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12课 近代西...

更新时间:2023-12-19 浏览次数:1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14世纪,欧洲一些封建主在易北河、塞纳河一带设立征税站。后来,欧洲君主为商人提供保护,颁布了统一法律,废除领主特权。这一变化有利于西欧(   )
    A . 新兴民族国家的产生 B . 市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C . 封建割据势力的消除 D . 近代法律体系的建立
  • 2. 据统计,到1993年,联合国已向十多个国家派驻维和部队,人数达10万之众。联柬机构(联合国托管柬埔寨)实际上控制了柬埔寨的军事、外交、财政和治安大权。这从侧面说明了(    )
    A . 当今世界需要重新审视民族国家的主权问题 B . 冷战后联合国已具有绝对权威 C . 经济全球化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主权危机 D .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 3. (2021高二上·定州期中) 1765年有学者在《论德意志民族精神》一书中表示:“我们是一个民族,由同一个名字和同一种语言,法律规定的共同的首脑、同样的宪法和义务连结成了一个大的自由的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德意志(   )
    A . 民族国家初露端倪 B . 民族意识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C . 二元制的政体确立 D . 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 4. 中世纪的欧洲,各城市之间的关税或通行税名目多、数量大,城市内部出现的商业欺诈、赋税不均、党派争斗、社会冲突等“城市病”也愈演愈烈。这一状况(   )
    A . 为王权集中提供契机 B . 源于城市权力获取途径的不同 C . 制约了领主经济发展 D . 说明城市自治权尚需继续强化
  • 5. (2023高二下·杭州期末)  在“它”之前,国际法即欧洲法,国际关系即欧洲关系。自“它”开始,《万国公法》等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这里的“它”是指(  )
    A .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B . 维也纳体系 C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D . 雅尔塔体系
  • 6. 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中提出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这一主张(   )
    A . 标志着欧洲均势的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 B . 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C .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D . 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 7.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成立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这两个国际组织在宗旨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形成重要决议的方式上,前者采取“全体一致”原则,后者采取“大国一致”原则。深入认识此差异可以看出(   )
    A . 欧洲大国的国际地位下降 B . 历史教训推进国际组织改革 C . 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D . 一致原则能够保证世界和平
  • 8. 1815年建立的维也纳体系,首创了“总决议书”的体例,要求所有与会国都须签字,将欧洲各国纳入了一个共同的体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为其后的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格式基础。由此可知维也纳体系(   )
    A . 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萌发 B . 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C . 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 D . 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 9. (2023高三上·安徽月考) 19世纪80年代,中荷关于华侨国籍归属问题的交涉中,驻德荷公使许景澄利用国际法知识与荷兰外交部据理力争,不仅取得了外交上的初步胜利,还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侨国籍的基本原则,并成为20世纪初《大清国籍条例》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 )
    A . 清政府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B . 国际法观念已被国人接受 C . 华侨海外权益实现了保障 D . 时局变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 10.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了参会各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不应该受到侵犯。同时规定“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该和约(   )

