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南省郑州市基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开学...

更新时间:2023-11-25 浏览次数:33 类型:开学考试
一、选择题
  • 1.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在对三星堆遗址考古研究中,既发现大量与中原地区类似的青铜器和玉璋、玉琮、玉戈等,又有众多独特的青铜神像、金杖、神树等,其独特的祭祀行为,包括“燔烧”、器物分层等也十分罕见。这可以用于印证( )
    A . 华夏民族认同观念已经产生 B . 古蜀文明已经超越中原文明 C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本特征 D . 早期国家中央集权特征明显
  • 2. (2024·) 秦统一后在全国普遍实行任官赐印制度。官印是官吏任职的凭证,任官授印,免官收印,印随官转,任命朝廷大臣和地方小吏均是如此。秦朝《法律答问》规定,丢失“公玺”必须治罪,即使寻得,也要承担一定的刑罚责任。这反映出秦朝(  )
    A . 官印赐予制度程序较完备 B . 选官制度承袭了先秦模式 C . 为官之道必精通法家思想 D . 国家权力强化的特征明显
  • 3.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黄老之术反对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汉初,曹参治国采纳并推行盖公“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思想,统治者奉行“欲为省,毋烦民”即与民休息的政策。这表明(  )
    A . 统治者治国理政要适时而变 B . 黄老之术由思想而政治 C . 秦制已不符合汉初政治需要 D . 政策杠杆促进思想成熟
  • 4.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 . 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B . 察举制以功劳大小为升迁依据 C . 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 . 门阀士族把控地方官吏选拔权
  • 5.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东晋王导主政注重“镇之以静”,对豪强地主掠夺土地、占夺流民的行为不予干预;谢安为政亦“去其烦细”,并下令不准搜索豪强舍藏流民。这反映了统治者(  )
    A . 为政清静,笼络高门 B . 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 . 以礼入法,宽刑省罚 D . 精兵简政,以图北伐
  • 6.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考生平时的水平,741年礼部侍郎韦陟要求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将平时所写的代表性作品交来参阅,称“纳省卷”。同时还允许有名望的公卿贤达向主考官推荐优秀考生,甚至可以共同决定拟录取名单,称为“通榜”。唐代“纳省卷”“通榜”(  )
    A . 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 . 有助于平衡中枢权力 C . 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学之人 D . 有利于全面考察人才
  • 7. (2024高一下·成都月考)  宋太祖、太宗两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没有全部取消旧官制,长期保留唐、五代遗留下来的许多官位职称。中央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大都不管本司事务,只是领取高薪、享有崇高政治地位而已。这种现象(  )
    A .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 . 体现了崇文抑武的国策 C . 促进了科举制的完善 D . 助推了冗官冗费的出现
  • 8.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 . 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 . 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 . 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 9.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自明中期以后,商人通过“捐纳”谋求功名或“义官”的案例增加。士人中“弃儒从商”风潮逐渐蔓延。地方志、宗谱、文集、小说里面,多有介绍“弃儒从商”的案例。王阳明也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这些现象表明(  )
    A .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 资本主义萌芽激发社会活力 C . 商人的社会影响力有所增强 D . 尊富崇利意识成为社会主流
  • 10.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近代国学对应的是外来之学,基本含义是本国固有之学。梁启超在1902年《中国史叙论》中第一次使用国粹概念,并且多次用国学代表中国学术,国学由此成为流行语。在此之前,严复习惯于使用中学概念。而康有为、谭嗣同则同用孔教概念。他们对近代国学的称谓旨在(  )
    A . 凝聚民族精神 B . 坚守中国固有之学 C . 助力维新变法 D . 吸收西学创新中学
  • 11.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北洋政府编纂的《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与旧有正史相比,《清史稿》新增“邦交志”,第一次较全面地记述了整个清代的中外关系,基本抛弃了夷狄观念,不再将西方诸国视为附属国。这一变化(  )
    A . 是辩证史观指导的产物 B . 意在追求真实的理性精神 C . 受通史体例改革的推动 D . 受清末外交近代化的影响
  • 12.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大量使用“劳工神圣”“赤化大地”等口号;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在宣传中突出“民族解放”“平民政权”等口号;八七会议后,“打土豪,分田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口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不断探索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 . 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C . 始终把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 . 坚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 13.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晋察冀画报》是中共出版的第一份大型摄影画报,创刊于1942年7月7日。画报出版后传到各根据地和敌占区,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鼓舞,也让日军非常震惊。日军一面加紧封锁印刷制版物资,一面“扫荡”根据地,并把画报社作为重要的袭击目标之一。这反映了(  )
