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停洞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4-08-12 浏览次数:3 类型:月考试卷
一、基础积累
  • 1. (2023八上·从江月考) 历史不可“穿越 ”,却能在回忆性散文、传记中得以再现。

    藤野先生虽然和鲁迅一别后,yǎo①____无消息了,但是鲁迅还是时时记起他。每当鲁迅疲倦时,藤野先生似乎正要说出抑扬 dùn cuò②____的话来,使鲁迅良心发现,继续写使“正人君子”深恶痛疾的文字。

    朱德的母亲在家庭里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孩子,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母亲生活在大家庭里,但是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得都很和睦。母亲反感为富不仁者,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母亲无论自己是否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她自己是很节省的。朱德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强压着孩子,不允许孩子染上一点。母亲虽到老年,但仍不 chuò③____劳作。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朱德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 (1)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 (2)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深恶痛疾 B . 任劳任怨 C . 周济 D . 强压
  • 2. (2023八上·从江月考)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记承天寺夜游》)

    ②夕日欲颓,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良多趣味。 (郦道元《三峡》)

    ④蓬出汉塞,(王维《使至塞上》)

     ,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⑦王绩在《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前途无望,孤独抑郁的句子是: ,

    ⑧《龟虽寿》一诗中托物言志,表达自己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意志的诗句是: ,

  • 3. (2023八上·从江月考)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叙写了当地几个医生为“我 ”父亲治病的情形,医生开的药方里常有奇特的药引。 B . 佃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C . 《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是茨威格,他是英国小说家、传记作家。 D . 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根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排、描写与说明而成。
二、阅读能力
  • 4. (2023八上·从江月考) 整本书阅读

    它的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这也许一半是由于他不吸烟、也不喝酒的缘故。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他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1. (1)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他 ”是(      )
      A .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B . 《骆驼祥子》中的曹先生 C .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贺龙 D .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彭德怀
    2. (2) 青春有信仰,青春更有力量。请你从《红星照耀中国》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他的信仰。
  • 5. (2023八上·从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

    父亲归来那一天

    ①父亲归来的那一天,就如彗星降临一般不可思议。父亲是天文望远镜工程师,许多用于观测星系的望远镜是他设计的。组装好的望远镜,运往各地的天文台安装完毕,还需要父亲前往调试,以确保望远镜的运行达到设计标准,为了避免城市的灯光干扰,各地的天文台都建在市郊的高山上。父亲去调试望远镜,业余时间会跟当地天文台的工作人员一起种蔬菜、种西瓜,用以改善生活,他们调试好精密度极高的望远镜,就能开启天文台的观测圆顶室,观察浩瀚星空,研究宇宙的演变与奥秘。

    ②通常,父亲出差需要一个月左右。父亲对出差毫无怨言,我们全家也毫无怨言。我和母亲都发现,当父亲出差归来时,那个木讷、谨慎,甚至有点刻板和忧郁的工程师会忽然变得浪漫起来。

    ③我记得,父亲到陕西天文台调试望远镜,工作结束时正值临潼石榴丰收,他带回了六个硕大的 石榴。那是物流极不发达的年代,我们这些江南小孩,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的石榴。父亲按照临潼小贩教他的方法,在石榴顶上找到一个下刀处,在外皮上轻划了一圈,用力掰开。里面的石榴籽紧紧抱团,晶莹剔透,红润发亮。我们用勺子挖着石榴籽,细细品尝,它的甜是多维的、立体的、丰富的,有些许醇厚甜蜜,还有些许酸爽。我终于明白古诗中为何说“榴枝婀娜榴实繁,榴膜轻明榴子鲜”了。繁密的石榴籽,是被怎样的土地孕育着,才有如此滋味?那时候,我就立誓要到北方去,看一看与南方红壤完全不一样的土地。父亲说,只有生长在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中,石榴树才能结出如此硕大的果实。

    ④父亲还去过新疆天文台调试望远镜。他归来时,居然带了一个大纸箱,难道父亲带回了新疆的冬不拉?打开纸箱,全家人都笑了,父亲居然带的是新疆的棉花,它们是生长在棉枝上的一朵一朵的棉花哦。

    ⑤父亲说,调试完望远镜,他去城里办事,搭乘老乡的拖拉机,路过浩瀚无边的棉田,被一望无际的丰收场景震撼,他便用口袋里的清凉油,向棉农换了几枝棉花。棉农困惑地问他:“要做一副棉手套,或者一顶厚棉帽,这点棉花不够,要不要多送你一点? ”父亲笑着说:“够了,千万别把棉花从棉枝 上扯下来,我要让孩子看一看,真正的棉花是什么样子。 ”记得那天,我们把家中腌萝卜干的空坛子 反复刷洗,接着,这干燥的棉枝被父亲插入坛中,成了家中别致的装饰品。掉落的小棉枝,父亲让我从中扯出棉花来,摸摸里面的棉籽儿。