    ①承认了主权国家间平等的原则
    ②否定了教会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威

    ③强调了和平谈判方式解决争端
    ④申明了对违约者集体制裁的原则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11. 如图为二战后成立的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会徽。该组织的表决原则是(   )
    A . 美苏一致 B . 全体一致 C . 大国一致 D . 少数服从多数
  • 12. 从机制上看,国联制止战争、制止侵略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
    A . 国联的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B . 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加入国联 C . 国联的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D . 国联代表大会和行政院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 13. 第一个提出放弃把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国际条约是(   )
    A . 《波茨坦公告》 B . 《凡尔赛和约》 C . 《联合国家宣言》 D . 《非战公约》
  • 14. “太阳与星辰罗列天空,大地涌起雄壮歌声。……人类新世纪已经来临,我子孙多自由光荣。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这首1945年创作的《联合国歌》(   )
    A . 表明联合国是第一个主权国家间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B . 说明联合国大会有权讨论世界和平的任何问题 C . 表达了人类对和平自由的追求及对新世界的期望 D . 说明联合国比国际联盟在维护和平方面更有效果
  • 15. 有文章指出,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用以保障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核心条约体系,规定了各缔约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对待境内个人的方式,规范了全球公域的国家行为。其意在说明(   )
    A . 联合国对各成员国进行了有效管理 B . 联合国的主要作用在于制定国际公约 C . 联合国的建立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 D . 各类国际组织均是联合国的附属机构
  • 16. 1625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等主张,成为当时国际关系的重要法律依据,逐步为各国统治者所接受。这反映了(   )
    A . 制定条约是解决国际争端的前提 B . 近代国际关系法体系得以最终形成 C . 近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法制化趋势 D . 《战争与和平法》解决了国际争端
  • 17. 中世纪大学中,来自相同或相邻地区、有着共同语言、共同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学生联合组成许多民族团。随着这些团体发展,“nation(民族)”一词从含有贬损含义的外来人群体演变成有着共同文化、共同观念、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的团体。这表明中世纪大学(   )
    A . 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B . 将民族主义思想传播到欧洲 C . 加快了西欧城市自治的步伐 D . 重视民族语言强化民族认同
  • 18. 钱乘旦教授指出:亨利八世在位时期(1509~1547年)是英格兰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改革。这次改革集中在国家政治层面,而不是在宗教教义。这主要是因为,此次改革(   )
    A .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 B . 顺应了构建民族国家的需要 C . 削弱了英国国王的世俗地位 D . 促进了宗教改革的理论成熟
  • 19.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重申“教随国定”原则;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的主权等。据此可知,这一规定(   )
    A . 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 标志近代外交制度的普遍建立 C . 形成了集体一致原则 D . 确立主权平等和领土主权原则
  • 20. (2022高二上·勃利期中) 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与继承者,应被拥立、承认和被称为英格三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罪,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 . 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 . 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 .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 . 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
  •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可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自身特色,削弱了源自欧洲的民族主义思潮的解释力。作为文化实体的中国一直没有放弃“天下”意识,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天下观。中国式民族主义的历史性准备具有典型的中国“夷夏大防”的特征。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因需要而反满,因反满而导致中国身份的重新认同,从而有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诞生的契机。但最迟到1902年前后,孙中山终于放弃纯粹的反满而逐渐接受多民族共和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中,救亡图存的激进民族主义虽然“反中国”,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救亡压倒启蒙的道路。

    ——李扬帆《从天朝到万国:近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建构过程》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在内容上的主要不同,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原因。
  • 2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13一17 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歌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和文艺复兴运动同步的。这种同步的关系就必然会使两者之间产生不可分离的、密切的联系。民族国家形成的实践影响了人文主义者的民族国家观的形成,而他们的民族国家观也必然在民族国家形成的实践中成为具有指导性的结论,这就是文艺复兴运动与民族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同时文艺复兴运动促使各国民族语言形成,并通过宗教改革完成了各国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剥离,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可以说文艺复兴运动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是密不可分的。

    材料二: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各国的历史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主权国家理论的发展和国家主权观念的形成。其次,宗教改革运动大大加强了世俗王权,极大地削弱了天主教会的势力,西欧各国都得以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建立起由本国君主控制的民族教会,使西欧各国最终得以形成独立的民族国家。至此,西欧各国完成了民族国家的初步塑造。它们在文艺复兴时期统一了疆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国家的权力开始覆盖全国;基本形成统一的民族市场,民族语言也开始形成,并建立了由国家控制的民族教会,具备了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草焕《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艺复兴-兼与中国比较》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欧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文艺复兴运动之间的关系。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改革运动对西欧各国产生的影响。
  • 24.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各交战国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对此,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成为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摘引自《国际法的渊源》

    1. (1)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格劳秀斯提出国际法的历史背景。
    2. (2) 根据材料,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理念。
  • 25. (2023高三下·岳阳开学考) 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行为规则和相应的保障机制,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以下是国际秩序发展史上重要事件的节选。

    材料: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形成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保护本国贸易。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

    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和关税主权。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28年8月,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各国在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1945年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确立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1947年,23个国家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在该协定的框架下,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中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围绕“国际秩序”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