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回答的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观点,重点表达的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什么、干什么”等根本问题;方法,主要解决“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我们要深入把握创新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
一要秉持人民至上、人民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战争年代,沂蒙人民把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为了解决人民子弟兵的吃饭问题,陕北老百姓第一天把粮食端出来,第二天把牲口牵出来,第三天把种子捧出来。渤海老区的小推车推出共和国的黎明,延安的小米滋养了革命。可以说,党与人民的关系不仅是舟与水的关系、鱼与水的关系,当然绝不是油与水的关系,而是血肉难分、骨肉相连!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书写,不能半心半意,不能三心二意。要走到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灶头,情暖人民心头,真正响应群众愿望,表达百姓诉求,歌咏人民创造,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二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自觉。中国传记文学星汉灿烂,具有辉煌的文化典籍、独具的美学神韵,丝毫不逊色地彪炳世界文学星空。从现实看,中国当代传记文学也以自身魅力,闪耀出炫目的奇光异彩。在文学工作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自觉,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审美神韵,以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书写新时代新史诗,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出文学不可替代的新贡献。
三要坚持守正开新、接根续魂。守正,就是胸怀正气、恪守正道、行事正当,守护信仰与信念,守住责任与担当,守望良知与高尚。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创新就是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敢写前人没有写过的文章,绝不能醉心于自言自语的自我欣赏,陶醉于象牙塔中的寻章摘句,热衷于脱离实际的玩世高蹈,沉湎于生造概念的孤芳自赏,那会失魂落魄、丧失前途。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守正,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砥砺心志,锤炼胆识,永不僵化、决不停滞,努力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坛奇迹。
四要突出问题导向、舒解为要。直面现实的“问题意识”,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今天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广度、深度、幅度、速度、密度、程度空前。我们工作中,既要解决老问题,又要察觉新问题;既要解决显性问题,又要解决隐性问题;既要解决表层次问题,又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既要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又要解决容易忽略的问题。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秉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隐患于未然,化解于无形,力避化危为险,做到化危为安,争取化危为机。
五要涵养天下情怀、开放包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我们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作为传记文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也必须拓展世界眼光,涵养人类情怀,推动中国传记文学走出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人类“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汇集到传记文学创作中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中国文学的贡献。
(摘编自李一鸣《以新思想为指导推进新时代传记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
材料一:
