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7课 中...

更新时间:2023-11-29 浏览次数: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如图中①②③④处朝代对应正确的是( )

    A . ①汉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 B . ①秦朝②唐朝③元朝④清朝 C . ①汉朝②隋朝③宋朝④明朝 D . ①秦朝②唐朝③宋朝④明朝
  • 2. 论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治理力量,有学者认为存在着两种,一种是国家力量,另一种是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选项能体现后者力量的是( )
    A . 常平仓、社仓 B . 养病坊、鸠杖 C . 义学、义田 D . 养济院、善堂
  • 3. 《礼记·王制》说: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这意在强调
    A . 政府注重建立基层组织 B . 民间富户救济灾民的重要性 C . 政府侧重日常生活赈济 D . 国家开展备荒储粮的必要性
  • 4. 如表是我国学术界关于帝制中国社会治理结构三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节选),下述关于帝制中国社会治理结构的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中国古代(    )

    观点提出者

    三层分析框架的具体内容

    费孝通

    国家政权一士绅群体一农民

    金观涛

    皇权官僚机构一地主乡绅一宗法家族和家庭

    孙立平

    皇帝、职业官僚贵一族地主、士绅地主一农民

    林尚立

    官治一乡治一族治

    吕永成

    君主一官僚一乡绅

    A . 乡绅始终是社会的主导力量 B . 中央政府难以有效控制基层民众 C . 绅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补充 D . 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农民
  • 5. 中国历代都高度重视户籍编纂工作。以下有关史实正确的是(   )
    A . 汉朝由御史大夫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也有专人负责 B . 东晋不时进行“土断”,使黄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C . 隋朝建立后,命州县官进行“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D . 清朝乾隆年间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此后不再登记人口数量
  • 6. 中国传统社会存在着一种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的乡土秩序或基层民间力量。下列基层组织示意图对应的朝代依次是( )

    A . 秦汉、唐朝、宋朝、明朝 B . 唐朝、秦汉、明朝、清朝 C . 秦汉、唐朝、明朝、清朝 D . 宋朝、唐朝、秦汉、明朝
  • 7. 清朝前期有养济院、留养局等综合性救助机构,还有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育婴堂等。其中育婴堂、养济院、普济堂为常设救助机构,留养局、粥厂为季节性的救助机构。绝大部分纳入政府管理范围。这表明当时( )
    A . 社会保障制度渐趋完善 B . 弱势群体获得有效救助 C . 形成较完备的救助体系 D . 传统社会救助体系转型
  • 8. 明朝设立了老人制,规定在里甲之内,凡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而为大众所敬服者,每里推选三名老人,督导人民勤务农桑,劝告人民遵守“孝顺父母,和睦乡里,教训子孙,毋作非为”等六伦之教训。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 . 加强地方治理 B . 推动礼法结合 C . 规范地方行政 D . 弘扬儒家文化
  • 9. 有学者指出,清代地方的保正、甲长不在编制,但却是“在官人役”“以供县吏之役使”。时人言保甲称:“保甲……从而闻于州县,平其是非,则里党得治,而州县亦无不得其……天下无一家一人不治焉。”据此可知,清代
    A . 州县长官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 B . 地方监察系统逐渐趋于严密和完善 C . 地方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基础 D . 保甲制承载了政府基层社会的治理
  • 10. 明代中叶,开始推行附籍与寄籍制度。所谓附籍是指“各处逃移人户悉宥(宽恕)其罪,许于所在官司附籍,纳粮当差”,寄籍是指保留原籍的同时可在外挂籍寄居。这表明当时( )
    A .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 . 赋役负担的减轻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 . 社会流动性增强
  • 11. (2022高二上·沧县月考) 宋代吕大钧说:“为国之计,莫急于保民。保民之要,在于存恤主户(有土地的税户),又招诱客户(没有土地的侨居者)使之置田,以为主户。主户苟众则邦本自固。”据此可知,吕大钧主张(   )
    A . 加强社会管理 B . 壮大自耕农队伍 C . 改革户籍制度 D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2. 钱公辅《义田记》载: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材料表彰了范仲淹
    A . 均衡地方赋税 B . 兴办学校教育 C . 推动保甲自治 D . 实施宗族救济
  • 13. 所谓的土断,就是东晋与南朝时期,以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置郡县原来临时的白籍,改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黄籍,调整了地方行政机构。这一制度( )
    A . 使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B . 得到了士族广泛支持 C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破坏了社会基层治理
二、材料分析题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江南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形成过程中,作为主导的官方把赈灾救荒作为社会救助的重点,并陆续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有赈济、赈货等类型。江南城市的民间救助多为自发的个体行为,即使形成一定的组织,也以个体自愿为基础。施行救助主体有士人(包括部分官员)、工商富室和僧道人员。他们大多出于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和社会理想,将参与社会救助活动视为仁义的实践与推广。相对于传统荒政和乡村救助;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有着诸多特点,呈现朝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陈国灿《论宋代江南城市的社会救助》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社会传统的救助活动呈现出新的特征与状态。晚清政府已无法如“康乾盛世”时期那样向受灾民众提供应有的救济和帮助,而以士绅富民为主体的民间救助活动日趋活跃。随着近代社会产业结构的改变及贫困群体的扩大,以贫困人为对象的社会救助活动越来越受到民间救助组织的重视。部分先进中国人也开始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思想和经验,反省中国传统做法和理论的缺陷,使以传教士为先导的外国慈善活动逐渐活跃。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变动。

    ——摘编自陈桦《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近代转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江南城市救助的特点及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救助活动的转型及原因。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期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

    ——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