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馆)名称 | 展出时间 | 卫生成果展览内容 |
岳北战争生产展览会 | 1944年12月 | 茯苓、党参、茯参等中药,以及自制的柴胡注射液等 |
太岳战绩生产展览会 | 1945年1月 | 麝香、鹿茸、茯苓等300多种中药,以及利用土药精制的药物87种 |
文教展览馆 | 1945年4月 | 分为社会卫生、疾病与治疗、土产药材和妇婴卫生四部分,展品共133件 |
地区 | 纱锭 | 布机 | ||||
中纺 (枚) | 全体 (枚) | 中纺占全体百分比% | 中纺 (台) | 全体 (台) | 中纺占全体百分比% | |
上海 | 866276 | 2212648 | 39.2 | 14170 | 23822 | 59.5 |
青岛 | 303046 | 335848 | 90.2 | 6908 | 7168 | 96.4 |
天津 | 332872 | 390589 | 85.2 | 8640 | 8840 | 97.7 |
东北 | 144199 | 144199 | 100 | 2604 | 2604 | 100 |
材料一
关中之地,于天下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楚越之地,地广人稀。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朝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本朝文物之盛,自国初至昭陵(宋仁宗)时,并从江南来,庆历间人才彬彬,号称众多……皆出于大江之南。
——宋人笔记《曲消旧闻》
材料四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890307石,北方5224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整理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材料一
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维新改良的潮流急速地涨涌于民族觉醒的曙光之中,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它吸引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例如,商人经元善就是因此成为一个著名的政治人物的。同时,孙中山、杨衢云、陈少白也挟着革命的风雷走上前来。他们代表着历史的下一个阶段。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愈加严重,满怀救国救民胸怀的先进分子不断尝试各种主义来拯救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拯救中国的出路。
——摘编自李计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生活的因循与躁动
明清时期,在宗法社会貌似坚硬的外壳之下,潜流暗动,社会风尚的变迁,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商人地位的提升,文人士大夫遂情达欲的生活旨趣,虽然不足以立即改变总的道德秩序和社会面貌,但却持续不断地腐蚀和动摇着传统社会的基石。中国社会正在冲破传统,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礼教背景下的宗法家族生活
明清时期,宗族仍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组织调节机制。但是,宗法的约束效力逐步涣散,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日趋明显。经研究者统计,至少在清代前期,大家庭所占比例已不是很高,最为普遍的家庭还是由父母和子女结合成的三角。明清妇女地位也有了改善的迹象,如在一些士绅家庭中,女子读书作文早已成为一种时尚,在中下层家庭中,妇女再婚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商人精神与社会风尚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正式提出了“工商皆本”的观念,商人本身也逐步建立起了道德自尊。传统价值取向的变迁,导致明代中后期社会出现了崇商的趋势。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追求奢侈享乐的风尚。在商业繁荣的背景下,以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化也得到了高度发展。
文人士大夫的清雅生活
明代中后期,在工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之下,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信条愈显苍白无力,社会道德价值体系面临深刻的危机。有悖于正统道学的理欲观念,成为明清文人士大夫张扬个性、满足精神和物质欲望的生活方式的思想基础,也助长了准求声色犬马的享乐之风。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观察历史可以有不同角度,下列材料再现了观察历史的一个视角。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实际是什么?那就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国内封建统治的压迫相结合,把一个独立的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两个强大的反动势力,一方面残酷地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另一方面又严重地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华民族各族人民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取得社会进步,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结合所学知识,另拟一个观察中国近代史的角度,并加以阐释。(要求:角度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