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月阶段性...

更新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1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水 手

    侯汝华

    桅支上旋转着

    七色的明耀,

    青青的海面

    白色的帆远了,

    许多人的梦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

    但没有一个人

    知道你心中的海。

    地中海畔的去年的葡萄藤

    挨过了严厉的秋天,

    可还是一样的凝绿?

    而你的眼睛却永远凋谢了。

    当薄暮的黄光

    被天外的风吹动时,

    你可曾感到那一年

    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

    待到夜色垂落了,

    星子跟灯塔的秋波

    参杂着一个肺病女

    歌在城头的古调,

    而你的多年的劫运

    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

    为的是海已幽黯,

    你却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

    ——一九三五年四月十八日于广东潮州

    1. (1)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人将水手有“心中的海”与许多人的梦“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进行对比,表明水手内心有着远大而崇高的理想。 B . 大自然的秋天无法改变地中海畔葡萄藤的凝绿,而人生的秋天却把水手的眼睛过早“凋谢”,通过对比写出水手生活的艰辛。 C . “在城头歌唱古调的肺病女”使水手“又浮上黑影在记忆里”,“多年的劫运”“黑影”烘托出了水手生活的悲苦。 D .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旧中国水手漂泊的生活和浓重的忧愁,反映了旧中国老百姓在离乱年代背井离乡的社会现实。
    2. (2)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头“青青的海面,白色的帆远了”句与《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句异曲同工,都为全篇涂上一层忧郁的底色。 B . 第二段“你可曾感到那一年,在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诗人通过问句运用留白手法,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体现了诗歌的含蓄美。 C . 诗歌以水手“离家乡的果树园更远了”结尾韵味深长,不仅照应了中间“南中国嗅过的橙花香”,还呼应了开头“白色的帆远了”。 D . “迷失于汪洋的波涛中”“永远凋谢了”“夜色垂落了”“海已幽黯”等冷色调语句,让人在静远虚灵中渐渐感受到生命的沉重与哀伤。
    3. (3) 结合诗歌分析“橙花香”意象的作用?
    4. (4) 诗人是如何塑造水手这个形象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这天打海岸的部队决定晚上总攻。主攻团的团长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支援。

    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我的脚烂了,路又滑,怎么努力也赶不上他。我开始对这个通讯员生起气来。嗳!说也怪,他背后好像长了眼睛似的,倒自动在路边站下了。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一下又把我摔下几丈远。我实在没力气赶了,索性一个人在后面慢慢晃。不过这一次还好,他没让我撩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我走快,他在前面大踏步向前;我走慢,他在前面就摇摇摆摆。奇怪的是,我从没见他回头看我一次,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很久没有赶上他,我的双脚胀痛得像火烧似的。我向他提出休息一会儿后,自己便坐了下来。他也在远远的地方坐下,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因为我是个女同志。我着恼地走过去,面对着他坐下来。他立即张皇起来,局促不安,好像他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我们到了包扎所,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但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院子里,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

    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①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夹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半夜,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为了救我们,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

    1958年3月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景物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段景物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典型场景,并体现了“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 . “青翠水绿,珠烁晶莹”“清鲜湿润”等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营造出一种优美圣洁的意境。 C . 这段描写与后面“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的战斗环境形成对比,突出“我”对战争的厌恶。 D . 通过描写家乡充满生机而又宁静的环境,更能激发人们为保卫美丽、和平的家园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和决心。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事发生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中秋节,中秋节本是团圆的节日,而写小通讯员在中秋节牺牲,突出战争的残酷,增添了小说的悲情。 B . 小通讯员肩上的步枪筒里先前插了几根树枝,后来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这些细节描写暗示了他纯真性格和对生活的热爱。 C . 小说采用全知视角,巧妙地以“我”为观察点,细腻而有层次地刻画了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展现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D . 小说中“我”、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普通得甚至连姓名都不知道,以小见大,从平凡处揭示深刻主题。
    3. (3) 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分别表现了新媳妇什么样的心理?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4. (4)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建元三年,武帝行,东游宜春。入山驰射,蹈禾稼稻粳之地。民皆号呼骂詈,猎者示以乘舆物,乃知武帝微行也。御史表以临县草田偿宜春之民,且另起上林苑,上大说称善。时朔在傍,进谏曰:“今上林虽小,臣尚以为大也。故务苑囿之大奢侈僭制不恤农时非所以强国富人也。”上乃拜朔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然遂起上林苑。隆虑公主子昭平君醉杀内官,廷尉上请论。上徘徊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朔前上寿曰:“陛下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天下幸甚!”上乃起,入省中,夕时召让朔,朔免冠顿首曰:“臣朔所以上寿者,明陛下正而不阿。”初,上尝问朔曰:“先生视朕何如主也?”朔对曰:“自唐虞之隆,臣伏观陛下功德,陈五帝之上。得天下贤士,譬若以周、邵为丞相,孔丘为御史大夫,太公为将军,管仲为冯翊。”上乃大笑。武帝既招英俊,陈其器能,用之如不及。时方外事胡越,内兴制度,国家多事,自公孙弘以下至司马迁,皆奉使方外,或为公卿,而朔常为郎之侍左右者,诙啁而已。久之,朔上书强国之计,欲求试用。其言诙谐,指意放荡,终不见用。有客难东方朔曰:“苏秦、张仪当万乘之主,都卿相之位。今子修先王之术,悉力尽忠,以事圣帝,然官不过侍郎,其故何也?”朔喟然长息曰:“夫苏张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今则不然,圣帝流德,诸侯宾服,贤不肖何以异哉?使苏秦、张仪与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得掌故,安敢望常侍郎乎?”

