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第五中学2023-2024学年(五四学制...

更新时间:2023-11-05 浏览次数:23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30分)
  • 1. 下列画横线词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kǎi) 巢(kē)  憔(zùi)  散(chāi) B . 时(shà)脸颊(jiá) 笑(nì) 菡(dàn) C . (niǎn) 刺(fěng) 难(kàn) 确(zuó) D . (yǎ)   酿(yùn)   黄(yùn)  应(hé)
  • 2. (2017七上·江津月考) 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朗润    小心翼翼    各得其所    混为一谈 B . 瘫痪    尴尬        烂慢        蛛丝马迹 C . 点缀    搏学笃志    众目睽睽    人迹罕至 D . 荫蔽    岐斜        祷告        恍然大悟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 , 上山赏雪。 B . 春华秋实 , 没有那海藻的春风,又那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收成呢? C .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 ,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 . 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 , 开始向我求情。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 . 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C . 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 . 七年级一班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一个班级。
  • 5.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 史铁生—当代作家《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B . 海伦·凯勒—美国教育家、慈善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C .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 D . 老舍—现代作家—《踪迹》《欧游杂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 6. 下列“而”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 学而时习之 博学而笃志 B .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C . 温故而知新 切问而近思 D . 曲肱而枕之  为人谋而不忠乎
  • 7. (2017七上·会同期中)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散步》通过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B . 《秋天的怀念》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C . 《金色花》通过写一个儿童把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并由此引发联想,表现了家庭之爱、母子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和圣洁。 D . 《济南的冬天》围绕“温情”这一特点,主要描绘了济南冬天的城、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暖的动人冬景图。
  • 8. 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中,鲁迅在《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姓名,将“肉麻当作有趣”“污蔑了古文,教坏了后人”。
  • 9. 综合性学习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来到新的学校,认识新的同学。为增进友谊,使同学们尽快找到知心朋友,七年级(1)班决定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致开场白】围绕此次活动,班级开展了一节主题班会,同学们一致推选你作为此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围绕主题,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 10.  “腹有诗书气自华”,考考你会默背多少诗文。
    1. (1) 遥怜故园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2. (2) 《<论语>十二则》中论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3. (3) 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
    4. (4) ,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 (5) 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6. (6)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表达对远方朋友思念的诗句是:
    7. (7) 《天净沙·秋思》中“,古道西风瘦马”将不同景物巧妙结合,从正反两面烘托出游子内心的凄楚悲怆。
  • 11. 仿写(要求句式相同,字数一样,内容新颖独特,有创意)

    例句:青春是多彩的朝霞,映照着广阔的大地;青春是美丽的鲜花,装扮着绚丽的人生。

    宽容是

二、阅读理解(40分)
  • 1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1) 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 .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 . 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 . 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 .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 (2) 结合诗歌内容说说本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 13.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乙】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①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②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乘轩冕:穿着礼服,坐着有围棚的车。②废书:放下书。

    1. (1) 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陈太丘与友行 期:

      ②太丘舍 去:

      ③相而去 委:

      ④宁读如 故: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3) 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那些品行?甲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4. (4) 乙文中的华歆其实是一位善始善终,德行不错的名士,但这篇短文中管宁却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你能站在管宁的角度说说“割席”原因吗?你在同学中选择朋友有标准和原则吗?请说出2条。
  • 14. 现代文阅读

    离花近一些

    侯利明

    ①祖母总能准确分辨出花中最美的一朵,步伐轻盈地走过去,弯下腰,陶醉在花的清香里。这时,她往往正挎着一篮猪草刚从原野里归来,或是正在扶着竹帚打扫庭院。无论晨昏始终有一朵花开得正好,仿佛只为恭候这位鹤发童心的老婆婆。我觉得惊奇,外出靠拐杖探路的祖母,“看”花的眼睛却分明是清澈明亮的,像夏日午后桐树下晾着的一碗清水,净得能看到飘零的紫烟。

