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

更新时间:2023-12-23 浏览次数:20 类型: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 墨、 法、 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 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朝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而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 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 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珷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使“国学”真正发扬光大。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殷周之际,中华传统文化由“神本”转向“人本”,人道主义思潮从而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构建“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秉持“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其思想的核心都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也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道两家之所以能长期共存,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是因为它们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吸收。 B .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C . 汉代,佛教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一直到隋唐时期,逐渐中国化了的佛教才与儒、道逐渐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D . 人道主义思潮的出现,为儒、道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儒、道两家在“人本”的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相融互补,达到辩证统一。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儒家积极进取,道家消极自保,二者人生观不同,体现出的气质与风度各异。但是儒、道两家互补,共同构成了“国学”的根基。 B . 佛教顺利地融入,并被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是因为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博大包容性的特点。 C .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主张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以; “仁”为核心的理念。 D . 道家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主张各自顺任自然之性,注重归真返璞,富于山林隐逸之趣,是其“道法自然”思想的体现。
    3. (3) 下列选项中属于“儒家”观点的一项是( )
      A . 兼相爱,交相利。 B .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C .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D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 (4) 《礼记·大学》中写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加以分析。
  • 2.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半张纸

    奥古斯特·斯特林

    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去了;那位帽子上戴着黑纱的年轻房客还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他走到走廊上,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条。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他取下这张小纸。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他将它铺平在起居室的壁炉架上,俯下身去,开始读起来。

    首先是她的名字:艾丽丝——他所知道的名字中最美丽的一个,因为这是他爱人的名字。旁边是一个电话号码,15、11——看起来像是教堂唱诗牌上圣诗的号码。

    下面潦草地写着:银行,这里是他工作的所在,对他说来这神圣的工作意味着面包、住所和家庭——也就是生活的基础。有条粗粗的黑线划去了那电话号码,因为银行倒闭了,他在短时期的焦虑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工作。

    接着是出租马车行和鲜花店,那时他们已订婚了,而且他手头很宽裕。

    家具行,室内装饰商——这些人布置了他们这寓所。搬运车行——他们搬进来了。歌剧院售票处,50、50——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接着是一个男子的名字(已经被划掉了),一个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但是由于事业兴隆冲昏了头脑,以致又潦倒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不得不远走他乡。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现在这对新婚夫妇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新东西。一个女子的铅笔笔迹写的“修女”。什么修女?哦,那个穿着灰色长袍、有着亲切和蔼的面貌的人,她总是那么温柔地到来,不经过起居室,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她的名字下面是L医生。

    名单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位亲戚——母亲。这是他的岳母。她一直小心地躲开,不来打扰这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受到他们的邀请,很快乐地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以后是红蓝铅笔写的项目。佣工介绍所,女仆走了,必须再找一个。药房——哼,情况开始不妙了。牛奶厂——订牛奶了,消毒牛奶。杂货铺,肉铺等等,家务事都得用电话办理了。是这家女主人不在了吗? 不,她生产了。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里用清楚的黑体字记载着:承办人。

    在后面的括号里写着“埋葬事”。 这已足以说明一切!——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在这两分钟里他重又度过了他一生中的两年。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1. (1)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半张纸》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B .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的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 C . “下面的项目他已无法辨认,因为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这表明主人公看这张复杂而潦草的半张纸看累了,以至于再也无法辨认。 D . 小说采取速描式的勾勒,尽管每个电话号码都是一个细节,但并不在细节上多作盘桓,只是点到为止。取材小,着眼小,构思新颖巧妙,使小说在短小的篇幅里做出了大文章。
    2. (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写主人公“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与结尾“他高高地抬起了头”相呼应,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强。 B . 小说中被划掉名字的男子从飞黄腾达到失意潦倒的人生起伏,启示主人公认识到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促使他思考幸福的真谛。 C . 小说抓住现时的“一瞬”来倒叙有一定长度的“过去”,这种手法与电影艺术常用的闪回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力表现人物的内心。 D . 小说在“半张纸”上机械记的名称和号码,对主人公来说却饱含情感,半张纸溢出了物质的层面,成为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载体。
    3. (3) 小说以“半张纸”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4. (4) 小说最后主人公“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这些幸福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请结合文本和实际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
  • 3.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古之人曰: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娥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 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生之者甚少,而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 一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文本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②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则民大富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注]①娥, zhí, 细致 ②渫, xiè, 流通