    ⑥父亲还去过云南天文台。那次他调试望远镜,我正上高三。母亲觉得在这节骨眼儿上,家里的顶梁柱不应该再出差。但是父亲说,云南天文台的这架望远镜,对研究星系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特殊意义,只有把它装成,人们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才能更进一步,所以,他必须去。父亲承诺,等他归来时,会带给我们惊喜。

    ⑦父亲去了 40 天,回来时带了一把蔫掉的硕大花苞,是洁白的。看上去已经枯萎的花,为什么还要带回来?父亲说:“你们不懂,这就是成语‘昙花一现 ’中的昙花呀!昙花是仙人掌科植物,在夜间开花,两三个小时后,这些花朵就枯萎了,必须从花枝上掰下来,否则下一轮花朵就没有力量盛放。”昆明人喜欢用昙花做甜汤,父亲买了8朵昙花,想让我们尝一尝昙花汤的味道,他将昙花的花萼轻轻 去掉,把那些柔弱无骨的花瓣用清水反复冲洗,待将莲子等配料熬够 40 分钟后,在起锅前加入昙花的花瓣。昙花的花瓣,口感又滑又嫩带着云贵高原上的清香气,父亲的背包里,还装着昙花的小苗。他对我说:“昙花其实很好养,只是栽种后需要三四年才会开花,你要学会耐心等待。”

    ⑧这次昆明之行,给父亲带来喜悦的,不仅是望远镜调试成功,还有他归来时,我的高考成绩已经出炉。高过一本线41分的成绩令他十分满意。他送了我一个礼物作为奖励,那是一架迷你天文望远镜,镜片是父亲跟着云南天文台的磨镜师傅学习并磨制的。夜晚用这台小望远镜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清辉四溢的月亮上,有山地,有凹坑,也有被宇宙风暴吹袭后形成的暗影。我想:____

    ⑨父亲归来那天所带回来的是外面那个浩瀚无垠的世界。他曾经说,孩子成长中最要紧的事,就是不局限于眼前的鸡毛蒜皮、些微得失,要看到地球上的千山万水,春华秋实,看到在宇宙星际之间, 自己是一粒多么幸运的尘埃。如果你的视野之内都是乌云,那肯定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眺望得还不够远。

    ⑩归来的那一天,作为父亲,他想给予我的教益,就是如何跳出个人的狭窄视野,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别致角度,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节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 (1) 文中重点回忆了父亲出差归来的“浪漫 ”之举,下列不属于父亲归来之举的一项是( )
      A . 带回六个硕大而甜蜜的临潼石榴。 B . 带回长在棉枝上的棉花。 C . 给“我 ”迷你天文望远镜。 D . 教会“我 ”看世界的别致角度。
    2. (2) “小到一个石榴、一枝棉花,大到一架望远镜,他做到了。 ”结尾句饱含深情,请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的内涵。
    3. (3) 请想象第⑧段“我 ”的心理活动,在横线处补写恰当内容。 
    4. (4) 大部分学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 ”一族。这些陪读父母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全身心照料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请结合文中“父亲 ”的教育智慧,谈谈你对“陪读 ”现象的看法。
  • 6. (2023八上·从江月考) 现代文阅读

    伟大的学者段玉裁

    ①一九八五年牡丹盛开时,我曾到许慎的家乡凭吊这位伟大的文字学家。稻黄蟹肥、秋菊初绽的季节,又来到江苏金坛参加纪念清代朴学大师、《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的活动。半年之内,随着众多学者来到这两位悬隔一千七百年、为同一部著作付出毕生精力、前后辉映的伟大学者的桑梓之地,寻觅他们的遗踪,想象其为人,这对于我这个许学、段学的崇拜者来说,是一生中的大幸,是永志于心的美好记忆。

    ②段玉裁的故乡人为他建造了纪念馆。城南偏西,一泓清碧,名曰愚池,是清代一位学者为纪念自己幼年读书的贫困境遇而命名的。愚者,大智若愚之愚、愚公移山之愚,非真愚也,意思是下愚劲苦读。傍池畔西行,过曲桥,经愚亭——亭却是此次所建了——就可以看到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纪念馆了。几椽灰砖朱檐的仿清建筑,几棵茂盛的常青藤,几盆幽兰的盆景,石子甬道旁株株五针松,一切显得古朴而典雅。身置其间,就会油然产生一种复杂交织的感觉:既肃穆又亲切,既深沉又开阔,既恬静又激动。这或许是段玉裁治学精神的感召吧!在这里建造他的纪念馆,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从馆址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可以看出金坛人民经营的苦心和对这位乡贤的理解与崇敬。

