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学情...

更新时间:2023-11-13 浏览次数: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和,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 , 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种,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B . 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 C . 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流派。 D . 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 . 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C . 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D . 材料三第一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 (3) 材料一中说儒道两着“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 . 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 . 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 . 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 .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 (4) 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 (5)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种类型的影子,请你以杜甫为例来证明。
  • 2.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忆平乐

    冯至

    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如果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显然是第二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心。人们好像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天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倦。

    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当桂林的那些山峰渐渐在我面前消逝时,我心里想,十月的下旬在赣江上,十一月的下旬在漓江上,一东一西,中间隔着四四方方的湖南那么一个大省,但是民船,两个地方却没有一点不同,同样的船篷、同样的船身、同样的船夫撑船的姿势。从空间我又想到时间:在战前,在百年前,漓江上的航行也必定没有多少变化。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清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寂静,寂静凝结在前后左右,好像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寂静冲破。

    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奇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央,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慢慢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长久的时间,山峰好像都看熟了,忽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改变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一直到了平乐。

    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恐怕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第二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后到了一家,仍然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可能中好像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恳求:

    “如果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愿意出加倍的工资。”

    “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

    “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

    我们继续恳求,最后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

    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继续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收拾停当,我们决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第二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忽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朦胧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

    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十分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

    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许多变化,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天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经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化,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

    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许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许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依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依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育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

    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认真而守时刻的裁缝。

    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叙述武汉撤退之后,尽管局势不容乐观,但“人们好像很年轻”,脸上也没有一些倦容,表达了坚决抗日、抗战必胜信念。 B . 文章中关于漓江山与水的关系的描写,令人想到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作者这样写眼前景寄予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C . 文章写“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是作者同情裁缝处境艰难,所以特意多给一些钱,可是裁缝只接受应得的工资。 D . “衣冠”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文章最后说“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可见作者对某些衣冠人士的强烈愤慨。
    2. (2)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旨在以“不变”反衬“变”,农夫和手工业者这些普通老百姓不会变,但衣冠人士却敷衍塞责,胡作非为,变得不成人形。 B . 文章避免了夸张、渲染的笔墨,叙事朴素,抒情诚恳,给人凝重简练而又朴厚深远的美感。全篇行文风格沉着深婉,朴素隽永。 C . 文章描写漓江“奇丽”的山水,引入诗歌的意境,注重情感哲理的融合,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给人多方面的启迪。 D . 文章回忆“六年前”的一段往事,并非作者随意下笔,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酿造出来的。
    3. (3) 作者为何说“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好像比它本来的分量沉重得多”?请简要分析。
    4. (4) 冯至先生曾经说,《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闪着微光,使他在暗淡的时刻保持生长和忍耐。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微光”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
  • 3.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文言文阅读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叔孙氏车子鉏[chú]商获兽,以为不祥。仲尼视之,曰:“麟也。”取之。曰:“河不出图,洛不出书(《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之理,是中华阴阳五行术数之源。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划天下为九州),吾已矣夫!”颜渊死,孔子曰:“天丧予!”及西狩见麟,曰:“吾道穷矣!”喟然叹曰:“莫知我夫!”子贡曰:“何为莫知子?”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zhī 敬)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B .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C .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D . 践土之会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在文中是“六经”之一,语言极为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被称为“春秋笔法”。 B . 太山就是泰山,在古代被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是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 C . “布衣”指平民百姓穿的麻葛之类织物做成的衣服,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D . 《六艺》是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家庭贫困,屡遭困厄。孔子贫穷而且地位低下,曾经做过小吏;后来周游列国,被一些国家排斥、驱逐,也曾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B . 孔子不获任用,满怀苦闷。他在颜回去世时慨叹说:“没有人能了解我了!”也曾对子贡说:“能了解我的,大概只有上天了吧!” C . 孔子通过著述,匡时救世。他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语言简练,暗含褒贬之意,这种“春秋笔法”让乱臣奸贼都因心怀恐惧而有收敛。 D . 孔子成为宗师,令人敬仰。学者都以孔子为宗师,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艺》的人,都以孔夫子为标准,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4. (4) 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也。”