    1. (1) 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给分。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O民P以Q粟R为S赏T罚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亡,文中指“用之亡度”,与《兼爱》中“故不孝不慈亡”的“亡”,含义相同。 B . 文中“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 C . 靡,文中“靡之者甚多”,与《曹刿论战》中“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的“靡”,含义不相同。 D . 方,文中“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本一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是为了说明粮食充足对治国的重要性。 B . 文本一指出,国家的两大祸患是,吃粮的人多但种粮的人少,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滋长。 C . 晁错认为,抬高粮价是当今的迫切任务,因为这样可以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 D . 晁错引用神农氏的话,来说明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的功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②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5. (5) 两个文本都谈到了粮食的重要性,但角度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概述。
  • 4.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小题。

    西江月

    苏 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 , 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么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玉骨那愁瘴雾”,是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多发之地,但是却不怕瘴气的污染和侵袭,开篇只为盛赞梅花的风姿神韵。 B . “素面常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的洁白形象,它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 . “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D . 苏东坡的这首咏梅词空灵蕴藉,言近旨远,作者既以人拟花,又借花喻人,真正达到了花与人浑然相融的妙境。
    2. (2) 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是悼亡词,但两首词的艺术手法却大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2. (2) 在《礼记·大学》中,阐述无论天子还是百姓,都应该修身养性的句子是:“”。
    3. (3) 老子以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的现象为例,说明解决问题要做到“ ”。
    4. (4) 《无衣》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的热闹场面。
    5. (5) 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否定权贵,又无法改变现实,只能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
    6. (6) 《将近酒》中抒写万古寂寞之愁的诗句是:“”。
    7. (7)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从无穷的江水间探索出绵延久长的人类与明月共存的哲理的两句是:,”。
    8. (8)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符合的两句是:“”。
  • 6.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异室以利其室                       以为过矣 B . 施不孝                                 交相则乱 C . 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之            视人国若其国,谁 D . 不知乱之所自                        不相爱
  • 7.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质胜文野                    于其身也,耻师焉 B . 见贤思齐                    盘盘 , 囷囷焉 C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 D . 大学道,在明明德            若火始然
  • 8.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之成而实五石 ②吴王使之 ③夫子固于用大矣 ④故兄而自利

    ⑤其不能自举也 ⑥见不贤而自省也

    A . ①③/②⑥/④⑤ B . ①②/③④/⑤⑥ C . ①②/③⑤/④/⑥ D . /①⑤/②④/③⑥
  • 9.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 .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C .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D . 当察乱何自起
  • 10. 下列句子没有倒装现象的一句是( )
    A . 昨夜闲潭梦落花 B . 不知乘月几人归 C . 白云一片去悠悠 D . 春江潮水连海平
  • 11.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B . 斗、石,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石也是重量单位。 C . 圣人,古代多指品格、智慧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也用于臣子对君主的尊称。《兼爱》中圣人指孔子。 D . “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
  • 12.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语言文字运用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比如煤炭等能源燃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露天焚烧秸秆、燃放烟花爆竹等过程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环境中,当 ①  , 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作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本身具有自净能力,② 。 当逆温现象发生时,空气的垂直交换受到阻碍,污染物只能在逆温层以下的大气环境中稀释混合,逆温层越低,污染物稀释混合空间越小,空气污染越严重。伴随风速变小,污染物水平输送变慢,加上不利地形在山前阻挡等因素,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污染愈发严重。当不利气象条件发生时,如果人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一如既往地排放污染物到大气环境中,污染便会持续累积加重并蔓延,污染连绵成片,污染气团随风流动, ③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因此,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去了解、去支持、去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就会拥有美好的蓝天。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 (2) 请用文中四个关键词概括大气污染形成的四个环境因素,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
四、写作。(60分)
  • 13. (2023高二上·香坊月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宓子贱治理单父,每天弹琴取乐,很少亲自到公堂去,却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巫马期(接任他)治理单父,每天星星没有落就出去,繁星满天才回家,日夜不得休息,政事总要亲自处理,最后也把单父治理好了,

    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治理好单父的缘故。宓子贱回答说:“我的这套办法叫做凭借众人才力,你的那套办法叫做依靠一己之力。靠一己之力办事,当然分外劳苦;靠众人才力办事,所以能轻松安逸。”

    这则寓言故事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