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自贡市荣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

更新时间:2023-12-22 浏览次数: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每种戏剧形式都有自己的经典:话剧有《茶馆》《雷雨》,京剧有《锁麟囊》,越剧有《梁祝》,豫剧有《朝阳沟》,河北梆子有《宝莲灯》……它们创作时间有早有晚,流传时间有长有短,但都已成为舞台上的“常客”。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某种艺术的本质规定性,犹如一块界碑,标志着这种艺术曾经达到的高度。

    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京剧表演艺术家张火丁曾说:“我唱的永远是程派。”她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每次演出都会成为“灯迷”的节日,足以说明正是一代又一代“角儿”们对技艺的执着守护与传承,才保持了“味儿”的纯正延续,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持续散发。

    同时,经典从来都是开放的、面向未来的。那些久演不衰的剧目,身段往往比较柔软 , 善于结合时代审美语境的变化而作出微调。从某种意义上说,舞台艺术在打磨作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戏剧是现场的、一次性的艺术,同时又是可以而且应该反复打磨的艺术。这为创作者反复咀嚼生活的馈赠,耐心听取观众、文艺评论家的意见并斟酌采纳提供了有利条件。事实上,经典作品正是以“小碎步”前行的形式登上了艺术的高峰,也走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给他们以温暖和力量。

    经典作品之所以耐看,还因为其扎根文化沃土的深度决定了其厚度,反映出创作者对人性的体察与感悟。优秀的文艺作品总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比如,豫剧《朝阳沟》讲述的是当年的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故事。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代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报效祖国的途径发生了巨大变化,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更加丰富。但我们今天再看《朝阳沟》,依然会为作品中深藏的家国情怀感动不已。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情感的外化,那么这种对于祖国、乡土的热爱,是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的,在人的情感世界中具有统摄意义,最能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经典作品在描写具体的人与事的过程中,捕捉并呈现隽永的思想与情感,并将其与一定艺术技巧相结合。技与道的统一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艺术形式因历史感、人文感的加持而拓宽了审美空间,时代精神也因此获得了审美表达。相反,如果创作者眼中只有浮表化的情感,热衷于表现一时的情绪,追求短暂的热闹,其作品极有可能不是乏味单调就是浅薄庸俗,即便有些亮点,也似烟花转瞬即逝。

    更重要的是,经典作品还饱含生活的温度,以艺术手法说出老百姓的心声。这也是其承载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真正抵达受众最根本的保证。舞台艺术的现场性和冲击感,使作品的温度更具暖人的力量。当人们在舞台上看到自己与身边人的影子,内心的欢喜与忧愁就找到了出口。比如,河北梆子《宝莲灯》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已演了1400多场,是著名的保留剧目。当人们为舞台上的“沉香”热烈鼓掌时,掌声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包含着对孝心孝行以及惩恶扬善的赞许。贴近百姓口味自然就有口碑,而真正的经典作品恰是靠百姓口碑流传而具有现实温度的。

    总之,艺术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生活的温度,是经典作品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作品常留舞台的诀窍所在。面对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大众日益旺盛的美好生活需求,舞台艺术创作理应坚定文化自觉,推出更多贴近百姓口味、充满生活温度的精品力作,以高质量的艺术创作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丰盈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人们的精神力量。

    (摘编自胡一峰《为什么压箱底儿的经典老戏永不过时》)

    材料二:

    2018年两会上,出生于淮剧世家的陈澄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带去了《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让戏曲进入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让更多的人走进它,了解它,传承它,这是我的责任。”她深知戏曲的魅力,将一些经典剧目的光碟以及她和父亲陈德林先生的戏曲专辑随身携带,并送给参加采访活动时见到的孩子。她觉得,很多戏曲故事都融入了忠孝节义、催人奋进等思想元素,孩子们接触了就能感受到其中的道理,就很可能喜欢上戏曲。

    自2018年起,淮剧艺术开始走进校园。陈澄介绍,大型现代淮剧《小镇》进高校9场、“高雅艺术进校园传统折子戏专场”13场,还在多个高校进行了返场。“返场,说明戏曲是能够被当代青年人认可和喜欢的。”让陈澄高兴的是,进校园的效果远超她的想象。不仅是江苏省本地高校重视,很多外地高校也邀请她去为学生讲座、表演。

    “一开始进校园演出,发宣传页的时候没多少人去领,但学生们看过以后就去抢着要,排着长队伍要我们签名。有的剧社、对戏曲感兴趣的大学生们都留下来跟我们提问。”陈澄兴奋地说,我们的文化被新一代接受了,这条路我们是走对了。

    陈澄告诉记者,盐城一家幼儿园成立了淮剧班,专业演员将对娃娃们进行戏曲技术性的辅导。“这里面的孩子说不定未来就会走上戏曲道路,这就是我们的后备力量。”陈澄对戏曲的未来传承充满干劲和信心。

