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练...

更新时间:2023-11-16 浏览次数:2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1952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 . 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 .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 . 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 . 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 2. 1949年7月,毛泽东在给邓小平的指示中说:“‘一边倒’是以外交关系上互相尊重、平等和独立自主为前提的。中国以一个主权国家的姿态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之中,并非是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中共领导人在涉及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决不含糊”。由此可知,“一边倒”政策(   )
    A . 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 B . 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束缚 C . 使新中国完全摆脱半殖民社会 D . 有利于打破新中国的外交僵局
  • 3. 1972年中国正式确定“反霸一条线”外交政策,即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联合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的国际统一战线,携手合作,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核心即是“联美反苏”。这一现象(   )
    A . 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 B .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 . 遏制苏联对阿富汗侵略 D . 瓦解了社会主义阵营
  • 4.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出现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据下图,最后成立的自治区为(   )

    A . B . C . D .
  • 5. 有同学在课外进一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时归纳了下列表格,对该表解读准确的是( )

    1941年5月1日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

    1947年5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1955—1965年

    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A . 中国共产党由幼年走向成熟 B . 中国共产党对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 C . 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源远流长
  • 6.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协议签署。70年间,西藏人民走过了从一穷二白到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历程。推动西藏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践行 B . 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 . 基层治理体系的完善
  • 7. 由于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曾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许多少数民族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致使现在根本弄不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个民族。而在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汇总登记上报的民族就有400多个。少数民族不再隐瞒身份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B .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 . 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
  •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第三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组织和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或者单行条例规定。”这一规定有助于(   )
    A . 消除民族间的差异 B . 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C . 少数民族高度自治 D .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 9. 周恩来说:“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 互相同化,互相影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 民族团结平等的传统 B . 民族共同繁荣的任务 C . 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 . 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与完善。下列与此相关的史事按发生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自治区建立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

    ④把民族区域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A . ②③①④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④③② D . ②①③④
  • 11. 下表所示为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统计表。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我国(   )

    届别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第四届

    第五届

    第六届

    第七届

    时间

    1954年

    1959年

    1964年

    1975年

    1978年

    1983年

    1988年

    人大代表总数(人)

    1225

    1226

    3040

    2885

    3497

    2973

    2973

    少数民族代表人数(人)

    178

    179

    372

    270

    381

    405

    445

    少数民族代表占比(%)

    14.5

    14.6

    12.2

    9.4

    10.9

    13.6

    14.9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B . 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 C . 人民当家作主地位日益提高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 12.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截至2020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至2020年的190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西藏地区得以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D . “一国两制"构想的推行
  • 13. 有学者指出,1982年宪法不仅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和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而且在1954年宪法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重要的修改和补充,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制定提供了宪法依据。这表明(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渐趋完善 B . 吸取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经验教训 C . 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完善 D . 民族区域自治开始有了法律保障
  • 14.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成立,体现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多党合作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 15.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突出体现了(   )
    A .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B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 . 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 D . 内地与边疆政策相同
  • 16. 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今新疆一带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进行了有效的军政管辖。判断下列有关新疆历史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时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②清朝时在昭莫多地区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晚清时收复新疆并且在新疆设立行省  

    ④新中国在新疆成立民族区域自治机构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7.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制定宪法,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包括(   )

    ①政治协商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 ①②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8.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在某些地区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
    A .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B . 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 . 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先进的管理体制 D . 享有较大行政自主权
  • 19. 1952年8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行政地位及自治权利等重大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当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 . 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 . 已经在地方上取得实践成果 C .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开创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局面
  • 20. (2024高二下·兴文开学考)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被写入宪法。这表明(    )
    A . 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 B . 以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民主 C . 形成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 过渡阶段的历史任务完成
  • 21. 1947年,根据党中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建国后,又先后成立了4个自治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确定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材料体现(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 B . 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不断深化 C .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形成 D .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逐步健全
  • 22. 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 . 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C . 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 . 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 23. 1981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使每个民族自治地方逐步做到:民族干部的构成与当地民族人口的比例大体相当”。这一政策意在(   )
    A .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 B .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巩固政治协商制度 D . 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 24. 截至2003年年底,西藏自治区共有1700多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住寺僧尼约4.6万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清真寺23788座,教职人员26000多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共有清真寺3500多座,数职人员5100人。这说明我国(    )
    A . 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 C .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D . 民族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
二、主观题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建立起一个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巩固的“大一统”帝国。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辨”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统”政权为核心、以政权承绪关系为主线、取消华夷之别为特征的正统论,并将其贯彻于历史评断之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统治和思想控制。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民国时期,封建帝制被废除,民族平等被写入约法和宪法,推动了边疆民族观的进步。治边思想由古代的“守中治边”到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在边疆地区的施政方针上,由“因俗而治”转变为促进边疆内地化。措施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的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省县制、改土归流、改革盟旗制度等,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制定并实施了开发和建设边疆的经济政策,同时开展边疆教育,提高边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

    ——摘编自马玉华《治边政策:从清代到民国的梳理》等

    材料三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其中第十七条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实行蒙回民族与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平等权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的指示中指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这一方针指导下,1947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在边疆治理上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陕甘宁边区政府探索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 26.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孝公颁布一系列法令,推行县制,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登记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二:贞观年间,伏允(吐谷浑可汗)反叛,李世民先“遣使让之”,继而“遣使谕之,十返;又引其使者,临轩亲谕以祸福,但伏允终无悛心”,最后才不得不兴师平定。

    唐太宗说:“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在中央朝廷的统一领导下和督促下,这些少数民族只负担某些较轻的义务,自主处理其内部事务。如唐律中规定“化外同类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唐六典》载“若夷獠之户,皆以半输轻税”。

    ——摘编自赵晶著《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变法名称,并分析其对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并分析唐太宗能够实施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政策及其与唐朝民族政策相比的进步性。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国庆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表2所示是对1950~2009年党和国家主要领导同志在国庆节庆典上发表的讲话摘编。

    时间

    演讲者

    讲话内容

    1950年

    周恩来

    各兄弟民族的代表和文工团这次到北京来参加庆祝国庆节。显示着中国各兄弟民族空前的大团结和中国各民族人民对自己国家的热爱。

    1953年

    毛泽东

    我们要和各民族讲团结,不论大的民族还是小的民族都要团……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是整个国家的利益。

    1959年

    周恩来

    压在人民头上的贪污腐化的恶政府消灭了,代之而起的是人民世世代代所梦想的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廉洁勤劳的政府。

    1963年

    毛泽东

    我们向全世界一切愿意同我们建立和加强友好关系的国家、政府、党派、团体和个人,表示敬意。

    1979年

    叶剑英

    要依靠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首先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真正享有参加管理国家事务和本单位事务的权力。

    1984年

    邓小平

    我们坚决主张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裁减军备……反对一切侵略和霸权主义。我国将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国家建立、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

    2009年

    胡锦涛

    我们将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继续……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摘编自陈金龙《试论国庆纪念的社会功能——以新中国国庆纪念为中心的考察》

    围绕材料中某一方面的相关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信息关联,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