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创造楔形文字②发明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③建造了桑奇大塔④兴起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材料一 中国革命胜利前夕,中共中央制定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政策。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一再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充分享有独立、自由的主权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平等一员,它与任何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平等互利和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为基础。为此,中国坚决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外国的外交关系。
——摘编自于化民《“三大政策”与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外交上突出表现为参与国际机制。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主权平等原则,根据国情自主决定参与融入的领域、程度和速度,始终反对任何国际组织或国家利用国际机制干预中国内政,也反对对任何其他国家内政的干涉。 如中国支持并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但坚持“开展维和行动需要当事国或当事方的同意”的原则。 中国政府基于一个中国的原则,根据有关国际组织的性质、章程和实际情况,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对台湾的加入问题做出了安排,坚决反对一些国家提出的台湾当局加入联合国的图谋。中国没有参加任何具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双边或多边国际组织,中国参与推动形成的多边组织和机制都是开放、非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中国通过拓宽多边外交,加入国际组织,促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得以高速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摘编自张清敏《冷战后中国参与多边外交的特点分析》
材料 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 500多年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时代,其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这一时代,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维系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各种族群、集团、部落、文化等形成了嵌入式互动格局。正是这种嵌入式互动才使得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上的“中国”得以形成,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关键。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个时代的开端。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一:11-14世纪是欧洲中世纪盛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场教会、贵族、广大农民广泛参加的拓殖运动。经过长达数百年的拓殖,原本荒芜的森林、沼泽得到大面积开发,粮食产量和人口增加了1倍。农业种植结构日趋多元化,工商业也发展起来,市场不断扩大。 至14世纪,西欧共兴起了2000多座市镇,其中有不少是自治城市。庄园的农奴获得了更多自由,甚至得到解放。农民承担的劳役地租减少,货币地租增加。
——摘编自郑崧《欧洲中世纪盛期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材料二:1759年,清军平定新疆。此后,大量八旗兵、绿营兵及其家属屯驻新疆,其人数之多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王朝。 随之而来的军需问题也愈加突出。 于是,清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了以边养边的政策。除设置屯田外,还招徕大量内地民众前往屯垦,政府给移民发放耕牛、种子,并减免其赋税。随着内地移民的大量迁入,屯垦面积不断增加,新疆地区的农业获得长足发展,甚至出现因粮食丰产,粮价只有内地几分之一的现象。随着军需问题的解决,清政府的移民政策也由鼓励转趋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新疆地区的发展。
——摘编自屈小强《试论清代前期的边疆开发》
材料三: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西进运动。 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人、商人、淘金客进入西部地区。最初的移民主要从事农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和采矿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等大城市相继崛起。 美国联邦政府给西部的交通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贷款。1825 年,伊利运河开通。到19世纪末,美国先后修建了五条纵贯大陆的铁路,把西部和东部密切地连接起来。
——摘编自成崇德、张世明《清代中国边疆开发与美国西部开发对比刍议》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基本上以万里长城和天山山脉为界,北方是游牧民族,南方为农耕民族。除商贸往来,战争、劫掠也是各民族互动交往的一个重要内容。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带去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了匈奴单一的游牧经济,出现了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并出现了城市。中原的文字和计算方法也被匈奴人接受。进入中原的匈奴人也在血统、文化上给汉民族以影响。音乐舞蹈、饮食文化、平等观念的传入,又给汉文化带来新的生命力。这些流动的人群,既是本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异族文化的接受者。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 在推进“汉化”改革的过程中,孝文帝充分展示了他对于汉族先进文化的学习热情。……与努力学习南朝的先进文化同步,孝文帝也着手推出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举措。……对孝文帝及其主持的“汉化”改革,我们如果将它放到更久远、更广阔的时空里去考量,可能更容易看清楚它的意义所在。
——胡阿祥、刘志刚《北魏孝文帝:师法先进,厉行改革》
材料三 历史上许多民族创造过原始文字,只有极少几个民族的文字达到完备地记录语言的成熟程度,成为严格意义的“自源”文字,汉字即是其中之一。而日文、朝鲜文和越南文字都属受到汉字影响的“借源”文字。由于中国周边的这些国家和地区先后经历了对汉字的学习、借用、仿造和创造阶段,因而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
——王颖喆、孙妍《汉字文化圈与中华法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