    (摘编自王启慧《大学生“追戏”,戏曲被年轻人接受还有多远?》)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茶馆》《雷雨》《锁麟囊》虽然创作和流传时间不同,但都已经成为戏剧的经典之作,标志着京剧曾经达到的高度。 B . 张火丁的《锁麟囊》每演必火,既源于她技艺的炉火纯青,又因为她唱的是程派,程派最能保持“味儿”的纯正延续。 C . 尽管《朝阳沟》所讲的故事早已成为历史,但该剧并未因时过境迁而被湮没,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着深沉的家国情怀。 D . 陈澄为了挽救濒于危亡的淮剧,提出了戏曲进校园的建议,这一建议的实施对扩大淮剧影响并使之得到传承意义重大。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身段往往比较柔软”是说戏剧不僵化,能够根据演出需要作出微调,这一就近取譬,生动形象且易于读者理解。 B . 戏剧能把人们对祖国、乡土的热爱深植于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之中,统摄着人的情感世界,故而极易引起心灵的共鸣。 C . 如果创作者热衷于表现浮表化的情感,追求短暂的热闹,而不加持历史感、人文感,其戏剧艺术的审美空间必定狭窄。 D . 《小镇》等淮剧艺术多次走进校园,甚至还出现返场,说明演出效果良好,这让陈澄对淮剧艺术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 话剧《天下第一楼》首演于上世纪80年代末,如今已被打磨成了百姓最爱看的戏剧之一。 B . 戏剧《白毛女》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田华演的白毛女、陈强演的黄世仁,形象极为生动。 C . 现代评剧《过大年》讲述了辽北农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在2020年沈阳艺术节上备受好评。 D . 著名作家田汉赞颂革命者爱国情怀的剧作《黄花岗》,本计划写五幕,结果只写了两幕。
    4. (4) 材料一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例证法,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例证法的妙处。
    5. (5) 依据上述材料,想要使戏剧被新一代人接受,戏剧人具体应该怎样做?请简要回答。
  • 2.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屋紧贴着疏松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传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都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我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棵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拄着手上的树枝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过去,树——悬根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斜,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来见刘有福,嘴皮子都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睛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出名字的鸟儿正在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睛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着刘有福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睛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埋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春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干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掏出好几块生石灰,换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活费。面对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有改动)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入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疏松山体,在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B . 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只是因为这里是他和老伴生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C . 当树面临被遗弃在山上的劫难时,它能躲过此劫,是因为村长答应刘有福可以连老树一块搬迁,更是因为刘有福肯为大树用心争取、付出。 D . 刘有福赞叹“那娃儿的书没白读”,不仅是指小强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更是指在学校的教育引导下,小强的心中有良知。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树被搬下山,看似平安,但刘有福从小强的话中得知二宝并未死心,而是偷偷在树坑中埋下生石灰,打算把树烧死了再夺取老树。这一情节看似意外,但并不突兀。 B .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C . 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老树的不舍之情。 D . 文中大树命运的一波三折和刘有福对大树的深情,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同时也批判了二宝不择手段、唯利是图的行为。
    3. (3) 小说两次写到“树”遭劫经历,其躲过劫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4. (4) 本篇小说的叙述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 3.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 , 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1) 下列对乙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春秋时有公、伯、侯、子、男五等爵位。晋文公当时为侯爵,故称“晋侯”;秦穆公当时为伯爵,故称“秦伯”;郑文公当时为伯爵,故称“郑伯”。 B . 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C . 寡人,指寡德之人,春秋战国时期君王、诸侯常如此谦称自己,在文中是魏王自称。 D . 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文中的“百乘”即一百辆兵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侃侃而谈,有理有据,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B . 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C .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答应魏王的请求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D .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②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5. (5)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请结合文本,用这句话分析甲文秦穆公退兵和乙文赵王出兵的原因。
三、诗歌鉴赏
  • 4.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是写项羽的人和马,用“八尺”和“千里”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 . 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却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 . 第三句写出了虽然范增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 . 诗歌运用对比手法,把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强化了诗人的情感。
    2.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题
  • 5.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1) 《荀子•劝学》论证了学习要用心专一的观点,作者采用的正面事例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反面事例是“ , ”。
    2. (2) 在《子路、曾晳、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以“ , ”两句谦言自己对于“礼乐治国”心有余力不足。
    3. (3) “秋”是中国文人偏爱的季节,在中国古诗词中,有“秋”,也有“秋风”“秋雨“”秋月”等。如杜甫的“”,李煜的“”。
五、语言表达
  • 6.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①____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②____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对人性和社会问题颇为关注。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③____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 (1) 下列对语段中几处画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处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此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 B . 乙处冒号使用正确,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大胆的假设”。 C . 丙处“……义也”属句中的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 D . 丁处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作用类似。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 (4) 下列内容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看到的判词,请指出这些判词分别预示了哪些女子的命运。

      ①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

      ②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

      ③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

      ④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

      ⑤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

    5. (5) 请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香菱之中选择一人,用一种花来比喻她,并简要陈述这样比喻的理由。要求:依据原著,言之成理。
六、材料作文
  • 7. (2022高一上·荣县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

    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