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2024) /八年级上册 /期中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素质评价

更新时间:2023-10-29 浏览次数:10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
    A .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B .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C .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D . 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 . “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以及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D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天三夜,我军终于在黎明时分将负隅顽抗的敌人全部歼灭。 B .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除了书本知识,什么都不会。 C . 敌人的进攻锐不可当 , 我们就快支持不住了。 D . 她十多年来生活在农村,忽然要面对电视采访,真有点不知所措
  •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绎站 , 写道:日暮里。 B . 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C . 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奇形 D . 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 , 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遥无消息了。
  • 5. 对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以仙人乘着黄鹤离开的传说入笔,既为黄鹤楼蒙上了神秘色彩,让人如临仙境,又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B . 颈联中诗人选取“汉阳树”“芳草”等意象,描绘了汉阳城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的黄鹤楼远望之景。 C . 尾联中“乡关”“愁”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归之愁,黄昏时分诗人看到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心中浓浓的愁绪。 D . 本诗结构严谨,首联紧扣诗题,营造渺茫不可见的意境,尾联抒发愁情,但整体上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二、现代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②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③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④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⑤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⑥“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⑦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⑧我离开仙台之后,……

    ⑨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 (1)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集《》,鲁迅在东京学习的内容是,文章的暗线是,文章最后一段中“正人君子”指的是
    2. (2) 用双竖线在下面表明选段文章层次的划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3. (3) 下列对文章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居然:出乎意料,竟然。表现了作者的聪明才智。“居然”一词具有一种谦虚、自我调侃的味道。】 B . 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被别人疑心是扒手。【正面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但主要还是表现藤野先生不修边幅、生活简朴的特点,这与后面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C .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无疑而问,在文中承上启下,引出作者去仙台和认识藤野先生。】 D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外乎”之意。“无非”一词表达的是作者对日本首都东京这座城市的失望。】
    4. (4) 第①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 (5) 第⑤自然段中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从句中的加点词语“所以”一词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具有怎样的感受?加点词语“也无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6) 第⑦自然段中“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一句中的“他们”指的是谁?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什么?
    7. (7) 第⑦段中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作者意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 7. 课内阅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1) “西起九江(不含)”中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2. (2) 这则消息中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3) 文章写三路大军的战况时,详写东路军,略写西路军和中路军。请结合全文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 8. 阅读

    【材料一】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人生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长征路上,我们都是奋进者

    (盛玉雷)

    近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本报评论员随队出发,深入长征沿线进行报道评论。本版开设“现场评论·我在长征路上”栏目,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一段壮丽史诗,通过与历史的共鸣、与现实的对话,凝聚新时代新长征的磅礴力量。

    长征大桥、渡江大道、长征广场、红军大道……走在江西于都街头,这样的地名特别多。醒目的路标,也是历史的坐标。目之所及,既让人看清了脚下的路,也启发人们去追寻那条峥嵘的路、光辉的路、伟大的路。

    85年前,红军战士脚穿草鞋,夜渡于都河,开启了气壮山河的长征史诗。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于都,号召全党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踏寻足迹,回望初心,数百名媒体记者重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

    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位老报人令年轻同行们动容。他叫罗开富,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沿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用双脚丈量距离,用纸笔还原长征全貌。这位前辈讲述的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第一天走下来,脚上就磨出血泡,到了第三天,袜子和血泡粘连在一起脱不下来。”忆往昔,无数红军战士正是以血肉之躯,完成了这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几天走下来,所见所闻让我们对长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长征很远,因为______;长征离我们又很近,因为______。在万里长征的砥砺前行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的根基,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长征是伟大的,也是具体的。对99岁的烈士遗孀段桂秀老人来说,长征是一场等待,用尽一生盼着丈夫兑现“我们一定会胜利回来”的诺言;对96岁的红军后代李观福老人而言,长征是一次告别,那时才七八岁的他还来不及与父亲多说几句话;对段德彰将军的侄孙段绍发来说,长征是一种感召,他有义务有动力让更多人晓得那些“发生过的事情”。重温长征史诗,讲好长征故事,长征就将记忆永存,长征精神就将薪火不灭。

    长征是艰苦的,也是顽强的。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可以说,长征是信仰的胜利,也是精神的奇迹。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让红军渡过了湘江、乌江、大渡河,攻克了娄山关、腊子口,越过了雪山草地……理想信念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只要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把艰难险阻通通抛在身后。

    长征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一位村干部说,“当年红军走过的小道,现在已经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大路了”。站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回望过去,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眺望远方,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进正当时。只有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继续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新长征的胜利。

    就在段桂秀老人家中的一面墙上,挂着丈夫王金长的烈士证,正下方贴满了两个曾孙女在学校的优秀奖状。仿佛时空的交汇,几代人都走在自己的长征路上,前后守望、互相砥砺。这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也是红色基因的延续。追寻革命先辈开辟的路,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都在长征,我们都是奋进者。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 (1) 观察图片,判断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 ①②⑤④③ B . ④①⑤②③ C . ②①④⑤③ D . ①④⑤②③
    2. (2) 结合材料一内容,试概括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哪些困难?
    3. (3) 材料二中,作者说“长征很远”,又说“长征离我们又很近”,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请在相应的横线处填写内容。
    4. (4) 阅读材料三《七律·长征》,完成下列任务。

