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云学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10...

更新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28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其最深层的积淀和影响是对人格的培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君 子人格。“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流行,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但孔子在构思和传布自己的儒家学说时,对“君子”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如果说,孔子在构思和传扬儒家学 说时,思考的核心问题是探求如何立身处世,那么他苦苦追寻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孔子塑造的君子人格,伴随《论语》的流传而走入人们的心灵。儒家学派的后继者如孟子、荀子等,对君子人格张扬申说。与儒家学派有颇多论争的墨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人格也欣赏有加,如《墨子》 中的“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韩非子》中的“君子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 等等,都是对君子人格的高度肯定。道家学派虽然在诸多思想现念上与儒家学派判然有别,但在看待君子人格上,两者颇为一致。至于被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更是对君子人格赞不绝口,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张岱年等哲学家认为这是对君子形象的生动描绘。于是,君子人格受到上至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底层百姓的广泛认同和追从。

    从先秦至清末,有关君子和君子文化的描述数不胜数,而且在传统戏剧、民间说唱、民俗礼仪及家教家训中俯拾即是。君子文化及君子形象还渗透和融入我们日常生活及器物之中,如中国人自古就有爱玉的 传统,实源于“君子比德于玉”的观念。

    君子概念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文化多样,但只要是中国人,都乐于被人看作君子,而决不愿意被人视为小人。君子人格在不同阶层的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在今天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成人之美”“近君子远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这些至 今活在人们口头的君子格言,已不同程度地成为中华儿女做人做事的人生信条。

    君子作为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是凸显中华文化“精气神”的典范人格模式,彰显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烛照中华儿女历经坎坷而跋涉向前的人格力量和心理支撑。

    (摘编自钱念孙《君子:千锤百炼的人格基因》)

    材料二:

    如果说绅士、骑士、牛仔是西方文化人格的表征,那么中华文化人格则体现为“君子”。君子文化, 无疑是联系中国人的血脉之根。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式微,君子不再纯粹作为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以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被儒家推崇,并被赋予新的人文内涵,一举成为济世的高标。由此,君子集智慧与美德于一身。君子形象成为文 学家们最为迷恋的书写对象。从《诗经》起,中国文学塑造了一系列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有岳飞、关羽等忠烈君子,有赵云等勇毅君子……

    当然,做君子不可能没有门槛。因此,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外在和内在都有质的规定。就外在而言,君子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有标配,如“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对君子的内在要求则更为 恢宏、深远。修身养性是低配,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终极目标。欲实现这样的高标,主要依凭才学,不仅需要“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而且还得富有文人雅趣。当君子内外兼修,自然就剔除了权势阶层的倨傲, 增加了温良恭俭让等人文内涵,从而成为一种美好的文化精神,流淌在中华大地上。

    君子文化是中华文化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基因。完成了君子人格塑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审美内涵的“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不能与君子同一,但具有君子意识或君子风范,便值得称道。 做个君子,不但预示了人生方向,而且确立了最具终极意义的人生价值追求。君子既是中华文化的普世价值,又是中华文化人格的品牌标识。

    弘扬君子人格的正能量,是传播中华优秀君子文化的必由之路。传承君子文化优良基因的同时,应该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君子一度被矮化为“文弱书生”,这显然是对君子的误解。君子不等于文弱,君子 文化不等于腐儒文化,不等于没有血性和勇武。当下,君子文化的式微,缘于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大行其道,以及现代性焦虑和人文精神信仰的断裂。事实上,当下是推行君子文化的最好时代,因为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摘编自张国龙、凌丽君《中华民族的精魂: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广泛接受并 尊崇的君子人格。 B . 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对“君子”由政治上的统治者变为道德修养的践行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C . 经孔子的改造后,“君子”的内涵不断丰富,即使与孔子主张不同的其他学派,也大多对此十分认同。 D . 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君子文化,既要看到君子文化积极的一面,也要正视君子文化的瑕疵,但不能将其等同于腐儒文化。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西方文化人格体现为绅士、骑士、牛仔,中华文化人格体现为“君子”,后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且明显优于前者。 B . “君子”一词历久弥新,生命力旺盛,尽管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观念多变,人们都把君子人格当作自己做人行事的人生信条。 C . 君子人格从上至下受到广泛认同和追从,甚至成为济世高标,这完全得益于文学家们塑造了一系列 卓尔不群的君子形象。 D . 大众受教育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君子风范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行君子文化建设。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中“君子文化对君子的内在有质的规定”的一项是( )
      A . 修己以安百姓。 B . 博闻强识而让,教善行而不怠。 C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D .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4. (4) 材料一主体部分是如何论证“君子人格被历代中华儿女广泛接受并尊崇的”?请从论证角度和论证方法等方面简要分析。
    5. (5) 某杂志社举行“君子风范,恰逢其时”的研讨会,邀请你参加并谈谈君子文化建设“恰逢其时”的原因。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 2.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现代文阅读Ⅱ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

