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云浮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10月月考...

更新时间:2024-01-15 浏览次数:17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3八上·云浮月考) “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   )
    A . 军民体质下降 B . 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C . 林则徐禁烟无成效 D . 白银大量外流
  • 2. (2023八上·云浮月考) 近代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
    A . 保护鸦片贸易 B . 割占中国领土 C . 打开中国市场 D . 传播文明
  • 3. (2023八上·云浮月考) 我们把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 中国开放了通商口岸 B .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C . 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 . 中国失败了
  • 4. (2023八上·云浮月考) 我们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依据是(    )
    A . 两次战争的性质和目的相同 B . 英国都是发动战争的元凶 C . 都从进攻广东沿海地区开始 D . 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 5. (2023八上·云浮月考) 这场战争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社会的中枢,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经历了这场英法联军之役后,士大夫们痛苦地名之曰“庚申之变”。这场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6. (2023八上·云浮月考) 圆明园从皇家园林变成图所示景象,印证了(   )

    圆明园残迹

    A . 英国侵略中国的行径 B . 英法联军侵华的罪行 C . 八国联军的野蛮掠夺 D . 日本侵略中国的罪恶
  • 7. (2023八上·乐昌期中) 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间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虎门销烟 B .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 C . 1860年前后,沙俄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D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
  • 8. (2023八上·云浮月考) 《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 . 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 B . 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C .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D . 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 9. (2023八上·云浮月考) 某班同学编写“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主题课本剧,在收集的以下素材中,反映了农民阶级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 . 林则徐虎门销烟 B . 关天培战死沙场 C .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D . 道光帝下旨禁烟
  • 10. (2023八上·云浮月考) 19世纪,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此文中“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分别是指(   )

    A .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C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 五四运动、戊戌变法
  • 11. (2023八上·云浮月考)  晚清著名改良派思想家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符合这一主张的改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
    A .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B .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 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D .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 12. (2023八上·成都期中)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19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业企业,至1894年,洋务企业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奠基 B . 洋务运动是一次成功的自救运动 C . 洋务运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 . 洋务派建立的海军有力地保护了海疆
  • 13. (2023八上·云浮月考) “大将西征人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赢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赞扬了左宗棠( )
    A . 抵御英法联军侵略 B . 积极投身洋务运动 C . 创办福州船政局 D . 收复并开发新疆
  • 14. (2023八上·中江期中) 黄海海战后,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是(    )
    A . 邓世昌 B . 丁汝昌 C . 左宗棠 D . 林则徐
  • 15. (2023八上·云浮月考) 近代,中国人进入日本在苏州开设的工厂里做工,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

    A .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 《辛丑条约》签订后
  • 16. (2023八上·云浮月考) 《马关条约》中,标志着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的条款是(    )
    A .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B .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 .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 2 亿两 D .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 17. (2023八上·云浮月考) 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 . 奋起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 B .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C .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D . 开始了思想文化的变革
  • 18. (2023八上·渌口期末)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打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    )
    A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B . 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 . 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 . 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
  • 19. (2023八上·云浮月考) 1895年的公车上书中,康有为痛陈《马关条约》的危害,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最终得以实践的只有(   )
    A . 拒和 B . 迁都 C . 变法 D . 革命
  • 20. (2023八上·云浮月考) 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 . 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B . 维新派宣传国内外大事 C . 洋务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 . 思想解放仅限于北方各省
  • 21. (2023八上·云浮月考) 下列内容中,属于戊戌变法法令的是( )

    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冗员     ②改革土地制度

    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④建立民主共和国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 22. (2023八上·内江期中) 戊戌变法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原因是(    ) 
    A . 维新派反对清政府 B . 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 . 变法完全是错误的 D . 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 23. (2023八上·内江期中)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建立了革命政权 B . 都明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 . 斗争矛头指向清政府 D . 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 24. (2023八上·攀枝花期中) 《辛丑条约》中最能表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工具的条款是(    )
    A .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 B . 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C .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D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 25. (2023八上·乐昌期中) “舞动的北京”是和平、友谊、进步的象征。某电视台准备制作历史纪录片《1901年底的北京城》,片中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    )
    A . 东交民巷居住许多北京居民 B . 清政府在筹备大量赔款 C . 驻扎有外国军队 D . 圆明园已成残垣断壁
  • 26. 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的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的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 )
    A . 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 B . 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D .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27. (2023八上·云浮月考) 了解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完第一二单元,小华归纳了以下因果关系,错误的是(     )
    A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列强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C . 甲午中日战争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政府完全变成“洋人的朝廷
  • 28. (2023八上·内江期中) 近代历史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程。按其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领事裁判权     ②允许外国在中国开设工厂

    ③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A . ①③②④ B . ①④②③ C . ①②④③ D . ①②③④
  • 29. (2023八上·云浮月考) 初二(4)班举行的一次历史活动探究课上,同学们围绕中国近代化问题展开讨论, 小兰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她的观点中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 .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 . 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 .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D .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 30. “……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拳民运动”指( )
    A . 太平天国运动 B . 义和团运动 C . 新文化运动 D . 五四运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31 题 14分,32 题 12分,33 题 14 分,共 40 分) 
  • 31. (2023八上·云浮月考)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屈辱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据要求回答问题。

    【历史之痛】

    材料一:“由于中国人民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使他们受到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材料二:“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使馆。”

    【奋起抗争】

    材料三:不甘屈服于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和探索,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国人民抗争的历史。

    【忧患意识】

    1. (1) 读材料一,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19世纪的三次灾难性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
    3. (3) 读材料三,概括指出自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人民不断抗争”的主要史实。
    4. (4) “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你有什么感想?
  • 32. (2023八上·云浮月考)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探寻中华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李鸿章、曾国藩等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器物,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掀起一场以……为口号的自救运动,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材料二:……战争的惨败,宣告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能挽救民族危机。于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相继领导了谋求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政治变革运动。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但由于变法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变法以失败告终。

    1. (1) 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等人提出了什么主张?为实现“自强”,洋务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请举出两个有关的具体实例。
    2. (2) 哪一战争的惨败,宣告了封建地主阶级自救运动的破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谈谈该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3. (3) 材料三中提到的“变法”指什么?据材料三指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33. (2023八上·云浮月考) 海疆,即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力,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

    材料三: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度掷黄金。

    材料四:1894年11月22日,我与总署晤谈一次。……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事做。他们答:那些兵不能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是威吓百姓。我说:若相信再战没好处,应当议和。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怎能办到呢?我说:假若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商谈。他们高兴了,请求我立即照办。

    ——引自美国公使田贝《论中日战争》

    材料五:2002年9月23日,由“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和“太仓”号综合补给舰组成的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访问舰艇编队,满载五大洲十国人民和军队的友谊回到青岛。至此,在世界环球航行的史册上将首次并永远刻下“中国”的名字,506名官兵用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1. (1) 指出材料一所揭示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2. (2) 根据上述材料,请总结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 (3) 材料五,中国海军舰艇编队首次环球航行圆满成功说明了什么?综合上述五则材料,我们能得出什么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