      ① “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暖”字写出了红军战士取得战斗胜利后的  ; “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寒”字写出了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过程的 。

      ②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一篇,埃德加·斯诺以这首《七律·长征》结尾的用意是

    5. (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请结合材料二,说说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6. (6) 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后,作为记者的你将要以某位红军战士为视角 , 用第三人称写一篇人物传记片段。要求:①结合第1题中的五张图,选取二个特定场景;②捕捉经典“镜头”,抓取人物当时的细节描写。③100字左右,语言要得体。
三、对比阅读
  • 9. 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 , 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三峡》)

    注释:①径:经过。②成就:这里指人和牛的形状、色彩,即轮廓。③既:已经。④信宿:连宿两夜,表示两夜的时间。

    1.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沿阻绝( )

      多趣味( )

      望见此物( )

      言水路深( )

    2.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三峡七百里中   非亭午夜分 B . 𪩘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 C . 乘奔御风       途径信宿 D . 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形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

    4. (4) 两篇短文的结尾都引用了歌谣,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四、情景默写
  • 10. 古诗文名句填空。
    1. (1) 微君之躬,?(《诗经·邶风》)
    2. (2)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 (3) 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 (4) 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5. (5) 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句。   ,
五、诗歌鉴赏
  • 11. 阅读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两句运用了修辞,展现了一幅的景象。
    2. (2) 诗中“怜”的意思是什么?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语言表达
  • 12. 翻译下列句子。
    1. (1)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2)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 (3)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 (4)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13. 语言赏析。     
    1. (1) 分析“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句中“已”“广大”“正”的作用。
    2. (2) 将第二则消息中的“大军”改为“军队”,“冲破”改为“攻进”,“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
  • 14.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中学生朗诵的一般技巧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一 朗诵前的准备

    选择语言具有形象性且符合朗诵主题、适合朗诵场合、满足听众需要的作品。准确把握作品的创作背景、内容、主题和情感基调。伴着丰富的想象,使自己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二 朗诵的基本表达技巧

    1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一般来说,语法停顿中,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时间长于分号、冒号;分号、冒号的停顿时间长于逗号,逗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强调停顿,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生理上也不需要作停顿的地方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较大的停顿。

    2重音:就是朗诵时将某些词句读得比较重,扩大音域或延长声音以突出重点,表达情感。一般来说,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语法重音是由语句的结构自然表现出来的。一般情况下,谓语中心词、定语、状语、补语、疑问代词、指示代词需要重读,强调重音完全是根据朗诵者的感情或心理需要而进行的重读处理。强调重音的音量往往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3语速:指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间连接的紧松。朗诵的速度与文章的思想内容有关。一般说来,朗诵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时语速快一些;朗诵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时语速慢一些;而朗诵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等内容则用中速。

    4句调: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可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表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平调:语势平稳舒缓,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或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曲调:语调弯曲,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常表示讽刺、厌恶、意在言外等语气。

    (有删改)

    某校举行“爱国诗歌”郎诵比赛,博阳同学选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总是朗诵得不理想,请你结合上面所给的材料给他提一些建议。

  • 15. 阅读名著,完成下面的题目。

    2005年,为了纪念埃德加·斯诺,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斯诺与中国》一书,十年后增订新版时,书名更改为《报春燕:埃德加·斯诺》。请结合斯诺创作的《红星照耀中国》,谈谈你对更改书名的理解。

七、名著阅读
  • 16. 名著阅读。

    李逵、燕青径望梁山泊来,路上无话。直到忠义堂上,宋江见了李逵、燕青回来,便问道:“兄弟,你两个那里来?错了许多路,如今方到。”李逵那里应答,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众人都吃一惊。宋江喝道:“黑厮又做甚么?”李速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当有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五虎将,慌忙拦住,夺了大斧,揪下堂来。宋江大怒,喝道:“这厮又来作怪!你且说我的过失!”李逵气做一团,那里说得出。有诗为证:依草凶徒假姓名,花颜闺女强抬行。李逵不细穷来历,浪说公明有此情。

    1. (1) 结合原著说说李逵要杀宋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红军说到它时,一般都叫“二万五千里长征”。从福建的最远的地方开始,一直到遥远的陕西西北部道路的尽头为止,其间迂回曲折,进进退退,因此有好些部分的长征战士所走过的路程肯定有二万五千里,甚至更长。根据一军团按逐个阶段编的一张精确的行军记录,长征的路线共达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英里为六千英里,大约为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的两倍,整个旅程都是步行的,有些是世界上最难通行的小道,大多数无法通行车辆轱辘,还有亚洲最高的山峰和最大的河流。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

    2. (2) 以上文段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作者是:(人名)。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红军长征的?
    3. (3) 罗广斌和(人名)合著小说《》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余新江、齐晓轩等。
八、作文
  • 17. 生活中,总有让你感动的人物,或者父母,或者老师,或者朋友,或者邻居,或者……

    请以“你就这样让我感动”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叙事具体,生动形象;②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