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社会法治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初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社会9...

更新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5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 1. (2023八上·诸暨月考)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该观点掩盖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
    A . 掩盖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 . 明确指出了战争的后果 C . 肯定中国抗英的正义性 D . 正确分析战争爆发原因
  • 2. (2023八上·诸暨月考) 1871年,郑观应在《易言》中指出:“今长江二千数百里有奇,洋船往来,实获厚利,喧宾夺主。”与这种现象出现有关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3. (2023八上·诸暨月考) 恭亲王奕忻在给咸丰皇帝的一份奏折中写道:“夷人带有马步数千名,前赴海淀一带,将圆明园、三山等处宫殿烧毁。臣等登高瞭望,见火光至今未息,痛心惨目,所不忍言!”奕忻描述的战争是( )
    A . 第一次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4. (2023八上·诸暨月考) 近代西方列强在一次打劫中国时,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结满果实的“晚清”大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被拾走的果子”最有可能指的是( )
    A . 洗劫焚毁皇家园林圆明园 B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C . 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 D . 强迫清政府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
  • 5. (2023八上·滨江月考) 下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B .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D .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6. (2023八上·鄞州期中) 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孤零零的单项表演,名曰改革,实际上只能说是为应对危机而仓皇进行的小修小补,名实很难相符”。这段言论突出反映洋务运动( )
    A . 旨在解决民族危机 B . 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C . 是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 D . 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 7. (2023八上·滨江月考) 下侧是徐中约所著《中国近代史》目录的部分内容。在第十三章13.2中可以查阅到的史事最可能是( )

    A . 左宗棠收复新疆 B . 在台湾建立行省 C . 三国干涉“还辽” D .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 8. (2023八上·诸暨月考) 史学家唐德刚指出:在19世纪中期来替天行道的洪杨诸贤,都只是具有“改朝”之才,而缺乏“换制”之识...换制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那他的朝廷也就不可能太长久。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C .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D . 戊戌变法的背景
  • 9. (2023八上·诸暨月考) “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戊戌变法措施中与此现象直接关联的是( )
    A .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B .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C . 裁撤冗官冗员 D .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 10. (2023八上·诸暨月考) 《马关条约》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危害最大的条款是( )
    A .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B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C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割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
  • 11. (2023八上·诸暨月考) 下列书籍或报刊中,致力于宣传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思想的是( )
    A . B . C . D .
  • 12. (2023八上·滨江月考) 下边的《时局图》显示,广西属于( )的势力范围。

    A . 俄国 B . 英国 C . 法国 D . 日本
  • 13. (2023八上·诸暨月考) 1899年,美国政府提出了如下对华政策:各国要维护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该政策有助于( )
    A . 实现各国利益均衡 B . 维护中国主权完整 C . 平息列强在华矛盾 D . 扩大美国在华利益
  • 14. (2023八上·诸暨月考)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B . 列强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 C .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 近代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15. (2023八上·诸暨月考) 1906年至1911年4月,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
    A . 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 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 迫使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 D . 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 16. (2023八上·诸暨月考)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只存在了三个月,但颁布了一系列符合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原则和保护工商业的规章措施,鼓励兴办实业,奖励华侨在国内投资等。这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 )
    A . 开启了中国制度化变革的尝试 B . 是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政权 C . 通过和平方式真正实现了共和 D .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17. (2023八上·诸暨月考) 如图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A . 清朝皇帝在历史上的消失 B .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D . 践行三民主义,创建中华民国
  • 18. (2023八上·诸暨月考) “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活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国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 . 二次革命 B . 护国战争 C . 黄花岗起义 D . 武昌起义
  • 19. (2023八上·滨江月考) 下图表格中的数据可以说( )
    农户1914-1918年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1914-1918年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1914-1918年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1914-1918年增加92万多人
    军费1916-1918年增加5000多万元
    A . 军阀割据混战的原因 B . 护国战争的形势 C . 军阀割据混战的后果 D . 袁世凯复辟帝制
  • 20. (2023八上·诸暨月考) 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B . 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C . 《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 .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非选择题(共5题,共计60分)
  • 21. (2023八上·滨江月考) 进入中国近代史,有些年份承载着不可遗忘之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 (1) 1840 年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指的是什么?请写出外国人“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的第一个条约名称。
    2. (2) 依据资料二,列举相关史实印证“1856 年,一个多事之秋”。
    3. (3) 1860 年前后,“内战双方”在应对时代命题方面分别采取了怎样的举措?(任选其中一方回答)
  • 22. (2023八上·诸暨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按照这一纲领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

    ——《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该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因此,他们在英勇反抗侵略的同时又会本能守护两千年来已经陈腐的固有之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及遇该运动之变,中国人竟用肉体和外国相斗,外国虽用长枪大炮打败了中国,但是见得中国的民气还不可侮,以为外国就是一时用武力瓜分了中国,以后还不容易管理中国,所以现在便改变方针,想用中国人来瓜分中国。

    ——孙中山《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

    1. (1) 材料一中“这一纲领”指的是哪一部文件?此文件的内容是如何反映材料一中的“社会革命”的。
    2. (2) 结合材料二、三,该运动中曾提出了哪一口号?并简述该运动的伟大意义
    3. (3)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时代特点,说明两场运动失败的共同原因。
  • 23. (2023八上·诸暨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洋务军事企业始于19世纪60年代,在70年代达到高湖。在它达到高潮的同一个时间里,出现了最初的洋务民用企业。两者之间,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西人入内地,折冲周旋之际,商务之事目远多于军事事目,刺激既多,遂生保卫“利权”之想。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材料三:及甲午败于日本,各国租港湾之事,相逼而来,瓜分中国之说,腾沸于全球。于是国人大哗,志士奋起,痛论变法之不可缓。帝亦知非实行变法,不能立国。

    ——摘编自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洋务企业对应的口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和主张。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败于日本”与“变法”之间的联系。
  • 24. (2023八上·滨江月考) 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阅读下

    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大事记

    时间事件
    1911年10月10日A
    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

    材料二:文件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材料三: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

    1. (1) 表格中的A处应为哪一事件?根据材料,写出孙中山先生的主要历史功绩。
    2.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出自哪部法律文件?该文件具有什么性质?
    3. (3) 材料中的“旧思想”、“新思想”分别指什么?以此说说辛亥革命中“国家革新”的最大成就是什么。
  • 25. (2023八上·诸暨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予(我)辈为乱臣贼子。凡认识者,视(吾人)为毒蛇猛兽,而莫敢与吾人交游。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条约内容完全由列强“自行商定”,清廷只可签字画押而不能讨价还价……镇压人民的反抗。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组织,“违者皆斩”。地方官对于反帝事件,“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为了强化对清廷的军事控制,并便于对中国人民的直接镇压,还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12个战略要地也由各国派兵驻守。《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摘编自宋小庆《世纪之变沧海桑田》

    材料三

    在1901年辛丑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列强强迫中国签下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在2021年辛丑年,中方在高层战略对话中正告美国:“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1. (1) 材料一中的庚子失败指的是哪场战争?形势的变化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的理由。
    3. (3) 从1901到2021年,中国用120多年的时间告诉美国,他们没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与中国谈判,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对美国不同的姿态给我们什么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