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诸子蜂出,各引一端,不仅形成了真正的学术繁荣,而且还有大量的新认知通过不同观点间的相反相成、相生相灭被创造出来。如孔子的仁学体系和孟子的仁政理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大同精神;老子所构建的宇宙论及宇宙论同社会论、人生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庄子主张把心的逍遥置于一切之上的人生观;荀子为证明阶级存在的合理性而提出的“维齐非齐”论和天人相分的世界观;韩非等人建立的与时俱进的理念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赵世超、卫崇文《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运动》
材料二
西周末年,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了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礼崩乐坏所导致的士的再就业需求促进了私学的兴盛,无论是后世诸子百家的称谓也好,还是九流十家的说法也好,都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思想的丰富程度。中国思想由此实现了突破,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价值,塑造了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
材料一
明代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大量输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明代中叶以后的商品经济浪潮已经突破了大中城市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市民阶层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工商业者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
——摘编自王言锋《社会心理变迁与文学走向》
材料三
明中后期,江南表面看似活跃的商业活动及手工业生产实则后继无力,仅以维持个体家庭基本温饱为目的,重复简单再生产而已。凡此,导致明代失去了“社会变迁”的物质基础与制度创新及技术革新重要基地。
——摘编自赵玉田《环境与民生:明代灾区社会研究》
材料一
李鸿章在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裁撤折》中说:“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豆古所末(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今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摘编自杨家骆主编《洋务运动文献汇编》
材料二
不同时期、不同人物对李鸿章的评价
时期 | 评价 |
晚清时期 | 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 40 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他只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逸失败;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为失败之历史。 |
民国时期 | 资产阶级革命派称其为汉奸,认为其仅能为满洲朝廷保其私产,而不能为国扩其利益。 |
——摘编自高波《李鸿章形象研究》
材料
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1988年 | 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1992年 | 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
1997年 | 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
1997年 | 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001年 |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8年 |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行走 |
2010年 | 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 |
2012年 |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股役 |
2013年 |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 |
2015年 | 中国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
2017年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017年 | 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 |
2021年 | 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辉煌四十年”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