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内容 |
1969年7月 22日 | 尼克松发表讲话:“我盼望这一时刻的到来,那时中国人民和我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所有人民可以在一起散步,在一起谈话。” |
1970年2月 | 尼克松在其向国会提交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称:“我们采取力所能及的步骤来改善同北京的实际上的关系,这肯定是对我们有益的,同时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
1971年2月 25日 | 尼克松在外交报告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来称呼中国,使这份报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称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文件 |
材料一: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人,但后来其与胡夷混杂,并进行了联姻。唐高祖李渊的母亲独孤氏、皇后窦氏,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都是鲜卑人。后来李唐士族长期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据史籍记载,唐王朝与突厥和亲六次,与吐谷浑和亲三次,与吐蕃和亲两次,与回纥和亲八次,与南诏和亲一次,等等,共计和亲二十八次。诗圣杜甫曾在《送杨六判官使西蕃》中写道:“绝域遥怀怒,和亲愿结欢。”阎朝隐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中写道:“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陈陶在《陇西行(其四)》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等
材料二:苏郁在《咏和亲》中写道“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宋人王钦若也认为和亲不过就是传统的羁縻说,“计建和亲之议,岁用絮缯酒食奉之,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为羁縻之长策耳”。靳翠萍在《唐与吐谷浑和亲关系始末考》一文中指出:“和亲在唐与吐谷浑关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郑阳《唐诗中体现政治方面的民族融合》
材料一:十六世纪“正是近代社会真正的开端”。十六世纪初,全球化的进程开始加速。罗马天主教会操控的世界体系已被彻底粉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获得飞速发展。“在国家之间的关系上,上帝已不再是合法的道德权威,君主才是最终的裁判者。”随着“国王”日渐强大并走向专制,罗马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被剥夺,一统天下的基督教世界帝国观念日益受到世人的唾弃。从而,近代国家观念取得较为迅速的发展,近代国家的观念就是各国平等。许多以王权为中心的君主国已经强固地建立起来,而王权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可以断言,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也就谈不上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
——摘编自陶永新《从万民法到国际法——近代国际法概念演进考》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逐渐成为整个国际社会的行为规则,构成了当代国际法。20世纪,尤其是1945年以来,许多具有不同政治、文化、社会和法律背景的新兴国家进入国际法律制度领域。它们进入国际社会对国际法已经产生了,并将继续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它们对一些以欧洲为核心的概念和国际法原则、规则的效力提出挑战。由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国际法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国际法还产生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分支学科——国际人道主义法、国际人权法和国际发展法、环境保护法、海洋法等。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一:宋朝羁縻政策在继承唐制的基础上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中央王朝的统治势力更加广泛地渗透到少数民族地区,其主要内容表现为:一是羁縻地区少数民族承认对中央政权的依附,接受中央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二是中央政权承认各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自治权,不直接参与其内政,各地方政权的官吏由本民族自行产生后,中央加以任免。总之,宋王朝对少数民族的羁縻政策,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政权的巩固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羁縻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使这些地区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况。
——摘编自袁波澜、敏生兰、黄丽《唐、宋民族政策——羁縻问题之比较研究》
材料二: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领》,其中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党领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又明确载入历次宪法,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摘编自《民族区域自治大事纪要》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材料:新中国的外交观念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 | 改革开放时期 |
1.建立新型外交关系——中国革命的基本诉求 2.“独立自主”与“和平”——新中国外交的核心观念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政策的基石 4.国际统一战线与划分“敌、我、友”——基本外交策略 5.从“两个阵营”到“三个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战略划分 6.战争、和平与革命——冷战时代的困惑 |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调整外交战略 2.重新判断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3.紧密配合改革开放的需要——重新诠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4.在多样化的世界中寻求均衡——建立全方位对外关系格局 5.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谋求合作共赢——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国际秩序的改进 |
——摘编自章百家《我们怎样走向世界——新中国外交视角与观念的演变》
(注:“三个世界”是毛泽东于1974年提出:第一世界指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美苏争霸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根源;第二世界指美苏之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第三世界指发展中国家,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