    ②祖母满头的发,是一夜之间彻底变白的,那年的我还不到五岁,仰头望见祖母脸上满布的寒霜,不由一阵阵打颤。她哭得停不下来,直到双目失明。无法再去回忆年迈的祖母是怎样在黄昏里一步步蹒跚,摸索着为我做饭洗衣,送我到村小上学。只记得一个周末,我在灯下写作业。柔风送来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她扶着桌沿走到窗棂下,循着香来到院子中。“回来了,你们真的回来了……”祖母哽咽着,跟随着若有似无的花香来到墙边,只见一簇簇鲜花在月光下美如仙子,婀娜多姿。这些花默默地发芽,拔节,直到缀满花苞,祖母虽然看不见却也不曾错过花开。花香盈盈,勾勒出温暖,给了她一个满满的拥抱。淡淡清香扣开了祖母紧闭的心门,日子随着一朵花的盛开渐渐有了颜色。侍弄了一辈子庄稼的祖母,能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每个节气里感知到每朵花的气息。天气慢慢变热,花香愈加馥郁了,祖母在庭院里走动时甚至可以扔掉拐杖,被花香牵着悠然漫步。祖母的步伐越来越稳健,她在花丛中停下脚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盛夏光影里她莹白的发犹如栀子花开。

    ③秋风扫,落叶忙。祖母也忙。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来年春天祖母便会在房前屋后撒花籽,有路过的人讨要,她也总会笑眯眯地将一个个小布包赠予路人。他们从祖母安详的面容里看到了朵朵花开,心想那些花一定是美的。街坊邻里也会来要,去年花开满院,她们曾大把大把地抱花回去插在粗瓷敞口的瓶里,见过的人都晓得这些花是美的。

    ④祖母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祖母了,她成了大家的“花婆婆”。大人小孩儿都愿意围着她玩闹说笑,谁有了烦心事都要到她开满鲜花的院子里坐上一会儿,倾诉着心底的烦恼,像对祖母说又像是对花儿说。一年又一年过去,我们这条民风淳朴的小巷,有了个诗意的名字:花巷。我在花开花落中长大,就要离家上大学,乡里乡亲都聚拢来,叮咛嘱咐说,花婆婆是我们大家的祖母,彼此供养,相依相扶,我去了只管好好念书。不知谁在人群中低语,还有花。我哭了,眼泪一滴滴收藏进如水光阴,滋润开满鲜花的心田,四季不败。告别祖母出门时,老人家拉着我的手又轻轻放开。

    ⑤第二年暑假,回乡探望祖母。花香萦绕的睡梦里,祖母把用花籽为我串的第一条挂链重新串了一遍,又取出一包新花籽放在桌上,说原来那串是她用一个个春天串起来的,以后要我也开成一朵花,结了果,留下花籽,给予每个人。满院的花开得正好,坐在树影花影里,祖孙俩说着一些珍重的话。我知道,祖母要走了,而从今后的每一个春天,花依旧还会开。

    ⑥整理遗物,看到父母生前从远方寄来的一摞信,其中一页上写着:要离花近一些。当花开放,它应付出生命里全部的能量,竭尽全力,毫不保留。从一封接一封的书信里,我断断续续了解到,父母当初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去深山支教时,遭受过祖母的百般阻挠,于是就千里迢迢带回一包野花花籽种在庭院里,临走前告诉祖母,大山里开遍了这样的花,看着它们,就像他们在身边。这样的话竟成了永别留言。来春花开时节,父母因救助被山洪冲走的学生,双双殒命。望向窗外,秋色袭人,院子里的花不再芬芳繁盛,有的已经干枯凋谢,渐渐接近终结的尾声, 却看不到丝毫颓败。

    ⑦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1.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第②段加点词“颜色”,写祖母随着花开走出了失子之痛,生活有了起色。 B . 文中祖母成了大家的“花婆婆”与“祖母”,表现出花巷淳朴友爱的睦邻关系。 C . 文章借祖母百般阻挠“我”的父母去深山支教,批评了她没有大爱、不明大义。 D . 文末“收拾好一切,我动身启程了”暗示了“我”不会辜负祖母的嘱托与期望。
    2. (2) 文章写了哪三次花籽的传递?请简要概括。
    3.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柔风送来的阵阵幽香,祖母拈针缝衣的手轻颤起来。(赏析加点词语) 

      ②她忙着把一粒粒花籽都细心地收起来,一包包储藏好,就像收获地里的麦子和大豆。(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4. (4) 章第⑥段补叙“我”父母生前来信的有关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 (5) 文章以“离花近一些”为标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
  • 15. 现代文阅读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1.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 .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 .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 .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它有利的一面。
    2. (2) 选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从原文找一句话回答。
    3. (3) ③自然段“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一句中,“过度”和“许多”能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4. (4) 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三、作文&nbsp;(50分)&nbsp;
  • 16. 题目:他(她)是位性格的人

    要求:⒈补全题目, 紧扣个性,写一篇记叙文.

    ⒉运用描写, 突出个性,力求形象生动.

    ⒊展开想象, 情节设计,巧妙有真实感.

    ⒋字迹端庄, 文面清洁, 不少于 600字.

    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