    A . 根据地军民抗战决心和信心 B . 中共重视抗日根据地文化建设 C . 第二条战线的抗战成就斐然 D . 舆论宣传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
  • 14.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了这次会议,并成功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政治解决。”“这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联合国成立大会 C . 万隆会议 D . 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 15.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农牧业的产生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要求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这说明(  )
    A . 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和长期性 B . 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 . 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D . 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 16.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在地理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主要是因为(  )
    A . 热带地区有利于人类食物采集 B . 人口众多有利于城市定居生活 C . 大河流域有利于早期农业发展 D . 地形破碎有利于部落自卫防御
  • 17.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考古学家在阿富汗发现一座公元前4世纪末希腊人的城市遗址。城中不仅有希腊风格的神庙、广场、宫殿与体育馆,而且保存希腊文的戏剧与哲学方面的手稿。据此可知(  )
    A . 希腊注重公民素养的全面培养 B . 亚历山大远征促进希腊文化的扩散 C . 海外贸易推进欧亚文明的交流 D . 文明碰撞融合了区域间的不同文化
  • 18.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公元2世纪,罗马的道路系统几乎遍及帝国全境,东起幼发拉底河,北达苏格兰低地,穿越不列颠、欧洲、北非、小亚细亚和阿拉伯、叙利亚及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这说明,罗马四通八达的交通(  )
    A . 推动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 . 有利国家行政效率提高 C . 消除了帝国民族间差异 D . 加快了罗马城市化进程
  • 19.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15世纪中期,意大利的许多城市都颁布了“禁奢条例”,企图限制人们的继过度消费,特别是在女性的服饰和宴会的用度方面。但是强烈的虚荣心让人们无视这些法律的存在,每当上流社会大摆筵席或是举办各种社交活动时,宾客们的穿戴总是争芳斗艳,琳琅满目。这反映了当时(  )
    A .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B . 人们普遍追求奢侈 C . 文艺复兴运动扩展 D . 法律成为一纸空文
  • 20.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伏尔泰认为:“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其体现的政治理念是(  )
    A . 天赋人权 B . 权力制衡 C . 自由竞争 D . 主权在民
  • 21.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公社的伟大社会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和工作。它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将永远作为新社会的光辉先驱而为人所称颂。”这是因为,巴黎公社(  )
    A . 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原则 B . 践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则 C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 回应了当时人民的普遍诉求
  • 22.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1918年夏,苏俄政府为了集中力量粉碎敌人绞杀新生人民政权的企图,实行了某种经济政策。但该政策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表现出社会主义初期实践在模式选择上的幼稚性。这一政策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农业集体化
  • 23.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有人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欧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其中,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的组织是(  )
    A . 国际联盟 B . 欧洲联盟 C . 华约组织 D . 北约组织
  • 24.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1917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
    A . 历史研究要多元化 B . 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 . 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 . 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二、非选择题
  • 25.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疆域辽阔,发达的道路系统为文书驿传提供了基本保障。秦汉时期,文书驿传制度在中央基本形成丞相府(东汉为尚书台)和典属国(汉成帝以后为大鸿胪)两级管理体制,而后者负责实际管理。在地方,郡县长吏负责邮驿机构吏员配置、过往使者接待、车马粮秣等物资供应、道路桥梁及各种邮驿设施的维修保护等;边塞地区则由都尉府、候官、部、燧分级管理。秦汉文书驿传按是否使用交通工具分为以邮行,以次行、轻足行,依《秦律》规定,“近县令轻足行其书,远县令邮行之”。按交通工具的类型则可分为以车行、以马行,传车和传马又有质量与所用马匹数量的区别。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把罗马和各行省连接起来,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盛况。管理邮传的主要有大区长官、运输官和承包商,权利逐次下降。二世纪后,改由运输官直接管理国家邮驿系统。承包商负责地方驿站的管理事务,下设从属官员和奴隶负责具体事宜,如驿马管理、维修马车等。大驿站设施齐全且兼有旅店性质,小驿站只提供更换马匹等中转服务。驿站并非全由国家建立,一些繁华地区的旅店也会被纳入邮驿系统。罗马帝国早期文书驿传多为步行,沿军用大道每隔一定距离配备一名信使,但这种“接力传递”无法保证每位信使都能准确解释文书信息。随着驿马增多,“驿站马车”传递文书的方式逐渐普及,通过马车,一名信使即可完成任务。

