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10月月...

更新时间:2023-10-31 浏览次数:19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共20分)
  • 1. (2023八上·原阳月考) 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中写到:“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了你东海的碧波,你的帕米尔高原上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阅读上面诗句,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 (1) 文中提到的帕米尔高原是我国疆域四至点中的
      A . 最东端 B . 最南端 C . 最西端 D . 最北端
    2. (2) “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这句诗表明我国
      A . 南北跨纬度大 B . 东西跨经度大 C . 地形复杂多样 D . 土地面积辽阔
    3. (3) 下列对我国地理条件优越性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领土南北跨度大,以热带为主,衣食无忧 B . 海陆兼备,有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 C . 全国各地降水都比较丰富,多大江、大河 D . 地形以平原为主,肥田沃土广布
    4. (4) 有关我国邻国的正确叙述是 
      A . 朝鲜是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B . 阿富汗是我国的陆上邻国 C . 南邻越南、老挝和朝鲜 D . 与我国陆上接壤的有蒙古、印度、俄罗斯、日本等
  • 2. (2023八上·原阳月考) 2019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断了许多人的正常生活,在过去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全国上下都尽全力抵抗病毒侵害,控制疫情传播,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了兄弟省份的“琼”尽全力,“浙”风挡雨,确保湖北乃至全国人民逢凶化“吉”,“皖”无一失,国泰“闽”安。下列医疗队名片与地理元素不相符的是
      A . 海南医疗队——“琼”尽全力 B . 河南医庁队——“皖”无一失 C . 福建医疗队——国泰“闽”安 D . 吉林医疗队——逢凶化“吉”
    2. (2) 去年7月20日,南京禄口机场受境外输入影响,疫情再一次爆发,短短的10多天时间,疫情就由南京向全国众多省份扩散,为了积极配合国家抗疫,同学们一定要多学习防疫知识,做好相应防护措施。此次最早发现疫情的南京禄口机场所属的省区是
      A . 江苏省 B . 安徽省 C . 浙江省 D . 福建省
  • 3. (2023八上·原阳月考)     2019年10月1日国庆节当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上34省区的彩车也成为一大精彩看点,读下列省区彩车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上图中四个省区按照自西向东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②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③④①
    2. (2) 关于四省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省区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最多的省区 B . ②省区与广东省距离最近 C . ③省区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为泼水节 D . ④省区境内有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流过
  • 4. (2023八上·原阳月考)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4+2+1家庭模式”成为中国家庭的主流模式之一,也就是说夫妻两人需要瞻养4个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截至2020年我国60岁及65岁以上的人口比重分别为16.23%和11.30%。为此,我国人口政策调整为“全面两孩”到“三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我国曾经实行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主要是
      A . 减少资源过度开发 B . 解决人口分布不均问题 C . 促进人口均衡分布 D . 缓解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2. (2) 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说明
      A . 不能解决人口增长问题 B . 人口政策要适应国情 C . 人口、资源、环境历来相互协调 D . 人口的发展不必考虑社会经济
    3. (3) 我国放开“二孩”“三孩”产生的影响是
      A . 加重了人口抚育问题 B . 劳动力大量过剩 C . 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D . 经济会萧条落后
    4. (4)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我国城镇人口少于农村人口 B . 以黑河—腾冲为界,东南部人口少,西北部人口多 C . 汉族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D . 平原盆地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多
  • 5. (2023八上·原阳月考) 民俗风情是在长期社会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无论是民族的饮食、服饰还是礼仪等,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活的真实反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1) 李华到东北旅游时,观看了当地的民族风俗表演,下列能够体现当地民族风俗的是
      A . B . C . D .
    2. (2) 我校要开展民族运动会,按照我国各民族人数的比例进行队伍选拔,请问参加运动会人数最多的民族队伍是
      A . 壮族 B . 珞巴族 C . 汉族 D . 回族
    3. (3) 我国民族组成最复杂、少数民族个数最多的省份是
      A . 云南 B . 广西 C . 福建 D . 山东
    4. (4)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表达了我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望。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 . 少数民族有56个,壮族人口最多 C . 泼水节是傣族传统佳节 D . 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分布的主要少数民族为维吾尔族
  • 6. (2023八上·原阳月考)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众多“驴友”游遍大江南北,感受祖国的锦绣河山。他们纷纷在朋友圈晒出自己的旅行线路,分享沿途的所见所闻。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四条旅行路线中,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是(   )
      A . 路线1 B . 路线2 C . 路线3 D . 路线4
    2. (2)  “驴友”在沿线旅行过程中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 . 路线1:风光秀丽的阿尔泰山、气势雄伟的布达拉宫 B . 路线2:巍峨高大的昆仑山脉、风吹麦浪的华北平原 C . 路线3: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热情好客的藏族同胞 D . 路线4:森林茂密的大兴安岭、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
  • 7. (2023八上·原阳月考) 读我国四省区轮廓图,完成下面18-20小题。

    1. (1) 乙图中①②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分别是
      A .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B .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 C . 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 D . 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
    2. (2) 以上四省区中,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的是
      A . B . C . D .
二、综合题(共30分)
  • 8. (2023八上·原阳月考) 读中国部分地形区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将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名称,分别填在相应的空格内。

      盆地:B;高原:C, H;平原:E, F

    2. (2) 四大盆地中,被称为“聚宝盆”的是(填字母)。
    3. (3) 四大高原中,P高原特点是
    4. (4) 中国的地势特点是。这种地势对中国带来什么影响(从气候、交通、能源任选其二分析)

  • 9. (2023八上·原阳月考) 读中国疆域图(图1)和中国行政区划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 (1) 按照低、中、高纬度划分,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纬度地带,四季分明;少部分地区处在低纬度地带,充足。
    2. (2) 读图1,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14个,其中A是,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其中B是
    3. (3)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c、南海。我国有两大内海,分别是渤海和e
    4. (4) 写出图2中下列数码所代表省区的名称①
    5. (5) 写出图2中下列数码所代表的省区的简称②
    6. (6) 图2中北回归线自东向西依次穿过台、和云(填简称)。
  • 10. (2023八上·原阳月考) 读图“我国疆域图(图2)和民族分布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 (1) 图2 A省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我国最西端在该省区的高原上。
    2. (2) 图2中以ab线为分界,西部人口密度。图中的人口地理界线的两个端点城市是
    3. (3)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相对分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东北地区,汉族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中部和
    4. (4) 由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
    5. (5) 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分布在图1中省区(填数字)
    6. (6)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2020年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举行,到内蒙古可以欣赏到( )

      ①马头琴演奏 ②竹楼村寨 ③草原风光 ④沙滩椰林 ⑤沙漠探险

      A . ①②③ B . ③④⑤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⑤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