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11-29 浏览次数:3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计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 1. 在北京电视台某8分钟的节目中,憨态可掏的大熊猫令人忍俊不禁.这只大熊猫是用一种特殊的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它的高为2.35m,质量却只有10kg,它利用了铝合金的哪一种性质( )
    A . 质量小 B . 密度小 C . 体积小 D . 导热性能好
  • 2. (2017八下·碑林期末) 冬天里,我们常看到室外的自来水管外包了一层保温材料,是为了防止水管冻裂,水管被冻裂的原因是(  )

    A . 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密度变大 B . 水管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C . 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质量变大 D . 水管里水结成冰以后,由于冰的密度比水小,冰的体积变大
  • 3. 甲乙两车一起在平直公路上向西运动,车内各放置一小球,小明给甲乙两车连拍了两张照片,如图所示。忽略小车对小球的摩擦及空气的阻力。下列选项中可能出现的是(  )

    A . 甲车向西加速 B . 甲车匀速向西行驶 C . 乙车匀速向西行驶 D . 乙车减速向西行驶
  • 4. 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下面描述的现象与“雪”的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A .
    冰冻的衣服变干
    B .
    深秋大雾弥漫
    C .
    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
    D .
    铁水浇铸成工件
  • 5. (2016八上·栾城期中) 为了节约用水,西宁市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道路两旁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因是(   )

    A . 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B . 增大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 . 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D . 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
  • 6. 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线医务人员经常长时间穿着防护服,导致护目镜上起雾,影响观察(如图)。下列关于这一现象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护目镜上的“雾”在护目镜的外侧 B . 护目镜上的“雾”可能是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液化形成的 C . 护目镜上“雾”的形成是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 . 护目镜上“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 7. 以下是拼搏小组同学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用体温计测同组同学体温时记录的数据,其中属于发热状态且需要进一步隔离观察的同学是(  )
    A . 39℃的小明 B . 37℃的小亮 C . 36.5℃的小红 D . 36.8℃的小强
  • 8. 如图所示,医务人员正在安静有序的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对于其中涉及的一些物理量,下面估测合理的是(  )

    A . 对一个人进行核酸检测的时间大约需要10min B . 被检测者口腔内的温度约为50℃ C . 检测时,医务人员所用棉签的长度约为15cm D . 核酸检测现场医务人员与被检测者之间必须保持1m以上的距离
  • 9. (2023九上·福州月考)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红、白糖加少许饴糖为原料。将糖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用小勺舀起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便完成制作,如图所示。在糖画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 . 先熔化后凝固 B . 先熔化后凝华 C . 先液化后凝固 D . 先液化后凝华
  • 10. 石雕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如图所示。石雕艺术家在均匀石料上雕刻的过程中,石料不变的物理量是(  )

    A . 质量 B . 密度 C . 体积 D . 形状
二、填空与作图题(共7小题,每空1分,第16、17每题1分,共计22分)
  • 11. 客车正在驶离站台,车内的乘客相对于(车或站台)是静止的,相对于(车或站台)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这就说明运动和静止是
  • 12. 某同学测量一支新中华绘图铅笔长度,测量四次的结果分别是:L1=16.58厘米,L2=16.57厘米,L3=16.55厘米,L4=16.56厘米.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测量结果是厘米,其中准确值是厘米,估计值是厘米。
  • 13. 甲、乙两实心铁块,它们的体积之比是1:3,其密度之比是 ;质量之比是;若甲截去2/5, 乙截去3/4, 则余下部分的密度之比为
  • 14. 星期天小明在厨房中帮厨时发现:  

    ⑴壶里的水烧开以后,壶嘴上方冒出一团团“白气”,这些“白气”实质上是一些。小明仔细观察又发现:“白气”从喷出到消失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①靠近壶嘴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因为壶内水沸腾时产生了大量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由于温度比较,仍然保持态。 ②水蒸气离开壶嘴上升一段距离以后才能遇冷形成“白气”。③“白气”进一步上升,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发生现象,“白气”消失。
    ⑵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的一瞬间会出现如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情景,可以确定(甲/乙)是火焰熄灭前的情景。