    ——摘编自王云庆.毕牧《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比较研究》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建设的相似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罗马帝国文书驿传制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书驿传制度对秦汉国家治理的意义。
  • 26.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东亚文明与西欧文明在相互交融碰撞中推动人类历史车轮的前进。早在西周时代,中国和希腊就通过被希腊人称为“西徐亚人”的游牧部落作为中间媒介而建立起丝绸贸易的联系。公元前4世纪末,古希腊地理学家克泰西亚斯在其《旅行记》中,对东方亚洲的记述超过了希罗多德,但其对东方赛里斯(“丝”的音译)人的描绘是“男高十三骨尺,寿逾二百岁”。除丝绸外,中国高超的铸铁技术也传入欧洲。公元1世纪罗马作家普林尼的《博物志》中提到的“中国铁”,就是由汉朝逃亡士卒传入中亚,然后又辗转传入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对中国的输出则有玻璃、琉璃、毛麻织品等。公元8—13世纪,崛起在欧亚大陆中部的阿拉伯帝国充当了东西文明交流桥梁的作用,将欧亚大陆两端文化成果来回传播放大。先后通过阿拉伯世界传入欧洲的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摘编自余建华《古代丝绸之路与亚欧文明交流》

    材料二

    18世纪,通过耶稣会士的著述和译作,外交官、商人、游客的回忆录和游记,中国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被介绍到欧洲,一时间欧洲出版了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历史、政治、哲学、宗教等的著作和翻译的儒家经典。欧洲思想界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各自的解读、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并用中国文化作为参照物来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从而形成了思想文化方面的“中国热”。与欧洲基督教神学价值观不同,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强调文化的人本性,如儒家形成了“仁者爱人”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政治上提出“德治”和“仁政”。欧洲人认为中国的“天人合一”是一种充满理性的无神论哲学,并说“中国可算世界上所知唯一将政治的根本法与道德相结合的国家”。对于道家,他们这样理解:“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为理性(reason)——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李约瑟在演讲中甚至说道:“吾人皆知彼启蒙时期之哲学家,为法国大革命及其后诸种进步运动导其先河者,固皆有感于孔子之学说。”

    ——摘编自冉昌光《中学西渐与自由、平等、博爱观念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亚欧文明交流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国热”出现的背景及其影响。
  • 27. (2023高三上·郑州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学术界对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不同看法。或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并非盛世;另则认为宋朝虽非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盛世而又有所发展的。或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则认为是在宋朝,或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无大作为;另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其社会发展演变多多,如水之澜。

    ——摘编自胡昭曦《我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围绕“宋朝的历史地位”,选取材料中一种观点或自拟一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