      ②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5. (5) 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的主张赞同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4.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谒孔庙

    【明】庄昶

    万里乾坤万水东,偶从庙貌得瞻崇。

    六经此学千年外,万古心香一瓣中。

    自有此天人不夜,虽无坛树杏长红。

    何人主静濂溪后,不到门墙自圣功。

    【注】①主静:宋明理学家的道德修养方法。②濂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号濂溪。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联,言天地广阔万里,万川东流入海,就如同“我”前来瞻仰孔庙一般。 B . 颔联,写六经学问产生于千年之前,千百年来受尊崇,其中也有“我”的一颗虔诚的心。 C . 尾联,写在主静的濂溪先生之后,只有“我”未入孔门就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D . 全诗运用夸张的手法,高度赞美了孔子对后世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孔子无比崇敬之情。
    2. (2) 简要概括颈联的艺术特点。
  • 5.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论语>十二章》中,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句子是“”。
    2. (2)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
    3. (3)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4. (4)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写夫妻久别重逢,伤痛难抑。
    5. (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把现实与梦幻混同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含在了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 6.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Ⅰ

    在儒家的社会结构中,亲属是一个主要的纲目,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模范。以亲属关系作结构的纲目,是同儒家以礼作社会活动的规模相配合的。礼,是____着相关各人自动地承认自己的地位,并不是法。法是社会加之于各人使他们遵守的轨道。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的共处习惯、熟悉、亲密。足球指导员一定明白球员的合作必须经过朝夕的练习。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也很近于哈佛大学Mayo教授所谓social skill。直译是“社会技术”,意译是“洒扫应对”。用普遍社会学的名词来说:积极的和自动的合作需要高度的契洽。契洽是指行为前提的____,充分的会意;( )。换一句话说,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合作,不能是临时约定,而需要历史养成。在这方面说,亲属正是人和人的历史关系,家庭又正是养成亲密合作的场所。在家庭和亲属关系里,“社会技术”最易____,以礼来规范生活的社会也最易实现。儒家想创造一个____的理想社会结构,中国原有的亲属组织也就成了这结构的底子了。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依赖 不谋而合 陶养 礼尚往来 B . 依赖 不约而同 教养 礼尚往来 C . 依据 不谋而合 教养 彬彬有礼 D . 依据 不约而同 陶养 彬彬有礼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这却需要各人的做法、想法都能心领神会,并要有长期的共处,相同的经验 B . 这却需要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并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 C . 这却需要有长期的共处,相同的经验,使各人的做法、想法都能心领神会 D . 这却需要有相同的经验,长期的共处,使各人的想法、做法都能心领神会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共处的亲密、习惯、熟悉中 B . 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 C . 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亲密、习惯、熟悉的日常共处中 D . 自动的合作,必须养成于日常共处的亲密、习惯、熟悉
  • 7.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Ⅱ

    四时的变幻与文学艺术的创作往往是融为一体的,随着大雪节气而来的降温与下雪,不仅催生了许多以“雪”为主题的诗文,也大大丰富了艺术创作中关于雪景的描绘。

    南唐画家徐熙的《雪竹图》中,画面主体描绘了荒寒中傲然挺立的一丛雪竹及窠石。尤为珍贵的是,画中积雪不施白粉,而纯用墨色留白渲染而成。画家精心地用不同层次的淡墨烘托出画中不同物体上的雪,从而使留白的雪有了变化的律动之感。

    不畏雪寒的不仅有竹子,亦有喜爱雪天的孩童们。今人戴树良与刘金贵的同名作品《大雪》,就描绘了儿童们在雪天堆雪人以及打雪仗的欢快情景。而大雪的寒冷,更凸显了阳光的珍贵,在傅仲超的《冬日里的阳光》中,融融的日光不仅温暖着画中雪白的大地,也透过画面,触动着观者的心灵。

    1. (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B . 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概括《故都的秋》的语言特色是当之无愧的。 C . 《乡土中国》的写作,缘起于费孝通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乡村社会学”课程的经历。 D . 字有直指和联想两种意义。比如“烟”,它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别具匠心,请从比拟手法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二上·常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