  • 15.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C图中的读数是℃ 。

  • 16.  下表为小明记录冰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请在坐标中画出冰熔化的图像。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温度/℃

    -4

    -2

    0

    0

    0

    0

    0

    1

    2

    3

  • 17. 如图所示,把一枚壹元硬币紧靠刻度尺放置,给你两个没有刻度的三角板,请在图中画出你测量这枚硬币直径的方法。 
三、探究与实验(本题有4小题,每空1分,共计22分)
  • 18. 小军同学在A、B、C、D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用相同的滴管各滴相同滴数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 (1) 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面上方的空气流速有关。
    2. (2) 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 (3) 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4. (4) 小军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多少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甲、乙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观察并比较两图中哪块玻璃板上的水先蒸发完。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你认为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19. 在研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将装有水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如图甲所示,

    1. (1) 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烧杯上方有大量的“白气”冒出,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名称是,这个过程中(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2. (2) 分析图乙所示图象可知水的沸点是℃;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
    3. (3) 烧杯中的水长时间持续沸腾过程中,试管中水的温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烧杯中水的沸点,试管中的水(填“会”或“不会”)沸腾,这说明液体沸腾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20. 地沟油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毒的物质,一些不法商人对其进行简单的脱水、脱杂、脱臭处理后,提供给无良餐馆使用,假冒色拉油,严重伤害市民身体健康。小明学了密度后,想用测密度的方法来鉴别色拉油和地沟油。他查得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0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6g/cm3之间。然后,他进行了如下实验鉴别:

    A.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左端的零刻线处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B.取适量样品油倒入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样品油的总质量m1 , 如图乙所示m1=g。

    C.然后将烧杯中部分样品油倒入量筒中,测出烧杯和剩余样品油的总质量m2=25g。

    D.如图丙所示,读出量筒中样品油的体积V=cm3

    E.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油的密度ρ=g/cm3

    F.根据测算出的密度,通过比对,该样品油地沟油(选填“是”或“不是”)。

  • 21. 阜新有“玛瑙之都”的美誉。小新为了解玛瑙石的密度,将两块不同大小的玛瑙石带到实验室,准备用天平、量筒、烧杯和水等器材进行如下操作:

    1. (1) 小新用正确的方法测小玛瑙石的质量时,所用的砝码及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其质量为g;
    2. (2) 将小玛瑙石放入装有40mL水的量筒中后,液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玛瑙石的体积为cm3. , 根据公式,计算出小玛瑙石的密度是kg/m3
    3. (3) 小新想用同样方法测出大玛瑙石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大玛瑙石的质量m后,发现大玛瑙石不能直接放入量筒,于是聪明的小新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操作:

      ①将大玛瑙石浸没在装有水的烧杯中,标记水面位置后取出玛瑙石;

      ②在量筒中装入适量水,记下水的体积为V1 , 用量筒往烧杯中加水至标记处;

      ③记下量筒中剩余水的体积为V2

      ④大玛瑙石的密度表达式为:ρ玛瑙=(用物理量符号表示)。

      ⑤此方法测出大玛瑙石的密度可能比实际密度(选填“偏大”或“偏小”)。

四、综合题(共2小题,每题8分,前两问各3分,第三问2分,共计16分)
  • 22.  已知水杯中水的体积为90cm3 , 冰的密度为0.9×103kg/m3 ,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求: 
    1. (1) 水杯中水的质量是多少kg?
    2. (2) 把水杯中的水倒掉一半后放入冰箱中,一段时间后,水杯中的水完全结冰,冰的质量是多少?
    3. (3) 冰的体积是多少?
  • 23. 实验室一个有刻度的温度计,共70格刻度,将其放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液柱停在了第5格的位置,而放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时,液柱停在了第55格的位置。 试求:
    1. (1)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多少?
    2. (2) 该温度计的量程是多少?
    3. (3) 将这个温度计放入一杯热水中,示数稳定在第32格的位置,求这杯热水的温度是多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