        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 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 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

        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 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

    ……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 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

    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

    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义回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他内心五味杂陈。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 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四月,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

    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 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半信半疑的人们又问,“大刀阔斧”怎么理解呢?

        测量队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 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了秉昆父亲周志刚,周志刚虽然没享着大儿子的福,全光字片的人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光字片的大救星啊!男人们聚到周家,想知道对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造究竟何时开始?将改造到什么程度?光字 片的人家也能过上享受燃气灶和自来水的生活吗?

    对于他们的探问,周秉昆一句也回答不了。他已经好久没见到哥哥了。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建筑大军的载人卡车彩旗招展。光字片的青年闻讯后,骑着自行车迎接,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 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 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 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 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那边,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 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

         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

       有人说:“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他们都有等着看笑话的意味。

       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站在一辆小卡车上,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

    我从小到下乡前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周家三个儿女,没有什么瞒得了光字片的人。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 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

    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老了,快到退休年龄了。

    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 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

    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 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文本二:

    长篇小说《人世间》以北方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平民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21世纪初,小说刻画了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和奋斗历程,将其嵌入到中国社 会50年来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等历史事件和发展进程中,既写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苦,更写他们怀揣梦想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

    2019年,《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说,“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语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

    1. (1) 于拆迁,光字片的男女老少的种种表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测量队的到来让临街住户感到惊惶,相较于对修路的期待,他们更担心无处栖身。 B . 听闻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群众奔走相告,心情激动而满怀憧憬。 C . 去秉昆家聊天的群众对于未来生活的讨论和畅想,为后文做了铺垫。 D . 光字片群众对搬迁到新区感到愤懑,表现了作品对安土重迁传统观念的严肃批判。
    2. (2) 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确实是平调回来了?”“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这些语言表现了冬梅对丈夫从北京回来任职也有疑惑。 B . 周秉义在光字片对乡亲们说“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周秉义这样 说的依据就是他在大雪天亲眼看到的景况。 C . 周秉义是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着重塑造的党的干部形象的代表,周秉义既有英雄主义情怀,也有务 实为民的作风,其形象非常鲜明。 D . 小说中“招商引资”“棚户区”“土坯房”等词语,都指向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生活现实,同时又使 小说富含记录历史发展变迁的意味。
    3. (3) 《人世间》塑造的周秉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 析。
    4. (4) 文本二中说到 《人世间》荣获茅盾文学奖,颁奖词中有两个关键词——“温情”和“有情有义”。你是 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情”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文言文阅读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之曰长。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 “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 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新井篇》,言既浮华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 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元.辛文房《白居易传》)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恃才[A]少[B]所推[C]可[D]因[E]谑之[F]曰[G]长安[H]百物[I]皆贵[J]居[K]大[L]不易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贞元,庙号,庙号纪年法是用古代帝王的庙号来纪年的一种特殊方式。古代帝王使用庙号是从汉武帝刘彻开始的。 B . 六义,诗经学中的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地域和 音乐的不同分类的;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艺术表现方法的归纳。 C . 言,指字,与《琵琶行并序》“凡六百一十六言”中的“言”词义相同。 D . 贾,指商人,与“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中的“贾”的词义不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况起初对白居易的才华并不十分认可,后因读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方对其刮目相看。 B . 白居易作乐府和诗讽谏时事,皇帝十分生气,认为它越职行事,加之权贵奸党对其讽刺时事不满,于 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C .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D . 白居易诗文通俗易懂,与其作诗习惯有很大关系: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 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琵琶行并序》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②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5. (5) 白居易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4.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古代诗歌阅读

