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23年中考历史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21 浏览次数:8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 1. (2023·瑶海二模) 法家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家、道家、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 . 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 . 强调遵循自然法则 C . 明确社会尊卑等级 D .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 2. (2023·瑶海二模) “小钱币,大历史”,下面表格中相关货币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货币

    各诸侯国货币

    半两钱

    五铢钱

    交子

    信息

    A.币式多样,反映出此时经济繁荣

    B.“半两”二字属于小篆。

    C.五铢钱的发行始于汉光武帝时期。

    D.“交子”的发行反映纸币开始成为主要货币。

    A . A B . B C . C D . D
  • 3. (2023·瑶海二模) “公元581年至960年,这380年是中国古代制度继续发展并达到繁荣昌盛的时期,亦即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社会宏大的格局、开放的气势、壮阔的场面,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于发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强大的国家”,下列对材料中“鼎盛时期”描述有误的是(    )
    A . 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B . 开创了选贤任能的“科举制” C . 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D . 开发连贯中外的“丝绸之路”
  • 4. (2023·瑶海二模) 如表为宋朝部分年份财政收入情况(收入计量单位:万贯)表。可以表明宋代( )

    时间

    总收入

    农业收入

    农业占比%

    工商业收入

    工商业占比%

    宋太宗至道三年

    3559

    3221

    65

    1238

    35

    宋熙宁十年

    7070

    2162

    30

    4911

    70

    宋天禧五年

    5723

    2762

    48

    2936

    52

    A . 经济繁荣程度超越隋唐时期 B .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C . 工商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D . 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5. (2023·瑶海二模) 复习课上,老师出示了思维导图(如图),其复习主题应该是( )

    A . 清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B . 清朝对边疆地区的巩固 C . 清朝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D . 清朝对外来侵略的反抗
  • 6. (2023·瑶海二模) “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最大的失败不在战场上,而是战争的结局根本没有改变中国一丝一毫”。材料意在强调( )
    A . 中国失败主要表现在政治和经济上 B . 战后中国对英贸易仍然是出超 C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原因 D . 战争没有促进国家民族的觉醒
  • 7. (2023·瑶海二模) 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最大成果是( )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A . 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B . 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方针 C . 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 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
  • 8. (2023·瑶海二模) “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吾民族每次都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兀然生存于世界,而且每经一度祸患,吾民族之内容益加扩大而活跃。”下列选项能够为该观点提供佐证史实的是( )
    A . 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 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团结一致抗战 C . 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 .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成员提供援助
  • 9. (2024九下·新津期中)  20世纪50年代,亚洲发生了两大事件。“一件以东北亚的朝鲜为焦点,一件以东南亚印尼的避暑城镇万隆为中心……亚洲和非洲的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可见,这两大事件推动(  )
    A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认可 B . 第三世界国家纷纷崛起 C . 亚洲成为新的世界政治中心 D . 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 10. (2024八下·厦门期中) 有经济学家认为,按照国际工业经济一般的衡量标准,中国从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时间就达到或接近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这一时期( )
    A . 经济建设不断推进 B .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 C . 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D . 城乡差别显著缩小
  • 11. (2023·瑶海二模) 《全球通史》写道:“凡是今天得到利用的动植物……它们一直缓慢地从各自发源地向外传播,直到1500年前后开始由横跨地球的人们在各大陆之间来回移植。”材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 改变了居民饮食结构 B . 打破了全球生态平衡 C . 推动了人类移民浪潮 D . 扩大了物种交换范围
  • 12. (2023·瑶海二模) 罗威尔指出:“(1688年后)下议院逐渐把国王的权力纳入自己的掌握之中,可是它虽然这样做,却没有严重削弱国王在法律上的权力。所以,国王在法律上仍旧具有他的前辈们所具有的特征。”这表明国王( )
    A . 拥有重要政治权 B . 权力稍高于议会 C . 与议会相互制约 D . 是国家权力中心
  • 13. 《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材料强调( )
    A . 资本主义社会走向衰亡具有必然性 B . 无产阶级斗争开始由分散走向联合 C . 资产阶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D . 工业革命是摧毁资本主义的导火线
  • 14. (2023·瑶海二模) 下图是一幅反映20世纪2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漫画,对这一漫画所表达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确立 B . 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 C . 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优势地位 D . 国际格局向美苏两极转变
  • 15. (2023·瑶海二模) 二战后,美国政府与娱乐业、传媒界、商界等协同作战,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宣传机制,借助实景展示媒介、传统纸质媒介和电子视听媒介等对国家形象进行了空前鼓吹,如1950年芝加哥博览会、1955年“人民资本主义”主题展览等。美国政府做法旨在( )
    A . 构建封锁中国的体系 B . 遏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C . 推动西欧国家之间联合 D . 消除法西斯势力影响
二、辨析改错(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6. (2023·瑶海二模) 科技改变世界。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1) 东汉蔡伦于公元前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公元8世纪传入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最后传遍全世界。
    2. (2) 隋唐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世纪末,传入欧洲,引起了欧洲军事上的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崩溃
    3. (3) 明末清初的宋应星所著《农政全书》记述了中国当时在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4. (4)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良是其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三、材料解析(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 17. (2023·瑶海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2—1920年,中国新建万元以上工矿企业1048家,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新的增长;1913—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从约50万增加到260多万。……中国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为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1929年

    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年

    中原大战爆发

    1931年—1945年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945年

    官僚资本家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1949年

    人民解放战争

    1. (1) 列举材料中“新的政治力量”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史实。依据材料,概括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18. (2023·瑶海二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后..成为孕育欧洲文明新因素的摇篮。中世纪城市培育和发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体观念和自治意识、自由和平等观念、民主和法治精神,孕育了市民阶级这一新的社会力量,并预构了近代国家的政治形式。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材料二 明治新政后,日本确立了“殖产兴业”的现代化大政方针,废除了限制职业选择、流动和居住等自由的各项封建制度以及“士农工商”封建身份等级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变为可能。将普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强制推行“学制令”,为保持较高的人口素质、低人口增长率和农村劳动力适应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谭炳才、李娜《美英日三国农业人口转移模式特点及对广东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欧洲城市为近代文明孕育了哪些新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因素的出现使中世纪欧洲城市在政治方面有何突出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手段。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推动城市化进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活动探究(本题12分)
  • 19. (2023·瑶海二模)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世界大事记(部分)

    时间

    事件

    1861年

    洋务派开始发动洋务运动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宣布实行农奴制改革

    1868年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1898年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A     正式开始

    1921年

    列宁宣布实施B       

    1933年

    美国救治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

    1. (1) 完成A、B处史实填空,列举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两例。
    2. (2) 围绕大事年表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