网络空间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全球性和地方性交叠的人类生活的新场域,虽具有虚拟性,但虚拟性,丝毫不影响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已经使今天的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在网络空间出现以前,国家权力往往与一定的物质支撑和资源条件联系在—起,但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形成之后,技术和非物质的信息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权力资源。如果被排斥在这样一个空间之外,任何一个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现代社会的地位都无从谈起。
在现有的模式下,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权力的边缘,没有参与网络空间管理顶层设计的话语权,那么它们的利益和诉求如何实现?所谓的弥合“数字鸿沟”又如何实现?根本的方法还是通过构建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平、安全、公平的网络空间秩序,实现互联网共治。
共同体意味着全人类共享利益、共担责任,在网络空间亦是如此。网络实现全球的互联互通,创造了新的机遇,人类应该有机会共享新机遇带来的收益。同时,网络攻击、网络战等也时时威胁着网络空间的安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网络是造福于全人类还是成为新的统治工具、剥削工具,取决于建立什么样的网络空间秩序。从网络公平、共享的意义出发,全人类都应享受网络技术带来的红利,而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与共享、公平的涵义非常契合。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和现代国际关系奉行的弱肉强食的价值观不同,它提出的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看到的是整体利益和价值。比如,在对待网络安全的问题上,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全人类的网络和平与安全,即不会为了一个国家的安全而使其他国家不安全,不会以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的绝对安全。
而要实现共享共治,首先应该充分尊重各国的网络空间主权,使各国有自主管理网络空间的权力。中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更是明确提出网络空间是和陆地、海洋、天空、太空并列的人类活动的重要领域,国家主权拓展延伸至这个新领域,成为网络空间主权。这并非要割裂全球网络空间,而是希望所有的国家无论大小、强弱,在网络秩序建构中都有表达主张、参与建构的平等机会,它们的权益都应该得到有效的保障。 (摘编自赵永华《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材料二:
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此后又相继提出了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四项目标”,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新方向,为践行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思路。
卡尔·多伊奇认为有两个条件可以促进安全共同体的形成:一是参与政治主体对彼此的需求和言行有足够的且非暴力的应对能力;二是和政治决策相关的主要价值观有足够的相容性,如自由经济、民主政治、主权独立等。可见共同的价值共识是包括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在内的任何共同体建设的基本前提,也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高境界,平等尊重基础上的共识构建是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最重要一环,而推动和鼓励行为体的行为逻辑从理性主义转向建构主义尤其重要。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而安全保障是创新发展的基础。处于网络安全命运共体中的安全保障需要从技术保安全过渡到全面协同安全。这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是从观念上建立“共享安全保障”的共识,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网络安全是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国应被彼此确保不受网络威胁和面临危险、危害和损失,同时也不将自身网络安全建立在他国不安全的基础上;二是从行动上各国和网络空间各利益攸关方同心协力,综合运用技术、制度、治理等各种手段合作应对各种网络问题和挑战。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各行为体摆脱思维定势并采取合作共赢的行为逻辑,从而达到网络空间的开放共享。我国《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指出,国家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不断拉大,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存在较大风险隐患,网络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公害,网络犯罪呈蔓延之势;同时,当前网络空间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现实。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唯有共建共治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合作共赢是网络时代人类命运相依存的一体化要求,也是科技进步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进化结果。
