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四单元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基础...

更新时间:2023-11-30 浏览次数:19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表明新中国外交(  )
    A . 缺乏实际经验 B . 拒绝与西方国家打交道 C . 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D . 屈从于苏联压力
  • 2.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后,美国国务院研究认为:美国有必要支持中国,以防止中国被苏联推毁,致苏联坐大,从而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表明当时(  )
    A . 中美关系改善迎来有利时机 B . 中美两国国家利益趋于一致 C . 美国改变对华“孤立”政策 D . 在美苏对抗中美国处于守势
  • 3.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
    A . 中俄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 . 中俄关系的走向受国家利益影响 C . 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 . 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 4.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进出口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业贸易考察团访华,并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上述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往来 C .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 5.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6.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 .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 7. “这次缔结的中苏条约和协定,使中苏两大国家的友谊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可靠的同盟国,这样就便利我们放手进行国内的建设工作和共同对付可能的帝国主义侵略,争取世界和平。”该协定当时的影响不包括(    )
    A . 有利于中苏共同对付外来侵略 B . 有利于中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稳定 C . 有利于中国进行国内经济建设 D . 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 8. 《共同纲领》第二十五条:“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下列哪一外交政策(  )
    A . “另起炉灶” B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 . “一边倒” D . “求同存异”
  • 9. 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一批新独立的非洲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苏丹、突尼斯等,先后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主要得益于中国(  )
    A . 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 . 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C .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二、非选择题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