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以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特征: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文化遗存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的发展基础。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统一性、本土性
4)文化遗存
距今时间 | 代表 | 特征 |
约7000至5000年 | (黄河中游) | 彩绘陶器,粟 |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
| |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 ,养蚕缫丝 | |
约5000年 |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 黑陶 |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 |
(长江下游) |
| 约300万年前-约1万年前 | 约1万年前-约公元前8500年 |
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 | 采集、渔猎 | 农业、资牧业 |
主要食物种类 | 植物果实、茎叶、鱼虾、动物 | 小麦、大麦、水稻、粟、玉米、甘薯;绵羊、山羊、猪、狗、驼马 |
主要生产工具 | 打制石器 | 磨制石器 |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来、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镁……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文物出版社《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张仁忠《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