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序发展是治理全球互联网秩序的基本准则和目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人类社会从求同到求和的全球治理观念转变。“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并不是简单的孤立行为体的聚合,而应视为一个整体,这两种认识看待事物的方式存在区别,即求同与求和的区别,这也是社会和共同体的区别。共同体是自然形成的、整体本位的,而社会是非自然的,即有目的的人的联合,是个人本位的。在共同体里,尽管有种种的差异,仍然保持着结合;在社会里,尽管有种种的结合,仍然保持着分离。
(摘编自蔡翠红《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与践行路径》)
文本一:
我的大院,我昔日的梦
韩小蕙
我从小到大,一直住在东单附近。
东单距天安门仅一箭之遥,解放前,这里居住的多为有钱有身份的人,房舍地貌因而得以俨然些。紫禁城那一大片黄瓦红墙的外围,便是四合院群落。这些四合院,一般都是硬山式建筑,青砖灰瓦,红漆木门,门外蹲着两只石狮。
然而我住的那座院子,却是一个迥然的例外。
这是一座深宅大院,院内没有飞梁画栋的楼阁亭台,更看不见假山影壁的东方风光,而是一个典型的欧洲小世界:绿草如茵,中间高耸着巨型花坛。树影婆娑之间,是一条条翠柏簇拥着的石板路,通往若隐若现的一座座三层小洋楼。小楼全部为哥特式建筑,平台尖顶,米黄色大落地门窗,楼内诸陈设如壁炉、吊灯、百叶窗等全部来自欧美,外墙上爬满了茂盛的爬墙虎……
大院是美国人1917年始造,属协和医院建筑群落的一部分,连各个小楼的编号也是与整个协和楼群排在一起的。查史书记载,用的是洛克菲勒财团的慈善投资。解放前,能够跻身大院并住进小洋楼的华人,全部为协和医院的专家教授。比如协和医院第一任有实权的华人院长李宗恩,就住在第41号楼,他本人是中国著名热带病学医学家、医学教育家。还有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住在第28号楼,一直住了半个世纪直到她去世。据说解放前,凡有病人找到林府上,即使是衣衫褴褛的穷人,林大夫也一律不让门卫挡驾,而是免费诊治,有时还施以钱财。老北京的百姓,过去从这院门口走过时,都是怀了敬畏之心的。久而久之,老百姓们便约定俗成了对它的称谓——“协和大院”,这称谓一直沿袭到今。
上世纪50年代前期,洋大夫们撤走之后,李、林二位仍住在他们的小楼里。其他空出来的小洋楼,被当时回国参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医学专家们入住了。我能住进这样一座大院,托福于我父亲。那时我父亲是一个军官,他所在的部队是北平解放后接管协和医院的部队。这支纪律严明的部队于教授们的洋楼秋毫无犯,只在大院后边的运动场上辟出一片地,盖了一座四层的宿舍楼和三排平房。1957年这批军队干部脱下军装,留在了这里。
其实小洋楼对父亲来说并不陌生,解放前夕,父亲就曾受地下党的指派,以进步学生身份进入一座座小楼内,做教授们的争取工作。父亲从未说起过那段辉煌的历史,他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他的迁居大院的部队战友们也都始终对教授们彬彬有礼。虽然他们中有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他们都用严明的纪律约束着自己和家属,遵从着这座学者大院的文明传统。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次我和小朋友们站在林巧稚大夫家门前的花圃看花,有一个小女孩忍不住想去掐一朵极美丽的蔷薇,恰巧被林大夫看到,一生酷爱鲜花的林大夫生气地制止了她,我代那个小女孩认了错。以后,我们一群孩子再没有伤过大院的一花一叶。
每年春天,我们一群孩子便天天跑到大院门口去盼望杏花。那里有一棵一抱粗的老杏树,年年都是它最早抖起密密匝匝的花骨朵,在寒风中绽出淡粉色的小花。当我们一连企盼数日,终于发现老杏树的花枝上出现一两朵小花时,便一个个惊喜得大叫,在大院里飞奔,告诉每一个碰见的大人:“老杏树开花啦,春天啰!”
记得每个大人,不管是教授还是干部,全都冲我们点头微笑,仿佛我们就是那杏花,就是那春天。那棵老杏树,一定是协和大院众花树的精神领袖。从它的花朵绽开之日起,我们大院便一年鲜花不断了:大门口的迎春花迎客始罢,甬道两旁就走来一棵棵白丁香紫丁香。不几日,桃花也伴着嫩叶开了出来。最给人以喜悦的是生命力极强的杨树叶,等它们唱歌似的一齐摆动着新绿时,不要说从它们之下穿行,就是看着它们竞长,也痴痴地觉得自己正在长大——那时候,我是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
而大院里的人,不论是教授还是干部们,一个赛着一个地“贪婪”,对周围这么多奇花异草仍嫌不够多,还一起动起手来裁花弄草——粉白相间的海棠花,红的、黄的、紫色的月季,重瓣的芍药,甜香的槐花,火红的石榴花,奇异的令箭荷花和仙人掌花……还有许许多多我叫不上名字来的各色花卉,直开得将春延长到夏,将秋延长至冬……而这一切,至“十年”罹祸,一夜之间便被破坏怠尽了。十年不短,大院发生了一系列事变,重提引人心酸,干脆跳过不提。所幸的是,如今大院又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草坪又重新植上,大院又重新恢复了四时鲜花不断的面貌。清晨打太极拳的老年人,傍晚牵了孩子来散步的中青年夫妇,与红花绿树交相辉映在一起,又构成了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画卷……
世事沧桑,我的大院,也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啊!