    (《汉书·东方朔传》,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依次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填对一处给1分。

      故务苑囿之A大B奢侈C僭制D不恤E农时F非G所以强国H富人也。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微,隐藏,与《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微”词义相同。 B . 诚,果真,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诚”词义不同。 C . 陈,陈述,与《醉翁亭记》“杂然而前陈者”中“陈”词义不同。 D . 朝,朝见,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皆朝于齐”中“朝”词义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武帝东游宜春,微行射猎,践踏了农田。御史上表用临县的草田抵偿宜春百姓,扩大苑囿,东方朔进谏劝阻,被武帝奖赏。 B . 隆虑公主的儿子醉杀内官,武帝虽批准了廷尉给昭平君定罪的奏请,但内心依然悲伤,东方朔称颂武帝,遭到武帝责备。 C . 东方朔机智幽默,言辞巧妙。武帝问东方朔自己作为帝王的成就,他在夸赞武帝功绩的同时,也委婉建议武帝要重用人才。 D . 东方朔虽上奏强国之策,竭力尽忠侍奉武帝,还只是一个郎官,不被武帝重用。有人为他抱不平,淡泊名利的他却感到满足。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陛下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天下幸甚!

      ②今则不然,圣帝流德,诸侯宾服,贤不肖何以异哉?

    5. (5) 请根据文意概括东方朔不能得到武帝重用的原因。
  • 4.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一首羁旅诗,首联写诗人孤身一人在旅馆居住,静静凝思黯然神伤,营造了一种孤寂的凄冷氛围。 B . 诗歌颔联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寒灯”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断雁”引发愁绪,描绘一幅寒夜孤客难眠图。 C . 诗歌颈联虚实结合,想象拂晓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达,流露出浓浓而真挚的思乡之情。 D . 全诗由思旧到愁思难眠,再由梦归到设想,情感层层推进,内含深长的忧愁,读之凄婉动人。
    2. (2) 请简要分析诗歌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5.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诗经·邶风·静女》中男子对女子赠给彤管用“”赞美其色彩鲜美,对女子赠送的荑草则用“”称赞其奇异。
    2. (2) 《涉江采芙蓉》中“”两句表现游子回首望乡、长路漫漫的愁苦。
    3. (3) 《虞美人》中“”两句,词人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无限伤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6.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三月的日子,风,呼啦啦的吹得树枝摇曳不定,云彩如漂。那伴随着冬天的寒冷一夜间被吹得飘飘袅袅遁去,阳光走出阴冷的日子,炽热的红心挂在透亮的窗口,温暖的笑意写在蔚蓝的天空,一身的轻松洋溢在春风里。

    融进焦枯的原野,才发现小草的生命已经萌动,原野上铺展一幅迷人的画卷。挤进狭窄的街道,才发现人们的冬衣已经卸去,红的,绿的,白的,黄的……( )。

    我被春风吹进村庄,才发现已是一个    A 的青春季节。田野的风光依然诱人。一望无际的绿,勃发的生命力显示了春的力量,春天一路高歌,在高山之巅,在河水之畔,在田野乡村。天地之间流动着暖暖的春意,浓浓的色彩,流进了村庄,流进了田野,流进了河流,流进了人们心里。花开了,水暖了,树活了,草醒了,人们的心情特别地好。农家最为勤劳,早早地就忙在田野上,肥料堆积在庄稼地里。水稻的秧苗在春分节令里就撒在田里,惊蛰节令忙着育蔬菜的苗,南瓜、辣椒、豆类等植物    B 

    我悠然地坐在春天的田上,用发现美的眼光欣赏这一切,怦然心动的是偶然的发现让我责怪平时的    C 。任何事物只要用心发现,都有动人之处。

    1. (1) 请在文中A、B、C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在文中括号内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要求与画横线的句子句式、修辞相同。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春天在高山之巅、河水之畔、在田野乡村一路高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 7.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作为文字的A“匠” , 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①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②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人文素养和稳健市场环境的国家。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③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人类文明的边疆。④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不是鼓励离群索居、B“躲进小楼成一统” , 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⑤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C“强筋健骨 ,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⑥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所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 (1) 文中A、B、C三处的引号分别有怎样作用?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上·邳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专注田畴,成功培育出“两系法杂交水稻”,泽被后人;钟扬足迹遍布西藏高原,收集植物种子4000万棵,为国家种质库收集物种,造福苍生……他们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无私奉献,展现出“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