    ③段玉裁出身寒微,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教书先生。从他记事的时候起,他父亲就长年在镇江(当时叫丹徒)、扬州一带教书,每年春节前带着一年所得的束脩——几十两银子,回到家里过年,春天一到,就又外出教学。那区区几十两银子,就是全家三代七口人来年的全部生活费。家里的食谱终年不变:早、晚喝大麦糊糊(现在的金坛人早已不知大麦糊糊为何物了);午餐则两天米粥,一天米饭。及至他成人游学京师,收入也是时有时无。他三十五岁时,曾向老师戴震借银四十两,直到八年后才得归还,其经济拮据之状可知。他共做过几任知县,前后约有九年,四十七岁致仕回乡,直到八十一岁去世,始终与贫病相伴。为了刻《说文解字注》,跟他齐名的学者王念孙曾资助他四十两银子,但他却挪作他用了,大概是不得已支付了日常开销吧。他的广博知识、宏富而精深的著作,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获得和写作的。他一生读书不辍,写作不止,实践了“不种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莫支贫”的家训,终于成了划时代的学者。

    ④段玉裁一生谦逊,笃于从师、为师之道。例如他从二十九岁时就自认戴震为老师,直至晚年,一直把师训牢记于心。虽然戴震去世已四十年,但只要与人言及戴震之事,则必肃然而立;戴震死后,段玉裁便把早年戴震写给他的十四封信装裱成册,并经常取出来郑重诵读。这些,在现代的有些青年看来,也许近乎“迂腐 ”吧?我以为,段玉裁对老师表示崇敬的方式,在今日固不可取,但这种由于自己造诣日高,因而更加感到老师启迪诱导之功的可贵,从而油然而生的感情却是应该提倡的。起码,这总比那种为了一己私欲而佯作虔敬,实则借师之名招摇撞骗,时过又把老师抛到脑后,甚至借贬老师以显己高者强上万倍。

    ⑤对于年轻后学,段玉裁则平易近人。例如他曾跟著名的校勘学家顾千里争论古代学制问题,往返书信很多,双方相持不下。有人说顾千里“ 以后期之俊秀与先生抗衡,同辈实所窃议 ”。段玉裁不同意这种看法,说顾千里“虽昔年师资于愚(我),请业于愚,一旦学邃(深)于愚,愚必北面(古代学生敬师之礼)而事之,愿执经为弟子 ”。这是何等的胸怀!这是因为他对学术无限忠诚,名利并非他追求的目的。他说:“惟不以意气为用,故学可以深邃诣极(达到顶点)矣。苟无志于学,用为争名之具,是尚未能浅,又安能邃! ”这又是何等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他七十八岁时又收了一个学生,叫陈奂。陈奂就住在他家。他本已很穷,却还热情地供给学生们伙食。陈奂也不负所望,终于成为著名学者,他所著的《诗毛氏传疏》,至今还是研究《诗经》的必读书。段玉裁奖掖后进、唯恐后来不居上的思想境界于此可见一斑。这又是可以让某些以学生为工具抑此扬彼、欺行霸市的为师者愧赧的。

    ⑥为人与治学是密不可分的。段玉裁于师、于徒如此,其于学自然严谨而勇于创新。即如他的《说文解字注》,对《说文解字》中的每字每句必详加考证,使之从此成为可读之书。他在校勘古代文献典籍、分析古代字词语义、研究古音分类沿革等一切方面,无不全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而又发前人所未发。在“《说文》学 ”方面,他早已超越了戴震。清代乾隆、嘉庆两朝,是传统文献语言学最昌盛的时代,段玉裁和王念孙被后世视为乾嘉之学的两大支柱,合起来叫作“段王之学 ”,百余年来为海内外治汉民族古学者所共仰,绝不是偶然的。

    ⑦段玉裁晚年定居苏州。其寓所“枝园 ”久已荡然无存,据说在今苏州农业学校附近,我并没去 实地考察,想必也不会十分宽敞,或者还不及现在的纪念馆。那么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纪念馆后门外还有几亩空地,我去时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周县长对我说将来这块空地上要建起几间小楼,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供国内外学人共同使用。小楼就以段玉裁的“经韵楼 ”命名。这真是个有眼光,有胆略的主意。

    ⑧金坛并不富饶。境内有个茅山,因《茅山道士》的故事而闻名。山景极佳,又盛产名贵的茅峰茶,但金坛也只占有它的半边。但是这里的土地却养育了不少学问家,远有段玉裁,近有华罗庚,这是 金坛的骄傲。听说现在金坛的学生和青年,常以这一文一理两位大师为榜样,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怪不得我在纪念馆里所遇到的大多是年轻人。“谁能预料从眼前这些漫步于愚池之畔的青年中,今后会产生出多少伟大的学者呢? ”在告别纪念馆时,我默默地祝愿着。

