏折成为官方文书,由密折转向公开文书。奏折制度的变化(   )
    A . 规范了官方的文书运行 B . 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地位 C . 保证了国家决策的正确 D . 便于增强皇权治理能力
  • 14. (2024高一下·嘉禾月考)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耕渔之外,男妇并工……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妇女收入在家庭经济来源中占有很大比重。社会上追求财富、重视自我的风气颇为兴盛。与这些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A . 经济社会多元发展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 朝廷放松社会控制 D . 宋明理学强化家庭伦理
  • 15.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 .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 . 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 . 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 . 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5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
  • 16.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 (1)  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 (2)  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 17.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又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提倡“乐教”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 18.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以官修的正史、实录为基础,同时参考了各种史料。他另外撰成《资治通鉴考异》,说明取舍史料的理由。以下是《考异》的几个事例:

    材料一 关于隋末名将薛仁果的名字,《考异》提到《旧唐书》《新唐书》《柳宗元集》写作“仁杲”,《太宗实录》写作“仁果”。而唐太宗陵墓前有石马六匹,其中一匹的铭文为“白蹄乌,平薛仁果时所乘”。《考异》认为石马铭文“最可据”。

    材料二 关于唐玄宗的生日,《考异》提到《玄宗实录》记载的是八月一日,但通过查询历法发现这一时间有误。玄宗时文人顾况有诗曰:“八月五夜佳气新,昭成太后生圣人(即皇帝)。”故而《考异》认为玄宗生日是八月五日。

    材料三 关于吐蕃赞普世系,唐代林恩撰写的杂史《补国史》记载,唐文宗时吐蕃彝泰赞普去世,其弟继位。此事《文宗实录》《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考异》参照《补国史》编入。

    1. (1)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参考了哪些类型的文献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 (2) 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资治通鉴》在哪些情况下会采用官修史书以外的其他史料。
  • 19. (2023高三上·定安月考) 材料一 唐律规定,皇亲国戚、皇帝故旧、高级官僚贵族等八类人犯罪时,处罚“轻重不在刑书”。唐律还规定“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答三十。”“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且近亲中又无成年男丁者,须奏报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对妇女犯罪有些可依律酌情而处。

    ——据《唐律疏议》

    材料二 清入关初,曾依照《明律》并参酌关外旧制,制定法律;至乾隆时期,修成了集历代封建法律之大成的《大清律例》。乾隆在《大清律例》序文中说,法律“非徒示之禁令,使知所畏惧”,更在于“弼成教化,以洽其好生之德”。清代还制定了《蒙古律例》《回疆则例》等,使司法管辖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维护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据《大清律例》等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法律制定方面出现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