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甲】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A刚好可以碰到它的时候,A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接下来,这个残暴的魔鬼胜利者便开始咀嚼它的战利品了。它肯定是会感到十分得意的。就这样,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地对待敌人,是A永不改变的信条。
【乙】蚱蜢是个嗜食昆虫者,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那些昆虫;这还证明它们特别喜欢肉食,但又像A那样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这个蝉的刽子手还知道肉食热量太高,须用素食加以调剂。吃完肉喝完血之后,还要来点水果什么的,有时候,实在没有水果,来点草吃吃也是可以的。
图片 | |||
名称 | 萤火虫 | 螳螂 | 圣甲虫 |
绰号 | 示例:麻醉专家 | ||
理由 | 示例:萤火虫对蜗牛施行麻醉 手术时,动作麻利,立罕见影。 |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①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②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释】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农历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 火”。②故国:家乡。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獄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 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 纤翳①,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选自陆游 《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 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①乘奔御风( ) ②或王命急宣( )
③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 ④是日,天宇晴霁( )
①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②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
①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2019年9月17日,首钢冰球馆,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正式发布。
②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熊猫,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国宝,形象友好可爱、憨态可掬,深受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3D 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③“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和 现代科技特点。
④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则以中国标志性符号的灯笼为创意进行设计创作。 灯笼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渲染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节日气氛,身体发出光芒,寓意着点亮梦想,温暖世界,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
⑤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表示,吉祥物的发布标志着北京在成为奥运史上首个“双奥之城"的征程上又跨出重要一步,北京冬奥吉祥物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精华和特色于一身,一定会成为中国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杰出大使。
① ② ③ ④ ⑤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事件;
曾经的菖蒲
方华
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行,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苔,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乍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④ 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声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这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⑦ 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我们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 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⑩ 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⑪《本草 · 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⑫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⑬ 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竞真是菖蒲。 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⑭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养(移植、栽种)。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⑮ 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⑯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 , 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⑰ 席慕蓉在一首《葛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⑱ 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wēi ruí形容枝叶繁密,草木茂盛的样子)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我”采蒲棒给母亲做枕芯→ ①→从菖蒲丛中捡鸟蛋,母亲做给“我”吃→② → 母亲端午将蒲叶插在门楣上,保佑家事安康
①结合语境,赏析第⑬段中加点词语。
问朋友,竟真是菖蒲。
②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
苏轼一生漂泊,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的时期。请阅读以下与苏轼相关的材料,完成题。
总台央视记者田云华、徐进报道 。
故宫博物院举办以文物为载体,展现苏轼艺术造诣与人格风范的展览,尚属首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通过苏轼及其师友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交游圈与他所身处的时代。第二单元“苏子作诗如见画” 。第三单元“我书意造本无法”通过苏轼师法的前人作品、苏轼本人的书法创作以及后世临仿苏书的作品,展现苏轼的书法艺术及其影响。第四单元“人间有味是清欢”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四个部分从不同角度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苏轼的精神世界,为大家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
请依据上下文,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前后,阴雨连月不停,炉灶冰冷,芦苇潮湿,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下两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请根据你对【材料二】的理解,选出对苏轼《寒食帖》的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寒食帖》是苏轼即时书写的诗稿,诗句平实近于白话。“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尽管已是春意盎然的时令,但苏轼感到的却是凄风苦雨、肃杀萧瑟的凉秋,不难体会其
心中的悲凉。
B.写毫不矫情的诗句,苏轼自然也用毫不刻意、毫不做作的行书。如《寒食帖》中,“破灶”用到毛笔笔根,字体硕大,尽显拙朴厚重的风貌;而“衔纸”全用笔锋,如刀刃切割,尽显苏轼高昂激越的情绪。
C.苏轼的《寒食帖》是诗文、书法与心情达到契合的典范之作,因此被历代鉴赏家推崇备至,认为它是一幅旷世神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