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3-1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雅典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辩论,最后采取举手或投票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不能随意更改,即公民大会的决议是“最后的裁断,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体现了古代雅典( )
    A . 政治体制的局限性 B . 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C . 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 . 民众参政热情高涨
  • 2.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在雅典,公民大会一年召开40次例会,不仅解决一般政策问题,而且还为政府在外交、军事和财政等一切领域的活动作出详细的决定。这表明公民大会( )
    A . 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 .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益 C . 易导致公民权利的滥用 D . 仅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 3.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
    A . 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 . 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 . 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 D . 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租役
  • 4.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
    A . 中原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 B .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 . 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 D . 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 5.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1931年国民政府的第一次高等考试,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是新的,而在其他方面采取了古代科举的一些方法,最明显的是此次考试采用扃(jiōng)闱制。全体典试委员宣誓就职后,即进入考场,并立即关闭大门,贴上封条,从此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考试结果出来发榜以后,才撕下封条,恢复“自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考试流于形式无法体现选拔性 B . 科举制还依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C . 用传统选拔人才的方法选拔现代人才 D . 此次考试可谓中西结合,力求公平公正
  • 6.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规定格式薄,颁发各省学堂,于每岁散学后,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
    A . 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 . 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 . 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 . 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 7.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出现于( )
    A . 春秋 B . 战国 C . 秦朝 D . 唐朝
  • 8. (2024高二下·岳阳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罗马帝国虽然衰亡了,但它却把文明留给了欧洲。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古罗马(    )

    A . 开创了西方人文思想的先河 B . 进行了民主政治的最早尝试 C . 奠定了西方法律传统的基础 D . 提供了治理大国的成功经验
  • 9.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   )
    A . 新时期的法制不断完善 B . 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 C . 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 D . 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
  • 10.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
    A . 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 . 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 . 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 . 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 11.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有学者认为,宗教改革最终消除了对王权的制约,还消除了人们对跨国的天主教会的忠诚。它使各个国家都陷入内战和动乱,从而迫使世俗政府来维持秩序和决定信仰的条件。据此推知,宗教改革( )
    A . 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基本原则 B . 实现了西欧世俗王权的至高无上 C . 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 D . 削弱了欧洲民众对基督教的信仰
  • 12. (2023高二下·商丘期中) 学者竺可桢的日记记载:“午后至怀仁堂开会,通过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宪法……投票分为八组,票上有汉、藏、蒙、畏吾儿四种文字……主席团开会,说明廿二号的政治报告因翻译蒙、藏文需时,延期到廿三日。”该日记可以佐证.(  )
    A .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 .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效果显著 C .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 D . 新中国的民族政策得以落实
  • 13.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为了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1953 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是( )
    A . “一边倒”的方针 B . “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 14.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有记者报道某次会议时,写道:周恩来的演讲提出,大家应“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他的通情达理、心平气和,化解了演讲前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攻击。该次会议是(  )
    A . 日内瓦会议 B . 万隆会议 C . 第一次不结盟运动会议 D .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15.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晚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了机器铸造银元,名义上由政府掌握货币铸造权,实质上由各省直接管辖,如粤、川等,因而也就出现了私铸银元现象。这表明(    )
    A . 银元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 . 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 . 铜钱消失于市场流通领域 D . 列强控制中国经济的加强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初活跃于国会中的政党,可大致分为激进、保守二派。激进派的政党,严格说来,只有同盟会和国民党。统一共和党在并入国民党以前,是骑墙于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民宪党则系由国民党分出。……统一共和党的党员虽有不少原属革命派,但以出身立宪派和旧官僚者为多,故在态度上较同盟会为温和。……与同盟会合组国民党的其他小党派,亦大多不是起于理想相同,而是因为眼见国民党将能在政坛上占优势。……至于正式国会后期出现的民宪党,虽系自国民党分出,但以吸收了许多进步党党员,在态度上亦较温和。作为激进派政党的同盟会和国民党,是使民初国会发挥功能的主要力量。如果在野党的功能是以言论和立法来监督政府,并以诉诸选民的办法促使执政者重视国利民福,同盟会和国民党确是具有这方面的资格与潜能。但以执政者无限制的伸张行政权,在野党和立法者愈伸展其监督权,结果使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当政治势力走向两个极端,而又不能取决于选民时,政治的危机即升高。民初国民党之策动“二次革命”、以及“二次革命”失败后执政者一意伸张一己的权力,均为政治走势走向两极端的表现,亦为政治危机升高的表现。结果是两败俱伤。

    ——张玉法《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 (1)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特点,并分析民国初年政党政治活跃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党制度有何创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 17.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 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 18.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以来,虽然颁布了一些民事法律、法令,且1791年宪法也明文规定“应制定一部为全国所共同遵循的民法典”,但由于政局动荡,法典编纂不可能系统地进行,加之有关法典编纂的意见纷纭,难以统一,故由著名法学家康巴塞雷斯领导起草的1793年、1794年和1795年三个民法典草案都未能获得议会通过。直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执政府,有了稳定的政治秩序,制定民法典的时机才最终成熟。1804年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将若干个单行法合并一起,定名为《法国民法典》公布施行。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律史研究》

    材料二  具体就当时国家尚未统一的德意志人而言,拿破仑战争使他们认识到共同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1814年,法学家蒂堡提出了应仿照《法国民法典》尽快编纂德意志人的统一民法典。他认为:“每一位爱国者便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一个愿望,即通过德意志人自己的力量完成一部简单明了的法典,它最终可以根据民众的需要而恰当地建立和巩固我们的民事状况;还有,要有一个由所有德意志政府共同组成的爱国组织,使得整个帝国永恒地得到相同的民法制度所带来的幸福。”他还认为:“这部法典有望在两三年或最多四年之内完成,因为在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的法典中,在萨克森和拜恩不久前制定的法律中,已经有了那么多极为有益的准备工作,以至于现在就可以说很多问题已经被解决了。”然而,该提法的落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番论战,伴随着欧洲形势变化、德国统一进程的加速以及几代法律人的不懈努力,1900年《德意志民法典》正式施行。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民法典出台背景的共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蒂堡主张的影响。
  • 19. (2023高二上·合江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朝就有了“君权神授”及“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论。从西汉至清代的各朝帝王,都没有摒弃分封诸侯、屏护中央、面南为天下共主的传统观念。由于汉民族长期保持很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于是不断增强了自我优越、惟我独尊意识,并产生了华夷观念,把周边民族或国家都视为落后的蛮夷。对待周边蛮夷国家,中国除要用强大实力使之“畏威”之外,更应以“德惠”使四夷倾心内服。《礼记•中庸》主张对诸侯和更远方的国家采用“怀柔”政策,包括“厚往而薄来”的恩惠大度方针。按照儒家学说,中国君主与其他各国君主的关系,只能是天子与诸侯的君臣关系,外国来使均为朝贡者,故没有形成平等国家间的外交理念和外交礼仪。因此,古代中国统治者认为自己不需要外交,无需常设的外交机构,只是由礼部和理藩院分别办理海道和陆路往来的各国事务。

    ——据王红续《中国外交从宗藩体制向近代体制的转型》整理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体制的主要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