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举行读书节启动仪式,目的就是通过倡导读书,营造一种人人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的浓厚氛围,广大师生(màn)游书海,沉醉其中,心无旁(wù),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书籍这位好伙伴,他(▲)是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帮助我们实践自己的梦想。我们每个人都应牢记:“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让读书成为校园的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同学们一个个破茧成蝶梦想舞台。 |
①读好书 ②好读书 ③(màn)游书海 ④心无旁(wù)
版块一:赏江山风貌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美在洞庭湖,“ ① , 吞长江, ② , 横无际涯”;美在四季之景,“野芳发而幽香, ③ , ④ , 水落而石出”;美在西湖雪景, “ ⑤ , ⑥ , 上下一白”。
板块二:品人文情思
月亮寄寓不同的情思。杜甫在战乱中抒写“ ⑦ , 月是故乡明” 的思亲之感,苏轼在中秋夜留下了“ ⑧ , ⑨ ”的美好祝愿,温庭筠晨起早行捕捉到“ ⑩ , 人迹板桥霜”的羁旅之苦。
A.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我要参加学校举行主题为“我和我的祖国”诗歌朗诵比赛,很想展示出较高的水平,听说你最近在阅读《艾青诗选》,能帮我挑一首诗歌参赛吗?朗诵时要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需要搭配什么类型的背景音乐?根据我的实际状况,急需要你的建议!拜托哦! |
母亲的来信
苏联 克拉夫琴科
①母亲来信了。
②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③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④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活着就没什么意义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⑤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爱好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⑥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⑦……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⑧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⑨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⑩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⑪“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⑫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⑬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馀——10卢布。
⑭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馀”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⑮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选自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 有删改)
A.爱的失衡 B.迷失初心 C.信与纸币 D.(自创词语)
请选择其中的一项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主题的理解并根据自身经历说说从中获得的启示。
材料一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材料二
祖逖闻鸡起舞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① , 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晋书·祖逖传》
范仲淹断②齑③画④粥
(范仲淹)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在长白山僧舍,日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醋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⑤之,如此者三年。
——彭乘《墨客挥犀》卷三
【注释】①绸缪(chóu móu):交情深切。②断:断开。③齑:捣碎的姜、蒜、辣椒等腌菜。④画:同“划”,划分,计划。⑤啖:吃。
材料三
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节选)
张岱年
①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现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
②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民族应该对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有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
③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汉代以来的两千多年中,《周易大传》被认为是孔子的著作,因而具有最高的权威,所以这些名言影响广远。广大的劳动人民也具有发愤图强的传统,与《易传》的名言也不无联系。
④《易传》虽非孔子所著,但确实是孔学的发展。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 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千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舍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⑤“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所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而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⑥我们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并不是说对于这些问题没有意见分歧,也不是说历史上任何人都能表现这种精神。历史上,每次外族入侵,广大群众奋起反抗,但是总有不少卖国求荣、引狼入室的投降派。在封建时代,奸相佞臣、贪官污吏.更是充满了史册。我们只是说,在传统思想中,广泛流传而又具有推动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的,是《周易大传》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湛思想。这些思想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
⑦近代西方国家都宣扬自己的民族精神。如法国人民鼓吹法兰西精神,德国人民提倡日耳曼精神等等。中华民族必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指导原则的中华精神。古往今来,这个精神得到发扬,文化就进步;这个精神得不到发扬,文化就落后。正确认识这个民族精神之所在,是非常必要的。
(选文有删改)
A | B |
蝴蝶·豌豆花 郭风 一只蝴蝶从竹篱外飞来, 豌豆花问蝴蝶, 你是一朵飞起来的花吗? | 树 艾青 一棵树,一棵树 彼此孤离地兀立着 风与空气 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 它们的根生长着 在看不见的深处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遇到挫折在所难免,但我们需要逆境时忍耐和奋进这种中华民族几千年熔铸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任务一:发表观点 | 请你撰写阐述“我们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观点的文章 (议论文、演讲稿等形式皆可) |
任务二:叙写生活经历 | 请你分享自己或他人体现自强不息的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
要求:①题目自拟,除诗歌、戏剧外,文体自选;②字数600-800;③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