如今想起这一切,真是止不住的女儿情呀!只是那在寒风中天天企盼开花,然后惊喜地向大院里的人报春的小姑娘,该是我的女儿了!这满院神奇的花草树木,也该是属于她的了。只有这悠远的旧梦,依然属于我……
(节选自《协和大院·代序》)
文本二:
林巧稚大夫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在林大夫行医的五十个春秋中,总共接生了5万多个婴儿,因而还有一个老百姓送给的称号——“万婴之母”。
林奶奶留在我脑中的永久印象,是绾着发髻,着一身合体的旗袍,停在花丛边上看她那些盛开的花。林奶奶一生爱花,她居住的28号楼在大院门口东侧,从细碎灰白点的花岗石台阶下面,到小楼南、北、西三面周边,从春到秋,三时鲜花不断,都是她率领着家人亲手栽种的,有海棠、月季、蔷薇、美人蕉、太阳花、老头花和一串红。最美丽的,还属伸出一尺多长白色大花颈的玉簪花,那白瓷似的大花纤尘不染,似乎就是为衬托她的冰清玉洁而绽放的。天气好的休息日,林奶奶喜欢带着家里的大小孩子一起打理这些花卉,亲自松土、剪枝、浇水,大院里的其他孩子也帮着接水带、除杂草、收拾垃圾。这时,林奶奶就会用闽南口音的普通话,挨个儿询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怎么样?得了什么奖状没有?鼓励孩子们要努力争上进。
节选自韩小蕙《协和大院·三位大医女神》,有删改)
象祠记①
[明]王守仁
灵博②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祠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 , 烝烝乂③ , 不格奸。”“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 , 不可以为谐。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 , 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周也。
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见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传说中虞舜的弟弟。相传舜即位后,封象为有鼻国君。象死后,当地人曾为他建了祠庙。②灵博:山名,在今贵州黔西县。③烝烝乂:兢兢业业工作,进行治理。
①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
②诸侯之卿,命于天子,《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南乡子
苏轼
雨暗初疑夜,风回忽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①。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注】①相传蓝桥有仙息,为唐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
西方绘画的“再现”理念,强调艺术家对世界需认真观察并加以逼真模仿。早期的中国绘画同样要求画家必须身临其境地____自然,写实主义成为画家们____的目标,客观描述的画法也获得长足发展。到了北宋,中国山水画在达成客观再现自然的高峰之后,画家开始以注重表达内在旨趣为中心。
明代,西方的写实画法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当时中国不注重空间营造的绘画,被西方画家评价为“不像是活的”;而在中国主流画家眼里,西方绘画的笔法怪异而繁琐,只是一种____。然而,主流画坛之外的画家却对西洋画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受到西洋透视法的启发,从中发现描绘空间的新方式,并____宋画的写实传统,尝试着在创作中将两者结合起来。例如,明代园林绘画具有一种特殊风格,这种风格既非复古,亦非西化。它由两种画法融合而成:一是宋画的写实传统,一是西方的再现技法。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火炬设计“简约不简单”。火炬传递过程中,当两支火炬交接时,顶部可紧密相扣,形似两手相握,①____,又象征着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愿景。火炬选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降低了重量;内部使用能保证火炬在极寒天气中正常使用的氢燃料,使火炬燃烧时的碳排放为零,体现出②____。那么,圣火传递时,③____?这是个科技问题。冬奥会火炬减压比高达几百倍,安全可靠性之高使其可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可抗风10级。轻量化、小型化的外形也非常适合在冬季跑步传递。
设计团队成员、北京东道品牌创意集团设计总监张玉龙说:“我们的设计从三个角度出发。奥运火炬接力传递的是一个价值观,同时我们也希望能通过这个符号高度凝练我们的奥运精神,让每一个人看到这个符号都能激发热情与活力;冬奥会已经举办了多届,要能够更好地、更鲜明地体现出北京冬奥会特点和精神也是一个难点;火炬接力标志要应用在不同的载体上,包括电视、纸媒和新媒体,在任何媒体上达到整体视觉的一致性,这是非常重要的。”
2022年2月4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开幕,开幕式完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无论是诗情画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阔画卷;无论是展现传统建筑特色的冰雪“中国门”和“中国窗”,还是“一叶知秋”式的主火炬点燃方式,无不体现着中国人诗意般的审美追求,无不彰显着唯美的“中国式浪漫”。
冬奥会的传统元素不仅限于开幕式:冬奥会制服的核心图案来自中国山水画,融合了京张赛区山陵、长城的形态;冬奥会30枚体育图标以汉字结构为灵感来源,巧妙融合中国篆刻艺术;冬奥会张家口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场馆外形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如意”遣型,被称为“雪如意”……传统文化、在冬奥会最美绽放,以其独持的美感,感染整个世界。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