    (有删改)

    1. (1) 下列对选文所表达的作者对段玉裁的情感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同情与赞美 B . 崇敬和缅怀D.崇敬和感恩  C . 感恩与缅怀
    2. (2) 选文写“愚池 ”的用意是什么?
    3. (3) 选文第⑦段中说“段老夫子可谓身后有福了 ”,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故乡人为他建造纪念馆。 B . 拟建“经韵楼 ”,作为研究段学的资料中心。 C . 人们理解、崇敬段玉裁,以他为榜样。 D . 纪念馆后门外空地里的菜蔬长势正好。
    4. (4) 选文表现了段玉裁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 7. (2023八上·从江月考) 古代诗文阅读

    陶母截发延宾

    陶公①少有大志,家酷贫,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素知名,举孝廉②,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③,而逵马仆甚多。侃母湛氏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④,卖得数斛米,斫诸屋柱,悉割半为薪,锉⑤诸荐⑥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①陶公:即陶侃,字士衡,晋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人,入仕后勤于职事,颇有政绩,声望颇高。②孝廉:选举官吏的科目,要求是孝顺清廉,被选中的人也称为孝廉。③室如悬磬:比喻室无所有,甚为贫乏。④髲(bì):假发。⑤锉(cuò):碾碎。⑥荐:草垫子。

    1. (1) 陶侃的母亲是用什么办法招待客人的?请用原文回答。
    2. (2) 你认为范逵回洛阳后,会从哪几方面“相为美谈”?(至少写出两点)
    3. (3) 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陶公有大志     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B . 出外留客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C . 同郡范逵知名     湍绿潭(郦道元《三峡》) D . 为计        三峡七百里中(郦道元《三峡》)
  • 8. (2023八上·从江月考) 诗歌鉴赏

    题大洪山①

    [唐]杨逴

    随州西南多群峰,争高竞秀无终穷。

    众山迤逦渐行尽,始见独尊惟大洪。

    题大洪山

    [宋]黄载

    地当平旷易为山,故得崔嵬②汉沔③间。

    云雾涌来无下界,楼台浮起在中天。

    开窗时见雷霆出,隐几闲看日月还。

    更有钟声最堪恨,南风时到八陵④边。

    【注】①大洪山:湖北随州境内。②崔嵬:高大。③汉沔:汉水。④八陵:河南巩义境内。北宋九帝中,除徽、钦二帝外,均葬于此,统称“七帝八陵”。

    1. (1) 下列对两首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首比喻,第二首比喻、拟人 B . 第一首拟人,第二首夸张、拟人 C . 第一首比喻,第二首夸张、拟人 D . 第一首拟人,第二首夸张、比喻
    2. (2) 想象两首诗描绘的画面,你认为哪首诗意境更美?请将这首诗的意境描述出来。 
三、综合运用
  • 9. (2023八上·从江月考) 2023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
    1. (1) 育才学校八年级(2)班准备开展“诚信伴我行 ”综合实践活动,要出一期以“诚信 ”为主题的黑板报,下面的栏目与主题关联不大的一项是( )
      A . 诚信名言大家诵 B . 爱国奉献显担当 C . 诚信故事我来讲 D . 诚信人物图片展
    2. (2)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请你围绕活动主题,对出下面对联的下联,并说说为什么做人要讲诚信。

      上联:以诚共事,事事遂能如愿

      下联:以信待人,

      原因:

    3. (3) 在举行座谈会时,一个同学说:“什么是诚信?诚信就是老实人吃亏,讲诚信的人就很不聪明。 ” 针对他的发言,班长准备说几句话来进行反驳,其中有一处表达不妥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请指出并改正。 

      ①你看你说的是什么话。②讲求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③讲求诚信,体现的是个人的品格操守,讲求诚信,是尽管吃了亏但是心胸坦荡的君子之风。④吃亏是福,多一些这样的人,我们这个社会就多一些希望。

四、写作能力(60 分)
  • 10. (2023八上·从江月考) 本单元,我们读到了鲁迅写的藤野先生,读懂了藤野先生的治学严谨与对“我 ”的关爱;朱德写他的母亲勤劳聪明、平易和蔼,回忆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敬爱和怀念;茨威格不仅刻画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形象,而且写出他的天才灵魂;艾芙·居里写出了居里夫妇发现镭的过程,写出了他们的坚守与乐观。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请你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物,从自己的视角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 600—700 字的传记。可参考的题目:《原来我没懂》《××的二三事》《我的×××》《他(她)的》(横线处填人物特点)。

    写作提示及要求:

    ①突出人物特点;

    ②详略得当;

    ③表达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④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