    夜对流萤作

    韦应物①

    月暗竹亭幽,萤光拂席流。

    还思故园夜,更度一年秋。

    自惬观书兴,何惭秉烛游。

    府中徒冉冉 , 明发好归休。

    【注】①韦应物: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②冉冉:匆忙貌。③明发:黎明;平明。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首联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二句着一“流”字,刻画出萤火虫飞舞的形态,使静谧的夜晚有了动态之美。 B . 颔联写夜晚的流萤引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易逝、一年又过的感慨。 C . 颈联写抒情主人公在月下惬意地看书,为什么要惭愧秉烛夜游呢?表达出作者月夜观书、自得其乐以及秉烛夜游、珍惜美好时光之情。 D . 诗人夜对流萤,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全文直抒胸臆,明白晓畅。
    2. (2) 诗歌的尾联在用词和表情达意上很有匠心,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 5.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曹操在《短歌行》中仿用《管子·形势解》中“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的话,用比喻手法表示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2. (2)  苏 轼 在 《 念 奴 娇 · 赤 壁 怀 古 》 中 写 了 周 瑜 作 为 儒 将 的 便 装 打 扮 , 接 着 以

      ”两句,描绘了他在赤壁之战时的指挥若定。

    3. (3) 猿啼高而急,似哭似号,给人以凄哀之感,让人听了伤心,所以诗人们常用猿啼或抒情或营造氛围,

      如“”,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 6.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

    日本政府对核污染水安全性的信息不透明,____。首先,①日本决定排海就是因为处理核污染水的关键设备“多核素处理系统”的净化效果达不到预期,②导致福岛核污染水问题不能从源头得到制服。其次,③日本政府公布的所谓“核处理水”中对核素的检测范围未包括更具潜伏性和危险性的同位素。④在核素监管标准上,⑤日本核污染水的“重新净化”对照的是核电站的正常运行,⑥而不是核灾难中排放污染水的核电站。再次,⑦日本并未努力去水处理和减少污染。日本政府在讨论初期就将基于氚分离技术的解决方案剔除,____。相较海水稀释,分离技术将额外增加几百亿日元成本。而且,东京电力公司提取的样本也不能充分代表待排核污染水的实际构成和浓度,相关数据的可信度存疑。截至今年 5 月 18 日,东电官网数据显示,133.31 万立方米核污染水中,经过“多核素处理系统”处理过的污水只占 30%,多达 70%的污水连第一次过滤都未实现。基于上述理由,国内外民众普遍认为日本政府强推排海方案缺乏正当性,纷纷表示反对。

    1.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2. (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意。

  • 7.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II

        故乡的老宅倚山而居门对南山山上层层叠叠的梯田好像一幅水墨画勾勒的粗线条。老宅的光阴闲适而缓慢,连翠竹似乎都沉湎于时光,似未生长。岁月不居,随村庄的小河悄悄流逝,不经意间,流走多少令人留恋的过往。____,翠竹并没有停止生长,在看不见的地方,一直默默积蓄向上的力量,一年一年拔高的竹节,诉说光阴的故事。不知何时,喜欢上听雨,秋风细雨是丝丝凉意,雨声即心声。听到的 是雨声,体味的是心境,感悟的是人生。

    诗词里的秋雨是多情的,有了灵魂,多了愁意,浇淋一段愁肠。“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的雨沉郁悲凉,乱世的____,孤寂清冷。

    干旱的黄土地,等待一场雨的浇灌,想那黄土下小麦的种子,在欢快地吮吸雨露,不觉秋雨寒凉。院中晚开的芍药,一朵花鲜亮,在风雨中____多情的裙摆。大黄在墙角下蜷缩,耷拉着耳朵,时而悠闲看雨,时而闭目小憩。秋雨中的村庄比平常多了几分静,如同月光徜徉的静夜。故乡村庄里的雨多情而舒缓,清新滋润,连雨滴落下的声音,都格外脆响。

    十月,我与老宅的一场秋雨邂逅,多生几分难得的闲适与惬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先生的秋意昂扬,富有诗情,是人生豪迈之秋。

    (选自中国作家网《翠竹秋雨》,有删改)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2. (2)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两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B . 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C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是鲁迅先生的行动写照。 D .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3. (3) 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四、写作(60分)
  • 8. (2023高一上·湖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被军阀追捕,在磨难中,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袖;苏轼作诗讽刺变法,被贬黄州,正是这个遭遇,使苏轼来到赤壁,写就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丈夫病逝,国家危亡,南渡一路坎坷,这些苦难擦拭了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让她的词作更上一层楼。

    以上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